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陳剛毅:新時期援藏交通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 > 正文

角籠壩大橋項目辦成員楊吉紅介紹陳剛毅事跡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21日 12:07)

  被採訪人:楊吉紅

  採訪主題:介紹角籠壩大橋項目建設情況及陳剛毅同志抓工程組織管理、廉政建設、服務質量和民族團結等情況

  講話內容:

  大家好!我叫楊吉紅,是西藏角籠壩大橋項目辦的成員。陳剛毅同志是我們項目辦的負責人,平時我們都叫他陳總。我和陳總在角籠壩大橋項目辦共同工作和生活的2年零6個月裏,他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感染着我們,讓我們懂得什麼是堅強、敬業、廉潔、奉獻,什麼是一個優秀共産黨員的人格魅力。

  角籠壩大橋,地處高原、高寒地區,技術難度大、結構複雜,當時可供借鑒的技術資料並不多,而且大橋在西藏“兩橫、三縱、六個通道”主骨架網中佔有重要地位,承載着當地藏族同胞發展的熱望和致富的夢想,也是交通部援藏的9個重點項目之一,每個省都在暗暗較勁,當時我們的心理壓力都很大。面對困難,陳總堅定地表示:角籠壩工程是對我們的考驗,我們不僅代表湖北交通規劃設計院,還代表着湖北交通,甚至湖北全省的形象,一定要化壓力為動力,為西藏人民做件實事!

  帶着這種堅定的信念,2003年4月7日,我們啟程趕赴拉薩開始角籠壩大橋的招標工作。一下飛機,還來不及適應強烈的高原反應,他就埋頭扎進工作裏,像臺憋足勁的引擎,每天熬到半夜趕編招標文件,有時實在支撐不住就以濃茶和香煙提神。他忙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整個人瘦了一圈,我們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他自己鬍子拉渣沒空刮,卻擠出時間,手把手教我們核數據,編文件。經過五十多天的奮戰,一套高水準的招標文件終於完成,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連續超負荷工作加上高原反應,使陳總的身體變得非常虛弱,到7月上旬我們離開拉薩到工地之前,他的食欲極差,每餐只能吃一點白開水泡米飯,體質明顯下降,正是從那時起,病魔悄悄的潛入了他的身體。

  角籠壩一帶為破碎性、風化性玄武岩地質,在這樣的地質結構上建橋難度很大,我們採用的預應力岩錨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在施工過程中,我們面對着交通極為不便、電力供應不足、安全威脅大、物資匱乏、施工技術複雜、地質結構變化大等一連串的困難。為了保證工程萬無一失,陳總對施工的每個環節都精心組織,一絲不茍。他常説,質量是交通人的生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記得有一次為了一個數據上的微小誤差,陳總狠狠地批評過我。正是由於他的嚴格把關,竣工後的角籠壩大橋成為了全藏的樣板工程。大橋的4個錨塞體,技術上本來允許有2毫米的定位誤差,而我們卻將誤差控制在了0.1毫米以內。對此我們至今都感到非常自豪。

  陳總不僅在工作上認真負責,還時刻記挂着一線工作人員的安危。從項目辦到工地的路上,經常出現落石和塌方,可這條十分危險的道路,陳總每天至少要來回一趟。2003年11月的一天晚上,陳總上工地檢查工作,黑暗中,突然聽到山上傳來轟隆隆一聲巨響,有經驗的人高喊:“快跑,石頭落下來了啦!”他剛跑了幾步,一塊飛滾的巨石就擦身而過,大家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此後,為了安全,他要求我們儘量不要在夜裏上工地,但他自己卻不時在夜裏上工地檢查工作。對此很多人不理解,認為身為指揮長,何必去冒這樣的風險呢?他回答説:“我是農民的兒子,這些民工就象我的兄弟姐妹,我就要對他們的安全負責。”

  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説,陳總在工作上像一位嚴師,在生活上更是一位細心的兄長。工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我們剛到工地時,手機沒有訊號、電視成了擺設,上網更是奢侈的想法。工地上不是狂風就是烈日。灰塵漫天,出門沒多久臉上就一層灰,面對我們的抱怨,陳總卻風趣地説:“好嘛,正好不用擦防曬霜了。”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這樣的荒涼之地,我們開始都很不適應。可卻從來沒聽陳總發過牢騷,他整天總是樂呵呵的,而且一有機會就找我們談心,他説:“男子漢要以事業為重,我們搞工程的,就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他鼓勵我們充分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援藏精神,把精力多放在工作和學習上,他私下裏還動員我們的家人、朋友多給我們打電話,鼓勵我們安心工作。平時他想方設法地給大家改善和豐富生活。有時和當地的中學聯絡,組織我們去開展籃球比賽,進行聯誼;每逢節日,都要安排廚房多做幾個菜,組織大家聚餐、聯歡。記得2004年4月我生日的那天,忙得一塌糊塗的我自己都忘得一乾二淨,是陳總叫師傅給我送來了長壽面,吃着熱騰騰的麵條,我的心裏不知道有多溫暖!陳總不僅對工地施工人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心中還時刻裝着藏漢人民的情誼,經常教導我們説:“我們不僅要為藏族人民架起一座致富之橋,還要架起一座友誼之橋。”

