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前千里訪淮河 學會與洪水共處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5日 16:28)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記者劉菊花)汛前的淮河柔順、靜美,絲毫看不出去年這裡曾發生了1954年以來最大的流域性洪水,淮河也因此成為近期全國大江大河治理的重點。記者近日在淮河兩岸採訪時看到,剛剛進入汛期的千里淮河,移民遷建、災後重建、水毀修復和重點治淮水利工程建設正在順利進行。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在建工程:初步具備度汛條件
安徽省有個小小的王家壩,王家壩有個世界著名的王家壩閘。王家壩閘1953年建成,是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區的進洪控制閘,主要作用是根據國家防總調度命令開閘進洪,在非蓄洪時則關閘擋水,保護區內15.2萬人、18萬畝農田防洪安全。在1954年、1991年、2003年等11個洪水年王家壩閘14次開閘,為保護淮北大堤堤防安全,減輕上下游防汛負擔,貢獻巨大。
經安徽省水利廳組織的安全鑒定,已經運行了50年的王家壩閘被評為三類病險閘,王家壩閘除險加固被列入淮河干流治理先期實施工程。記者了解到,5月22日這個工程通過了水下階段驗收,工程滿足度汛條件。
作為我國糧油生産基地的淮河兩岸向來地少人多。蒙洼蓄洪區在汛期四面環水,因為存在險工險段多、堤頂被房屋擠佔、堤頂高程不足等問題,去年以來加固了堤防,修建了防汛道路和王家壩、老觀、曹集西、段臺等4座保莊圩,安置了拆遷人口6000多人。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説,去年10月國務院治淮工作會議後,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對淮河防洪工程的投入,治淮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速,在2004年的汛前,完成了上年啟用行洪區的堵口復堤工作,對出現險情的重要堤防、病險水庫和涵閘都進行了除險加固。
災後重建:“我們有了固定的家”
淮河流經河南省息縣入關店時,河道被一分為二,北面是淮河主幹,南面是淮河故道,之間形成了關店河套灘區。河套灘區東西長約26公里,面積約90平方公里,由於地勢相對低窪,四面環河,建國以來有40個年份遭受了洪澇災害,每當洪水到來,交通中斷,莊稼被淹,房屋倒塌,生息於此的6.4萬百姓生活困難。
淮幹關店防洪工程按照1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了52公里堤防,5座排澇閘,2座公路橋,使故道北岸築堤與淮幹南岸堤防組成了一個65平方公里的封閉圩區。關店防洪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楊天喜對記者説,河套內居民在淮河發生設計標準洪水時,生命安全有保障,可以儘量減少財産損失,在發生超標準洪水時候,淹地不淹家,可以儘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基本解決了洪水威脅。
關店鄉桂廳村農民傅偉説,往年到了汛期就提心吊膽,現在安心了,因為有了一個固定的家。記者問他覺得防洪工程怎麼樣,他熟練地套用了一句口號“功在當代利在韆鞦”,説完自己也笑了,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錢敏告訴記者,淮河流域2003年災後重建、移民遷建人口近40萬,總投資18.29億元,截至目前,已完成移民建房的三分之一。
水毀修復:“去年麥田裏是一片大水”
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將洪澤湖水直接引入黃海,全長163.5公里,近期工程設計可使洪澤湖防洪標準提高到一百年一遇以上。入海水道1998年開挖,2003年6月27日通過驗收,7月4日就緊急啟動分洪,行洪33天,排泄洪水44億立方米,相當於兩個洪澤湖的正常蓄水量,避免了洪澤湖周邊地區180萬人、300萬畝耕地滯洪損失。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戴元峰介紹説,由於行洪時間長,流量大,又是新建工程,在行洪過程中,入海水道的灘地農田水利設施遭受較大損壞,不少灌溉設施被沖毀,致使3.8萬畝未徵用的河灘地無法耕種。沿線各級政府自去年9月開始實施灘地恢復工程,修復配套建築物300余座,機電排灌站50座,使3.8萬畝灘地農田全部投入秋播。
一位婦女正在豐收在望的河灘地裏勞作,她指着滾滾的金色麥浪對記者説:“去年這裡麥田還是一片大水。”當車子沿着入海水道南岸西行時,只見蝴蝶漫天,白鷺翔集,三百里河岸儼然成為野生動物樂園。
科學防洪:學會與洪水共處
按照國務院指示精神和國家防總的要求,今年淮河流域的防汛目標是:遇現狀防洪標準內的洪水,經合理調度,嚴密防守,確保淮北大堤、蚌埠、淮南城市圈堤、洪澤湖及裏運河大堤、新沂河大堤等重要堤防不決口,大中型水庫不垮壩;遇超標準洪水按應急方案主動防禦,儘量減少損失。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2004年淮河防汛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首先,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標準仍較低,在2007年完成19項骨幹工程之前,防洪的總體格局不會有大的改變。其次,在建工程多,災後重建、移民安置及治淮骨幹工程等要按期完成汛前建設目標,任務還比較艱巨,防汛物料也要及時補充。第三,大部分河、湖、庫底水充足,如洪澤湖長期維持在較高水位,南四湖上、下級湖水位也一直在汛限水位以上,這些都相對降低了河湖調蓄能力。
錢敏説,多年防汛實踐告訴我們,洪水本身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要完全消除其危害是不可能的,人類必須在防洪中學會與洪水共處,按自然規律辦事,在限制洪水危害範圍和程度的同時,給洪水以出路,給洪水蓄泄的空間。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