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武漢人的小康住房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9日 22:01)
武漢市建築設計院設計一所總建築師湯群:我想我們將來的住宅應該是更加的職能化、更加的節能、更加的環保。
主持人(敬一丹):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您收看《焦點訪談》。 現在您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位建築師,他是武漢市建築設計院設計一所的總建築師——湯群。在他歷年來設計的圖紙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漢市百姓的住房變化。開始是由小變大,後來是由單純的面積增長到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那麼這樣一種變化不止是在武漢,在全國百姓的住房都經歷了這樣的喜人變化。
解説:這個小區叫“百步亭”花園,是武漢市最大的經濟適用房之一。小區裏有三種類型的樓盤,分別設計于1996年、1998年和2000年。這三座樓盤不論是在的外觀,還是在戶型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而這是樓盤都是由湯群和他的同事們設計的。為了更清楚地看到三期設計上的區別,湯群帶著記者來到小區裏邊。
湯群:這是這個小區最早期的住宅,我們在做這個設計的時候,是完全考慮如何在有效的土地面積上裝更多的人在裏面。每戶的面積都不太大,大概平均在60到70平方米。整個的環境設計,幾乎沒有什麼過多的考慮。
這是在他的建設過程中間,更後一個時期做的,這個時候就開始有很大的變化,首先就是戶型的變化,它已經比原來早期要大許多。另外呢,人們開始對環境有了追求了,所以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首先就是考慮很大片的綠化的環境,而且有了一個廣場。
解説:當來我們來到最新設計的樓盤時,的確感受到了與眾不同。
湯群:首先反映在它的戶型變化上面,它的戶型已經功能更加齊備,面積比原來要增加了許多,平均每戶的建築面積達到120平方米。而且它裏面住宅的內部設施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的平面功能更加完備,每一個功能分區已經開始獨立劃分。所以這樣更居民在戶內的行為和活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解説:住房的這種不斷變化,住在裏邊的老百姓感受是最深的。家住“百步亭”花園安居院的王漢平老人,以前一家四代十口人,擠在適用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的屋裏,一住就是13年。
武漢市民 王漢平:所以沒有辦法打一個小暗樓。
記者:這個上面也是可以睡人的。
王漢平:這可以睡人。當時冬天沒有辦法,我小孩子都回來的時候,就在這裡頭睡覺。
解説:以前,王老漢的四個孫子後來以後,就住在這樣一個簡易的小閣樓裏。
王漢平:我跟我老伴兩個在這個地方加一個床,我跟我老伴在這個地方睡。
記者:白天把床收起來。
王漢平:白天收起來,夜晚擱鋪。
解説:王漢平退休前是武漢市衛生防疫站的副教授,孩子們的工作也不錯,家庭收入並不拮據,但為什麼住房條件這麼緊張呢?原因是以前武漢市的房屋保有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錢也買不到房。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住房制度的改革,各類經濟適用房、商品房如雨後春筍在武漢市拔地而起。
2001年,王漢平老人在武漢“百步亭”花園買了一套經濟適用房,老兩口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居。
記者:這是您的新家呀?
王漢平:對。你看我這新家,我這個大客廳,現在是34平方米,比過去我住的兩個臥室還要大。這個廚房,大概有9個平方米,比我過去的廚房大了差不多將近3倍,我原來的小廚房,一個人操作都轉不過身來,你説什麼叫小康?我説這就是小康了。
解説:現在不僅王老漢搬進了新居,孩子們也都有了自己的住房。以前一家十口人擠在50多平方米的屋裏,現在全家加起來已經擁有了450平方米的住房。其實,王老漢一家住房的變化反映出的正是這些年來武漢市老百姓住房的巨變。
武漢市房地産局局長周茂棣:1989年全市的住宅面積大約在4088萬平方米左右,人均居住的建築面積只有11.8平方米。
經過13年來的建設,我們現在武漢市的住宅總量已經突破了一個億(平方米),人均的居住的建築面積達到了20平方米以上,也就是説已經步入了小康。基本上有80%以上的市民都是家有一套房,人有一間房,這個水平達到了。
解説:人均2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我國城市居民住房小康水平人均12平方米的標準。對於武漢市這樣一個人口基數大、城市基礎差的老城市,武漢市政府又是怎樣達到這個標準的呢?