  2003年12月,由於工地氣溫低,無法正常施工,陳總決定放假冬休。放假前,他要求施工單位把工資一分不少地發到參與工程建設的藏族民工手上。為及時兌現工資,他親自組織人員、車輛到100多公里之外的德欽縣城取款;錢取回來後,他親自到現場督促造冊、發錢,直到最後一位藏民按下手印,領到現金。

  2003年9月,一輛載着藏民的卡車,在離角籠壩工地不遠的險段掉下100多米深的山谷,情況萬分危急。陳總得知消息後,當即決定停止施工,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傷員。在當地政府來不及趕到現場的情況下,他組織工地施工、後勤和醫務人員,成立搶救小組,下到谷底,用施工木板作擔架,把傷員一一抬上來,又安排把傷員送往醫療條件較好的雲南德欽縣。那天他沒顧上喝一口水,沒離開現場一步,累得直捶背。就這樣,前後整整忙了3天。由於搶救及時,9名傷員全部脫險。事後,藏族同胞送來青稞酒和羊肉,表達他們對漢族同胞的深情謝意。

  正當大家準備冬休,項目辦的藏族司機旺久在回家途中突然胃部大出血,如果不及時輸血,將有生命危險。當地縣醫院條件簡陋,沒有血庫,一時又找不到獻血的人,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得知此事,陳總馬上帶領我們項目辦的3個年輕人趕往醫院獻血,經檢查我們的血型都不符合要求。當時天下着大雪,氣溫降到零下15度,他不顧山高路險,連夜摸黑趕到施工單位,組織了8位漢族同胞,驅車趕到芒康縣醫院獻血,硬是把旺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病人在病床上説不出話,卻流下了感激的眼淚,病人的家屬趕到醫院,見到陳總就“撲通”跪下來説:“您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

  好事一樁樁、一件件,都銘記在當地藏族同胞的心坎上。在陳總的帶領下,我們與藏族同胞融洽相處,施工中不管有什麼困難,他們總是熱情相助,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藏漢同胞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美好西藏的新樂章。

  2004年2月的一天,正當我們準備再次前往工地時,陳總被確診患了結腸癌。消息傳來,我們都很震驚,偷偷掉下了眼淚。當時工程已完成了一半,在這個關鍵時刻他病倒了,我們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然而,病床上的他仍然無時無刻不牽掛着角籠壩大橋工程,術後接受化療期間還不忘每天和工地聯絡。一天,芒康岸右錨洞發生大塌方,我不得不深夜向他彙報情況,電話是他夫人接的,她小聲跟我講,能不能明天再説?但電話裏很快傳來一個微弱而急促的聲音:“快把電話給我!”陳總很耐心地聽我介紹完情況後做了初步安排,第二天凌晨不到6點鐘又打電話教我怎樣處理這次塌方,並作了詳細的安排。事後我才得知,昨晚他剛剛做完化療還不到2個小時,連拿電話的力氣都沒有。

  病情稍微好轉,陳總又不顧家人和同事們的強烈反對,執意回到了我們身邊,見到那熟悉的身影,我們就好象吃了定心丸。可高興之餘又深深擔憂,這裡惡劣的環境會不會加重他的病情?院領導也一再交待我們要注意他的身體狀況,千萬不能讓他受累。可每次我們勸他休息,他總是説:“你們不要老是把我當病人,我沒事的。大橋是我們共同的事業,看著它一天天發展壯大,我的心理就特別高興。要知道,工程的背後寄託着多少人的希望啊,在這個關鍵時刻,我怎麼能休息呢?再苦再累也值!”

  一投入工作,他就好象有使不完的勁。記得一次為了解決一個技術難題,我們忙到半夜12點多,考慮到他的身體,我要施工單位的人明天再來,可陳總還是堅持把工作處理完,直到凌晨兩點多才吃藥、休息。每當看到塞滿他床頭大包小包的藥品時,我們的心裏都極不是滋味。

  “茶馬古道升彩虹,瀾滄江畔競風流”。陳總嘔心瀝血鑄造的角籠壩大橋,為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也贏得了藏族人民的尊重。大橋竣工後,聽説陳總要走了,大家紛紛前來送行。昌都地區交通局局長澤洛,從500公里以外的地方趕來了,鹽井鄉、曲孜卡鄉等地的藏民也趕來了,他們為陳總獻上哈達,以表謝意。當我們和相處幾年,感情深厚,而今馬上就要離別的藏族同胞一起唱起“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孩子”時,大家都禁不住熱淚盈眶。

  “生命有如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這是陳總最喜歡的格言,他也是這樣在譜寫着自己的人生歷程。我衷心祝願他的人生在奉獻交通、服務人民的事業中迸發出更加絢麗的火花!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