就業高峰來臨 盤點2002人才市場十大看點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6日 16:00)
人民日報市場報消息: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人才市場可圈可點。現將十大熱點盤點如下:
一、國際獵頭“借殼上市”
10月底,美國兩大獵頭公司海德思哲和光輝國際分別領取了《北京市人才市場仲介服務許可證》,成為繼去年9月頒布《人才市場管理規定》後的第一批搶灘者。作為世界排名前兩位的頂級獵頭,它們是通過合資方式,在中國大陸“借殼上市”的。
事實上,《規定》發佈後,各地就爭先恐後地加快了“引狼入室”的步伐。今年2月,上海發出《關於本市設立中外合資或合作人才仲介公司程序的通知》。6月,《北京市鼓勵設立中外合營人才仲介服務機構暫行辦法》出臺……
近日又有兩家“洋獵頭”拿到了北京市人事局頒發的《許可證》。可以預料,不用太長的時間,將有更多的“洋獵頭”踏上與中方人才仲介機構聯姻的“紅地毯”,他們的先進管理理念、市場運作方式將進一步催熟中國的人才市場。
二、人才仲介“網上結盟”
中國人才服務業的“航空母艦”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在2002年“橫空出世”,然而,人才仲介業強強聯合的步伐的確是大大加快了。今年4月,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武漢、深圳、大連、撫順、西安、合肥、寧波、長沙、青島、杭州、瀋陽、成都17個大中城市人才中心結成的網上聯盟正式啟動,實現資源共享,打通了遠程招聘、遠程求職、遠程面試、遠程培訓的“時空隧道”。1個月後,網上聯盟在北京科技博覽會網上人才招聘會上集體亮相,持續時間達一月之久,産生廣泛影響。
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韓光耀認為:“17城市人才中心網上結盟是人才服務業打破地域限制,拓展服務空間,提升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它對於加快我國人才市場信息化建設步伐,推動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就業高峰悄然來臨
今年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就業高峰年,大學生就業的“洪峰”已在上個月的人才市場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11月23、24日,數場規模巨大的2003屆畢業生雙選會,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瀋陽等大中城市同時拉開帷幕,場場“爆棚”,處處“潮涌”。一場不亞於高考衝刺的就業競爭就這樣展開了。
據悉,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145萬,比去年增加30萬,而明年又比今年增加67萬,達到212萬,結轉今年7月畢業尚未找到工作的相當一部分應屆生,就業壓力可謂不期而至。
畢業生就業牽動著政府的心。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
11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勞動保障部又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做好擴招後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各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更是衝上了第一線。
日前,北京公佈了接收外地畢業生的全國281所高校名單,深圳則宣佈接收1.6萬名外地畢業生。在此之前,吉林為畢業生舉辦“洽談月”,南京鼎力幫助特困生就業,內蒙出臺五項新政策幫大學生找工作,貴州決定空出崗位接收畢業生,廣州引進畢業生先落戶後擇業,廈門市向外地生源敞開大門……一場迎戰第一個畢業生就業高峰年的攻堅戰已全面打響。
四、香港“金領”北上“淘金”
今年9月,近百名香港“金領”包專車開進深圳“金領世界招聘會”。10月,北京首次赴港招聘高級人才。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到內地工作,已成為許多香港專業人才的選擇。
據悉,目前至少有20萬至30萬港人在內地長期工作和生活,還有二三十萬港人在內地與香港之間流動,他們的公司也許在香港,但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呆在內地,預計在內地的港人已超過50萬。
另據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前程無憂不久前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西安、杭州8個城市的342戶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62.3%的企業聘請了非內地員工,在這些被聘用的非內地員工中,香港地區員工佔了五成。世界經濟向緩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激發出港人北上的新一輪熱潮。
