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産黨辟出"新天地" 正成為全世界焦點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8日 10:40)
新華社上海6月27日電(記者劉丹)青色磚瓦、烏漆大門、具有典型上海石庫門風格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位於上海盧灣區興業路106號。25日早上8點半,濛濛細雨中,紀念館售票處前,前來參觀的人早已排起了長隊。人們等待著參觀中共“一大”會址,重溫入黨誓言、追憶革命先輩。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二樓,“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廳裏,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廳內栩栩如生的蠟像群吸引著遊人駐足參觀:毛澤東手拿記錄本認真發言,董必武、李達等共産主義小組代表和共産國際代表們仔細聆聽,15尊蠟像將歷史定格于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時刻:
1921年7月23日,來自全國各地共産主義小組成員13名代表,在這幢兩層石庫門樓房裏,召開了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國共産黨,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前來瞻仰的人群中,既有須髯飄飄的耄耋老者,又有滿臉稚氣的少年兒童,既有老幼同行的上海市民,也有結伴而行的中外遊客。
一位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黨員,聚精會神地瀏覽著展廳內1920年9月出版的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他激動地説:“雖然本子因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泛黃,卻依然透出中國共産黨人在黑暗中尋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一大早從杭州趕到上海的80歲老人劉家平,已經是第三次到上海“一大”會址參觀了。重溫完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展後,60年黨齡的她,撫今追昔,不禁發出感嘆:“是中國共産黨救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是偉大的黨,我始終堅定跟黨走。”
紀念館黨支部副書記流沙玲對記者説,近年來,參觀“一大”會址的觀眾越來越多。最近,紀念館平均每天的接待量達3000人次至4000人次,會址參觀最高峰日,接待過10400人。
紀念館一樓,一間18平方米的房間,正是中國共産黨召開一大的地方。1923年7月30日,因法租界巡捕干擾,大會被迫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進行。
俱往矣!當年“襁褓之中”的中國共産黨要在外國人的租界裏小心翼翼地活動。如今,上海以開放、自信的主人姿態歡迎全世界的友人。一大紀念館隔街相望的現代娛樂休閒街“上海新天地”,已成了吸引外國遊客最多的地方。
新天地保留著近一個世紀歷史的石庫門建築群外表,而每座建築內部,卻相當時尚、現代。夜幕降臨,霓虹照耀,巴黎歌舞表演、日本音樂餐廳、南美風情表演……一到晚上,這裡就積聚著國內外年輕朋友,放鬆、休閒。
至2002年末,上海市人均居住使用面積達到18.1平方米。2003年上海的人均GDP已近500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上海已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
新中國成立之初,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是“一雙鞋”,20世紀90年代初人均公共綠地是“一張報紙”,經過多年的大手筆“潑綠”,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以上,相當於“一間房”。如今,擁有2000萬人口的上海,城市綠化覆蓋率竟達到35.18%。人們的生活環境日益改善。
上海浦東幹部學院院長王金定參觀完一大會址後,激動地説:只有“共産黨”才能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上海是共産黨的誕生地。共産黨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被上海人民繼承併發揚光大。一系列率先改革之舉開啟了上海大發展的閘門:率先開始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建立國家級要素市場、率先進行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率先推行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率先實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十多年來,上海以浦東開發為龍頭,從全國改革開放的“後衛”移位至“前鋒”,市民的口袋越來越鼓,消費結構也越來越優化,恩格爾系數降至40%以下。上海,曾經靠捕漁業為主的偏遠海村,正向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邁進。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上海正成為全世界的焦點。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