採訪武漢市房地産局局長周茂棣:市委市政府採取了多種政策,比如説經濟適用住房是供應給中低收入家庭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不是很高,政府就實行了經濟適用房建設的土地,實行了行政劃撥。在這個基礎設施配套費,白蟻防治費、檔案管理費這些費用上實行了減半徵收,這樣使經濟適用房建設的成本和普通的商品房比,每個平方米大約要減少160塊錢到200塊錢左右,這樣價格就降下來了,老百姓,中低收入家庭,才能夠買到自己經濟承受能力能夠承受的經濟適用住房。
解説:不僅是住房,其它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如衣、食、用、行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穿著越來越時尚,越來越個性化,飲食更講究科學的搭配。航空、水運、公路、鐵路,形成的立體式的交通網絡的日趨完善,使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讓我們來看一下來自國家統計局的一組數字,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總支出:1989年為1210.95元,2001年為5309.01元。食品支出1989年為659.96元,2001年為2014.02元。衣著支出1989年為149.15元,2001年為533.66元。居住支出1989年為68.53元,2001年為547.95元。這些數字的變化反映出的是整個社會購買力的增強,居民收入的增長,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但是現在老百姓生活質量僅僅是剛剛邁進了小康的門檻,是低水平的、發展不均衡的小康。特別是老百姓關注程度最高的住房,在不同人群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在武漢,現在還有人住在解放前,甚至是明清時期的房子裏,有些困難行業的困難職工,住房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那麼對於武漢這樣一個830萬人口的城市,該怎樣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呢?
周茂棣:確實,小康的水平是一個平均值,還有一些比較困難的行業和職工居住水平還比較困難,政府也採取了多種渠道來解決,比如説實行廉租房的政策,就是對拿低保生活水平的居民,住房又比較困難,面積在4平方米6平方米以下的話,我們今年準備推出240套這樣的房子。
解説:除了大力發展廉租房建設,武漢市政府還成立了專門的擔保公司,為中低收入的居民提供住房擔保。同時在房屋二級市場上下工夫,促進二手房買賣,拉動武漢市的住房消費。不僅是政府在竭盡全力為老百姓營造更好的住房環境,老百姓們也在憧憬著自己未來的住房。
武漢市民1:五年以後,我希望我自己能夠有一個在湖邊的,非常好的別墅,讓我自己居住的感覺在回歸大自然;同時家裏的家用電器全部都是網絡化的來控制,遠程可以遙控它,我在外面都可以做家務。
武漢市民2:再就是説一種聲控裝置,太陽能的利用。
解説:其實,老百姓心中的憧憬早就在建築師的規劃當中了。這些天來,湯群一直在為“百步亭”的四期工程做設計,在他的電腦上,記者已經看到了未來的住房。
湯群:我們將來不遠的住宅,應該是一個更加節能、更加環保、更加職能化的這樣一個住宅。比方説在節能這一方面,我們現在目前,大量住宅採用的結構體系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如果説將來我們大量採用鋼體系,鋼材是可以重復回收利用的,所以這樣在環保上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另外在住宅的職能化方面,我通過遠程網絡的控制對家裏的家用電器進行控制,在下班十分鐘以前,我控制了家裏的空調系統啟動,我回到家裏以後,就有一個很舒適的溫度。另外在水的供應上面,我們現在是單一的供水系統,那麼我們將來可以採用分子的供水系統,那麼説打開水龍頭就可能直接引用了。
解説:就在建築師在電腦和圖紙上為老百姓設計更好的住房時,武漢市政府也在為自己的市民設計著明天的幸福生活。
周茂棣:市政府決定了在今後五年內每年投資100億元,開工一千萬平方米,竣工六百萬平方米,五年以後,武漢市的人均面積將突破25平方米的建築面積。
解説:不僅是在武漢,在全國,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將會有更大的飛躍。記者在國家計委發展規劃司了解到,到2005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將會由現在20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通過“十五”期間的建設公路網、鐵路網,特別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以及鼓勵絞車進入家庭將使人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到2020年,全國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收看到有線電視。
在人均受教育方面,到2005年,初中教育普及率將達到90%,高中教育普及率將達到60%,大學教育普及率將達到15%。
在環境控制方面,到2005年,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45%左右。
到2020年,公共服務將會更加健全。全國人口都將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
主持人(敬一丹):從一組組數字裏面我們看到了未來老百姓生活質量提升的目標,這些數字給我們帶來期待,而要把這些數字變成我們身邊的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當然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會有更長久、更穩固的物質基礎。
責編:千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