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漢江下游堤防:長江防洪體系的“心腹之患”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3日 09:31)

  新華社消息:2003年秋汛,20年一遇的洪水讓千里漢江堤防險象環生。堤防薄弱的狀況被充分暴露出來。7月下旬,長江、漢江相繼進入主汛期,記者沿漢江下游千里江堤進行了一番實地探訪,沿途所見所聞堤防現狀令人擔憂。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一座保障千萬群眾的沙基土堤

  漢江下游堤防包括漢江下游幹堤和東荊河堤,總長1045.7公里。作為江漢平原和武漢市的防洪屏障,漢江下游堤防保護著湖北四湖地區、漢南地區、漢北平原1172萬畝耕地,1190萬人口。區內工農業總産值1596.5億元。

  據湖北省防辦副主任程啟競介紹,漢江下游河道蜿蜒曲折,上寬下窄。由於下游河道洪水泄量與中上遊洪水來量不相適應,各河段泄洪能力不平衡,加上漢江出口河段的泄量還受長江水位頂托影響,致使漢江下游成為我國洪水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地區。

  湖北水利專家認為:"漢江兩岸堤防歷史久遠,雖經多年加築培修,仍存在堤身質量差,堤基滲水、堤防未達設計標準等問題。加上丹江口水庫建成後清水下泄,使河勢發生變化,嚴重威脅堤防安全。'木桶理論'揭示,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是由圍起木桶最長的板決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所決定。目前漢江下游堤防防洪能力正處在逐步弱化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成為整個長江防洪工程體系中的那塊'短板'"。

  7月下旬,記者驅車千里沿漢江下游河堤實地走訪,對專家的觀點進行了驗證,所見所聞令人擔憂:

  在潛江市孫家拐、雙河口等險段堤頂,滔滔漢江迎面頂衝而來,堤外沒有灘岸,江水直接衝擊堤岸,堤腳大面積崩塌。從堤頂下望,大堤內外垂高10多米,遠遠大於堤防標準"垂高不超過6米"的要求,堤內外水壓差增大,給堤身造成巨大壓力。潛江水利局長康秋月告訴記者,這幾處險段大多在1931年就曾潰口,群眾臨時用稻草、泥土、棉被等堵口,造成堤身強度很低,根本禁不起浸泡。從地質條件上分析,大堤基礎為沙土,非常容易形成管涌。2003年9月,這些地方都曾發生大面積管涌群,形勢十分危險。

  迎流頂衝造成的天門岳口險段長2300米,其中1920米已完全沒有灘岸,江水不斷淘刷岸腳下切衝深。從1988年到1995年,岸邊被沖刷下降了10米,並形成800米長的水下深壑。在1984年大洪水中,該險段曾一次性拋石5萬立方米,在水下形成了一條6米寬的平臺,但不過幾年,又被激流衝散了。

  堤身脆弱質差,防洪工程也是隱患重重。杜家臺分洪閘是漢江下游唯一的人工控制運用工程。1954年建成以來,共安全19次,分泄洪水總量191億立米,減少洪災直接損失40億元。然而如今的分洪閘也已傷痕纍纍:在閘口23孔,記者用肉眼就看到100多條裂縫,大梁底部保護層大塊剝落,鋼筋外露,棱角處混凝土順手即可剝落。杜家臺管理所所長王典平告訴記者,經過檢測,目前閘體工作橋大梁、排架、聯絡梁都出現嚴重裂縫,最大裂縫寬度達2.6毫米;受力主筋銹蝕在1毫米以上;混凝土碳化十分嚴重,大梁迎水面平均達到4.6毫米,大梁背水面平均22.33毫米,排柱架則達到平均30.9毫米。

  漢江勘察設計院副院長何勇煜告訴記者,由於閘口河勢改變,分洪閘前淤積日益嚴重,最大淤積厚度已達6.5米;閘口對岸河勢控制工程土洲嘴受中高水位沖刷,不斷發生崩岸,僅2003年汛期就崩塌300米,使漢江主河泓左移。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杜家臺分洪區的分洪效益將逐步降低,乃至喪失分洪功能。

  大型水利工程尚且失修,小型涵閘就更是搖搖欲墜了。在荊門市趙家堤閘前,簡陋的閘體遍體裂縫,閘身漏水量大,銹蝕嚴重,啟備不靈,閘槽變形。荊門河道管理局堤防處副處長魯志柏告訴記者,趙家堤閘修建於1979年,保障15.9萬畝商品糧基地的灌溉。由於當初興建時沒有嚴格按照標準施工,加上年久失修, 在2003年的大洪水中,閘體已經是搖搖欲墜,大量漏水,全靠其後的反壓閘保護。由於是建設質量問題,後期根本無法維修。若要重修則要投入數百萬元。