五、供求信息職場導航
人事部繼去年10月第一次發佈全國人才市場供求信息以後,今年每季度發佈一次,這不僅為用人單位和求職個人豎起了供需大盤的“風向標”,也為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提供了具有導向意義的“指南針”。
今年是全國人才市場信息化建設長足發展的一年。北京人才市場的供求信息分析就備受關注。而深圳人才大市場的每週分析,武漢推出的人才市場指數,廣州引進四種“黃金人才”的信息發佈,以及上海制定的包括專業類別導向、産業(行業)導向和地區類別導向在內的年度人才開發目錄,都為今年人才市場的信息化建設“錦上添花”。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有關部門公佈的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線,以及一些人才資源服務機構進行的薪酬調查,也豐富了人才市場的信息。
六、流動人才喜獲“綠卡”
今年3月1日,深圳市正式實施人才居住證制度。3個月後,上海市停辦了試行8年的“藍印戶口”,同時啟用居住證。而北京,實施《寄住證》制度3年後(于8月更名為《居住證》),當年的第一批領證者已于不久前“換”取了戶口本。
長期以來,“戶口”一直是束縛人才流動的桎梏,反過來,它又成了不少地方引進人才的一個法寶。在不少人看來,只有辦了戶口才算引進,只有拿到戶口才算被引進,這種“剛”性流動方式的局限性和負面效應顯而易見。居住證制度的實施,體現了人才引進由“進人”到“引智”的轉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必將最大限度地發掘人才的價值。
七、資格認證點亮職場
用“三百六十行”來劃分今日的職業,已經遠遠不夠了。當我們對“金融分析師”、“保險理財師”、“價格鑒證師”、“註冊建築師”、“造價工程師”等稱謂還倍感陌生時,今年,又有電子商務師、項目管理師等七種新職業加入到了全國職業資格統一考試中,“註冊安全工程師”也即將出場。上海市今年又涌現出物流師、茶藝師等新行當,並於上月底開始招募“氣象經紀人”。“新面孔”不斷出現,是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在職場的體現。
八、業績檔案浮出水面
隨著人才流動大潮的興起,有人幾乎把檔案看成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由於“人檔分離”的大量存在,很多檔案已不能反映個人經歷和能力的全貌,“業績檔案”隨之浮出水面。
今年8月,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決定在年底前為50萬人建立人才業績檔案。11月,福建省人才資信認證中心與中國海峽人才市場也聯手推出“人才業績檔案”。該檔案除了記載個人全部信息資料外,還將通過權威認證機構對資料的真實性進行認證,並可為個人出具業績誠信報告。北京、浙江、湖南、廣東、大連等地也相繼開始建立人才業績檔案。
當人才市場遭遇信用危機,假文憑、假簡歷四處氾濫時,當由於人員流動頻繁,進入檔案的內容越來越少,傳統的人事檔案已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全部信息時,當新聞媒體曝出60萬份“棄檔”散落各地人才中心,傳統的人事檔案的功能日見弱化時,業績檔案的出現,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九、“短信求職”便捷實惠
在手機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機短信更成為一件便捷的求職方式。深圳、上海、北京、武漢、長春等城市先後開通了“手機短信求職服務”。由於這種求職方式是繼參加現場招聘會、瀏覽招聘類報刊、撥打求職熱線和網上求職之後出現的新的求職方式,故而被喻為“第五求職仲介”。只要訂制這種服務,就可以每天收到若干條和你本人條件及求職意向相匹配的招聘信息。
據了解,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從10月18日推出此項業務以來,已累計為兩萬餘人提供了服務。而在深圳,每天在線人數達6000多人,上海則每天發送招聘短信息3000—4000條。接收一條招聘短信息只需3毛錢,而花三毛錢或許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十、中心“首腦”召開“峰會”
11月下旬,全國人才市場建設座談會在山東濟南舜耕山莊召開。國家人事部部長張學忠作了題為《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開創人才市場建設工作的新局面》的重要講話。他指出,人才市場建設要有新思路,人才服務機構改制要“因地制宜”,努力創造人才流動新環境。各省、市、自治區人事廳(局)和人才中心的“首腦”們會聚一堂,紛紛就人才市場的建設建言獻策時,必將有力地推動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
此外,考證熱“高燒不退”,“海歸派”回流潮涌,“洋打工”活躍職場,金融人才炙手可熱,同聲傳譯奇貨可居,無不在今年的人才市場留下深刻印跡。
責編:千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