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邱曉華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並不是遙遠目標
——訪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5日 11:11)

  人民日報消息:黨的十六大勾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提出了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任務。這對我們順利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就如何理解和貫徹這些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領導以及專家學者,請他們暢談體會。本報從今天起開闢“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推進經濟改革和發展”專欄,陸續刊登這些專訪。

  第三步戰略目標的中期目標

  在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後,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第三步戰略目標的中期目標,是一個具體的藍圖,使我們有了一個可操作的方案,使全黨全國人民更加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邱曉華從數量的概念上對這個目標做了解釋:到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意味着國內生産總值(GDP)將從8.9萬多億增長到35萬億,按目前匯率折算,將超過4萬億美元,大體相當於目前日本的水平,這使我國的經濟總量有可能超越法國、英國、德國,位列世界第三;人均GDP從800美元到超過3000美元,大體相當於日本1973年的水平、韓國1987年的水平,這就接近目前中下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全面建設小康空間很大

  邱曉華認為,到2020年GDP翻兩番,既是一個宏偉目標,也是符合實際、實事求是的。要實現這個目標,意味着從現在到2020年,GDP應保持年均增長7.2%的速度,而我們具備了這種增長的空間和潛力。

  雖然過去24年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增長9.3%的高水平,但畢竟我們人均GDP剛剛臨近1000美元,無論是與人均3萬美元的發達國家,還是與人均兩萬美元的次發達國家,以及人均1萬美元的相對發達國家相比較,差距還很大。就是在我們國內,地區間的差別也很大,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近4000美元,最低的貴州省才300多美元。這麼大的差距説明我們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此外,我國城市化水平很低,2001年只有37.7%。城鄉差距也很大,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鄉差距的縮小,本身都意味着經濟的發展。比如,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都會創造數千億元的需求,帶來GDP1到2個百分點的增長。再從産業差距看,我國第三産業只佔GDP的1/3強,而發達國家佔60%—70%。服務業比重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會帶來GDP近1個百分點的增長。即使與4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較,我們也還有10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

  最後,從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看,雖然我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但經濟總量只佔不到4%。我們人口比美國多3倍,而美國經濟比我們大9倍。如果經濟比重與人口比重相適應,就算前者只達到後者的一半,那也意味着經濟翻兩番。所以,從差距、從發展空間的角度看,翻兩番並不是一個高不可及的目標。

  我們具備發展的能力

  有發展空間,還要有發展的能力。據邱曉華分析,從現實的角度看,我國經濟增長今年雖達到近8%的速度,但潛在的能力是9%—10%。所謂潛在能力,是指一個國家的要素和其需求綜合平衡後,可以帶動經濟增長的水平。我國現實的增長率與潛在能力還有1到2個百分點的差距,潛能的發掘,正是我們實現目標的現實條件。

  近幾年來,推動經濟增長更多是靠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創造了需求,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政府主導的格局逐步向民間主導格局轉變,市場本身創造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就拿民眾的金融資産來説,去年底已達到11.2萬億,第一次超過了國有資産10.9萬億的規模,這是我們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隨着民眾創業熱情的進一步激發,創業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它一定能創造出更大的需求。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看,中國正在成為投資者越來越看好的投資熱土。因為我們有三個有利條件:一是勞動力數量充足、質量不低、價格相對低廉;二是近13億人口的巨大國內市場,潛力還遠未釋放完;三是我們有相對較為發達完善的工業體系,産業鏈條比較齊全。發達國家已發展到信息化社會,而我們剛發展到工業化中期,通過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我們就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條件。

  邱曉華認為,雖然我們具備了必要的條件和能力,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後,人們的需求將不僅僅集中在物質上,還會有更多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國際上有一個説法,當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5000美元邁進時,往往是産業結構劇烈變化、社會格局劇烈調整、利益矛盾不斷增加的時期,因此,保持社會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我們的發展不僅要有速度,還要有質量;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發展,還必須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發展;不僅是一時的,還應是可持續的。

  我們已具備了這麼多條件,只要按照黨的十六大部署,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並不遙遠。(朱劍紅)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 小康住房十大標準(2002/11/25/ 10:58)
  • 小康社會住房是啥樣? 小康住宅十大標準 (2002/11/25/ 10:23)
  • 海口目標:提前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02/11/25/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