  在記者十余天的走訪中,漢江下游堤段類似的險情比比皆是。天門漢江管理總段段長李習高告訴記者,以前漢江堤防儘管沒有全面整修,但省裏年年有一點"歲修費",沿線各險段可以用來拋點石頭暫時防護一下堤岸。但從2001年開始,由於省內資金全部配套到長江堤防上,漢江歲修一停3年,使沿線堤防形勢越來越嚴峻。目前的漢江下游河段,河面高程普遍高於堤外地面高程,漢江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條"地上懸河",全靠大堤約束,使本來就十分脆弱的大堤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惟有全面整治方能補齊“短板”

  漢江勘察設計院專家告訴記者,建國以來,國家為了治理漢江中下游洪患,曾先後進行了幹流堤防加培、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建設、杜家臺分洪區建設以及開闢14個中游民垸分洪區等工程,初步形成了漢江中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但由於種種原因,漢江下游堤防一直沒有達到設計標準。

  去年的一場秋汛無異於一次實戰考驗,充分暴漏了漢江下游堤防的薄弱現狀:僅僅20年一遇的洪水,使漢江下游堤防出現各類險情156處,其中重大險情15處。杜家臺以下河段崩岸27處,總長20.3公里。剛剛擺脫長江水患威脅的武漢市,又在漢江洪水的威脅下全力動員進行抗洪。

  長期對漢江堤防進行研究的湖北省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郭輝告訴記者,漢江下游幹堤整治實施標準為:高度超過1964年最高洪水位1米,堤頂寬度6-8米,內外坡比1:3,迎水面平臺寬度30-50米,被水面寬度20-30米。而漢江中下游河段目前實際防洪能力為:在長江水位低時,依靠水庫和堤防工程,可防禦5年一遇洪水;依靠水庫、堤防工程和運用杜家臺工程分洪,可防禦20年一遇洪水;在丹江口水庫攔蓄洪水、杜家臺開閘泄洪、14處民垸全部扒口蓄洪的情況下,才可防禦1935年洪水。這期間如果遇到長江水位較高形成頂托,則還需要在下游臨時炸堤分洪,才能確保武漢市的安全。

  2003年初,湖北省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院依據國家標準對漢江堤防狀況進行了全面調查,顯示漢江下游堤防存在以下主要問題有:

  一、80%以上堤身斷面達不到設計標準,堤頂普遍欠高0.4-1.84米,有近30公里的堤防堤頂寬度僅為3-4米,堤身垂高一般達到5-9米,最大垂高12米。整個漢江下游堤防在抗禦設計洪水時存在堤身高度不足,堤身斷面單薄,穩定性不夠的問題。

  二、由於漢江下游幹堤、東荊河堤坐落于江河淤積地層上,堤基多為鬆散的沉積物,少量為含淤泥質土層,整個堤防以沙基為主。加上堤內歷史潰口多,過去築堤取土時形成的坑塘密集,破壞了天然覆蓋層,導致堤身堤基質量差、隱患多,不良堤基達到418公里。此外,由於堤身係逐年加培而成,且為就近取土,堤身存在滲透性大,碾壓不實的問題。在遇到高水位洪水時,堤防容易發生管涌、翻砂鼓水、散浸等險情。

  三、崩岸、無灘或窄灘多。丹江口水庫運用後,清水下泄改變了原河道的水沙條件,使水庫下游河道河勢發生較大的變化,水流切灘撇彎,迎流頂衝,河槽衝深,河岸崩塌變陡。240多公里幹堤無灘或窄灘,嚴重威脅堤防安全。

  巍峨壯觀的杜家臺分洪閘外景。

  四、絕大多數穿堤建築已運行30-40年,病害嚴重。據統計,漢江下游幹堤、東荊河堤共有穿堤建築物106座,絕大部分建於上世紀60-70年代,運行時間超過30年,普遍存在閘身不均勻沉降,攔水失效,部分閘身出現多處裂縫;閘身太短,不能滿足滲徑長度要求;部分閘發生散浸、管涌險情的問題。這些病險涵閘嚴重威脅著所在堤防的防洪安全。

