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毀約頻繁 專家建議簽約要三思而後行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7日 10:59)
光明日報消息:又到了大學生找工作的時候,令許多用人單位頭疼的違約現象又見端倪,不少大學網絡的bbs論壇上,已經出現了關於違約的帖子。在當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這不能不説是個應予重視的問題。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大學生:“人往高處走”
華東理工大學2003屆畢業生王某,去年夏天剛剛參加工作,他在某高校的bb s求職論壇裏,介紹自己的求職經歷時説:“春節前,我就被南京一國有企業錄用並簽了就業協議,然而春節後上海一家公司的錄取名單上又有我的名字。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於是就和南京的單位毀了約。”王某的經歷很有代表性。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如今有不少大學生為了“保底”,先逮住一個單位就簽,等到日後收到工作地點、薪水福利和發展空間都更好的公司的錄用通知時,便“改旗易幟”,投奔後者。“人往高處走”的觀念讓畢業生很難滿足於現狀。
當然,也有一些學生本來並沒有打算違約,但參加工作以後,卻覺得單位不適合自己。一旦找到心儀的去處,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奔去。
“當前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也是造成畢業生頻繁違約的原因之一。”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孫老師告訴記者,在現有的體制下,公務員、研究生的錄取結果以及出國的簽證都要到來年三、四月才能知曉,而到那時,好單位早已完成招兵買馬的任務。許多考研、考公務員、出國的同學為了穩妥起見,免得失敗以後沒有落腳的地方,就傾向於先找個單位簽約。南京大學中文系的陳同學就是一例子。正忙於考研的她,前不久先後收到了南京日報和南京市國土局的錄用通知,她計劃先和國土局簽約,如果能考上研究生,到時再毀約,否則就去工作。
校方:同情但不支持
大學生違約,不僅損害個人的誠信度,對學校的信譽也有一些不良的影響,並且直接影響到下一屆學生的就業,因而學校也並不希望學生違約。
2003年初,某名牌大學商學院一共有10名同學與南京某家紡織公司簽約,但是後來只有2人過去上班,這給用人單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該公司決定2004年不到該校招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幾乎所有的高校都不支持大學生違約,但是又對大學生的做法表示同情和理解。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樊主任解釋説,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十六年寒窗苦;家長含辛茹苦這麼多年——尤其是農村的家長為了供養孩子讀書,着實不易。不都是為了畢業後能夠找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工作,所以學校也非常理解他們的苦衷。當學生要求毀約改派的時候,校方如果勸阻不了,也不會為難學生。但學校還是希望畢業生在簽約時慎重行事,不要輕易毀約。
用人單位:我們很被動
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一般都包括網上通知——校園宣講會——接收簡歷——筆試——面試五個環節。為了招募到合適的員工,公司要花費很多的人力和財力,在眾多求職者中層層篩選,最後敲定人選,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可以説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如果大學生突然毀約,會搞得我們很被動。”南京交通運輸集團人事部的張先生如是説。
按照有關規定,大學生違約要承擔一定的違約金,金額一般在3000元—5000元之間。但這並不能有效地阻止大學生違約,對他們而言,一份更好工作的價值遠遠超出這筆錢。不過對於用人單位來説,畢業生毀約常使他們陷入尷尬被動的局面。
簽約要三思而後行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學生在就業協議書上簽了字,就是對公司做出了承諾,就應該履行相應的義務,承擔相應的職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張衛副研究員指出,在這個意義上,毀約是違背誠信原則的事情。
從法律的角度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就業協議屬於勞動合同,擅自違約將依法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南京大學法學院李友根教授認為,畢業生毀約,用人單位可以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如果不服仲裁可向法院起訴。雖然一般的用人單位不會為此而糾纏,但是若遇到較真的單位的話,畢業生就會惹上麻煩。
幾位專家都希望通過媒體提醒廣大畢業生:在簽約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切忌未就業先毀約。如果只想通過找一份工作落戶,或者轉移人事關係,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合同期限不宜定得太長。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