  五、工程管理薄弱。漢江幹堤、東荊河堤除少數城區路段有水泥路面、部分堤段有薄層碎石路面外,其餘均為土路面。遇雨根本無法通車,對防汛搶險極為不利;堤上防汛哨屋少,且破損嚴重,多數堤段缺公里碑、百米樁;部分管理單位辦公場所簡陋,條件差;通訊設施容量不足,不能滿足防汛搶險及水情、汛情快速傳遞的要求,缺乏監測、觀測設施,管理手段落後。

  漢江河道管理局副局長何裕森告訴記者,1998年長江全流域性大洪水後,國家及時加大了對防洪工程建設的投入,江河的防洪形勢有了明顯改善,在這種情況下,水利部今年對長江流域干支流的40個重點防洪控制斷面的防汛特徵水位進行了調整。如長江最為險要的荊江河段,沙市的保證水位從44.67米提高到45米,螺山的保證水位由33.17米提高到了37.23米。湖南的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區、江西信江等五河及鄱陽湖區的警戒水位或保證水位也普遍被調高。但是,根據漢江2003年秋汛期間堤防出險和防守情況,漢江澤口站設防水位卻由38.80米下降為38.50米,警戒水位由40.40米下降至39.80米,東荊河潛江站警戒水位由40.00米下調至39.70米。這表明漢江堤的實際防洪能力不僅沒有隨著國家大興水利而提高,而且還在逐年下降,這一趨勢亟待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湖北省水利部門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漢江在1963、1964年和1983、1984年都曾出現"姊妹型"大洪水。去年漢江發生罕見秋汛,今年會不會出現"姊妹水",目前還無法下結論。但不論今年是否來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應存在僥倖心理,對漢江下游堤防進行大規模整治已是迫在眉睫。

  新聞鏈結:漢江下游"魚米鄉"的水患血淚史

  漢江是長江北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秦嶺南麓,幹流跨陜西、湖北,在武漢匯入長江,全長1577公里。今天的漢江中下游地區,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湖北省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

  漢江下游堤防包括漢江下游幹堤和東荊河堤,總長1045.7公里。作為江漢平原和武漢市的防洪屏障,漢江下游堤防與荊江大堤、漢江遙堤和武漢市堤共同保護著湖北四湖地區、漢南地區、漢北平原1172萬畝耕地,1190萬人口。保護區內涉及湖北省18個縣(市、區)及大量工礦企業,有京廣、漢渝、漢陜等鐵路,107、207、316國道及多條高速公路,區內工農業總産值1596.5億元。

  漢江下游地區既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又是水患嚴重的多災之地。據湖北省防辦副主任程啟競介紹,漢江下游河道蜿蜒曲折,上寬下窄。澤口以上河床寬度有600-800米,澤口以下逐步收窄,至仙桃以後河道全靠堤防束縛,河寬僅200-300米。由於下游河道洪水泄量與中上遊洪水來量不相適應,各河段泄洪能力不平衡,加上漢江出口河段的泄量還受長江水位頂托影響,致使漢江下游成為我國洪水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地區。

  據統計,從1822年至1955年的134年中,漢江幹流堤防發生潰口73次,平均兩年潰口一次,其中1931-1955年的25年中發生潰口15次,基本上三年兩潰,因此這一地區自古有"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的民謠。

  儘管已有多年未發生20年一遇以上的大水,但沿岸群眾至今對歷史上的洪水災害記憶猶新,向記者講述時往往聲淚俱下:

  1935年漢江流域爆發百年不遇大洪水,襄樊以上的洪峰流量超過50000立方米/秒,中下游根本無法通過,幹堤被衝破多處,洪水直瀉而下,淹沒16縣市,洪水直逼武漢市,漢口、武昌瀕於淹沒,漢陽大部分被淹,時間長達90天。這次洪水淹沒耕地640萬畝,受災人口370萬人,直接淹死者8萬餘人。15年後鐘祥以下漢江沿岸,依舊是一片人煙罕見的景象;

  1964年大洪水,漢江皇莊洪峰流量29100立方米/秒,儘管杜家臺分洪工程啟用了7天,分洪25.09億立方米,中下游堤防仍有7處被迫扒口,淹沒耕地50萬畝;

  1983年10月,漢江全流域大暴雨,皇莊洪峰流量26100立方米/秒,杜家臺分洪工程啟用11天,分洪量31.05億立方米,仍然有多處被迫炸堤分洪。(郭嘉軒)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太湖防洪大堤偷工減料 有關部門已著手調查(2004/07/29/ 07:42)
  • 中國將科學量化防洪減災經濟效益(2004/07/23/ 19:57)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