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之十:我國外部經濟環境將進一步好轉
——2004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系列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7日 10:56)
上海證券報消息:2004年,經過近三年調整的世界經濟將繼續復蘇。國際政治局勢趨於緩和、國際石油價格穩中有望回落、國際主要股市將繼續調整向上,各經濟體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好轉。但是,經濟結構失衡與調整、失業問題以及通縮問題等依然存在。
一、世界經濟增長加快,我國外部經濟環境進一步好轉
2004年,經過近三年調整的世界經濟將繼續復蘇。國際政治局勢趨於緩和、國際石油價格穩中有望回落、國際主要股市將繼續調整向上,各經濟體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但是,經濟結構失衡與調整、失業問題以及通縮問題等依然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預測世界GDP增長將比2003年明顯加快。世界主要經濟體大多數增長速度都明顯加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4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2.9%,比2003年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美國、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測分別為3.9%和1.9%,比2003年高1.3和1.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也將從2003年的5.0%提高到5.6%,加快0.6個百分點。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好轉。
在發達經濟體中,近期美國經濟增長明顯加速,其主要原因,一是企業投資意願增強。二是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效果逐步明顯,給經濟發展帶來積極變化。但是,布什大力推行的鉅額減稅計劃遭到了各方人士的非議,他們認為減稅會使美國聯邦政府預算赤字進一步增加,減少儲蓄和抑制投資,不利於美國經濟的長期發展。2004年美國經濟還面對其他一些不利因素,如高技術領域生産能力過剩,産業結構調整仍在繼續,貨幣政策調控空間有限,鉅額財政赤字抑制了財政政策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就業形勢嚴峻,政府債臺高築等,這將抑制美國經濟復蘇步伐。
在發展中經濟體中,東亞經濟在2003年下半年加快復蘇,並將在2004年逐步加快增長的步伐。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其從其他東亞經濟體的進口大幅增加,中國正逐步成為高科技跨國公司主要的全球性生産製造基地,有助於強化東亞區域內生産和貿易聯絡。
二、世界貿易加速增長,我國外貿出口市場空間擴大
在經歷了連續4個季度的負增長後,世界貿易自2002年二季度開始走出衰退,並呈逐步加速增長趨勢,隨着世界經濟的逐步復蘇,2004年世界貿易將加速增長。
世界貿易加速增長意味着即使在目前我國外貿出口市場份額不增加的情況下,市場空間也會得以明顯加大。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和國際市場的需求是決定我國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口與世界貿易的相關性和增長趨勢變化的一致性較強。除1997年我國成功抵禦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增長提高為21%,而世界貿易增長率比1996年下降之外,我國出口增長與世界貿易增長的波動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如果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延續當前加速增長的趨勢,將有利於我國出口增長。儘管2002年和2003年我國出口均實現超常增長,2004年我國出口增長速度將有可能明顯放緩,但是,我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擁有大量價格低廉但素質良好的勞動力,吸引大量外資流入,加速全球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不會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較快發生轉變。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企業和投資機構全球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一環。
三、全球主要股市繼續向好,我國企業海外籌資環境改善
2003年3月中旬以來,全球主要股市出現大幅回升。其中,第三季度全球股票市場的回升力度最大,並且創下了1991年以來同期的最高漲幅。金融、能源和技術類股票成為帶動股市回升的龍頭。全球主要股指的回升,也迅速波及到新興市場。亞洲股市在第三季度大幅上揚,並創下近5年來的記錄。
不過,近半年來全球股市的回升,只是股價從最低點的部分恢復,股指仍未恢復到歷史最高點。
2004年全球主要股市將繼續向好。首先,從基本面來看,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周期性復蘇的趨勢不會改變,也就是説2004年全球股市的宏觀環境將繼續改善。其次,從政策面來看,雖然全球股市將面臨升息的壓力,但各國利率仍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資本流動性較好;同時各國政府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迫切期望充分發揮股市直接融資的功能。再次,從技術面來看,經過三年的深幅調整,股市的大部分泡沫已被擠去,通過加強監管,企業誠信狀況有所改善,全球股市存在技術上回升的要求。此外,企業贏利狀況好轉以及預期收益增加是股市活躍的主要動因。企業利潤的增長主要來自企業大規模裁員所導致的生産成本削減以及勞動生産率提高。自2003年第三季度開始,世界主要經濟體企業贏利狀況明顯好轉。2003年第三、四季度 S&P500企業的贏利預計分別大幅增長20%和22.2%。企業利潤的增長,往往使投資者對未來利潤增長産生良好的預期,從而推動全球股價的上升。
2004年全球股市有望繼續回升,股市直接融資趨於活躍,這將有利於我國企業海外上市籌資活動。
四、美元匯率缺乏繼續下跌的基礎,人民幣升值壓力有所減緩
目前,美元缺乏繼續下跌的經濟基礎,2004年美元匯價將呈止跌回穩的態勢,這將有助於減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首先,決定貨幣匯率的基礎是經濟實力及其走勢。隨着地緣政治風險的消除、股市強勁反彈,美國投資者、消費者信心逐步回升,45年來的最低利率水平使貨幣政策環境十分寬鬆,布什政府大規模減稅計劃政策效應將逐步顯現,2004年美國經濟增速有望加快。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4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04年,美、日、歐經濟分別增長3.9%、1.4%、1.9%。2004年美國經濟基本面明顯強於歐日等國,因而美元貶值缺乏經濟基礎。
其次,美元同主要貨幣的利差在縮小。歐元、美元的利差由2002年的1.5縮小到2003年的1,2004年存在進一步縮小的較大可能。據最近一次彭博社每月經濟調查數據顯示,美聯儲可能在2004年第一季度調升利率,並在最後1個季度以前將其上調至2%。利差推動美元貶值的動力不足。
此外,美國與日歐等國經濟運行特徵不同。美國經濟運行主要依賴先進的技術以及發達的資本市場,而並非依賴外貿出口需求,而日歐等國經濟復蘇歷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需,美元繼續貶值將受到歐元區國家及日本的抵制。因此,通過美元貶值刺激出口並不是美國最迫切要做的事。
2004年美元匯價穩中略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五、國際油價高位回落,我國原油進口成本降低
2003年的國際油價中始終存在着伊拉克戰爭及其局勢的陰影,地緣政治因素致使國際油價大幅波動。
2004年,美國和全球石油需求繼續恢復,伊拉克和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産量將上升,經合組織商業石油庫存將需要補充,歐佩克傾向於將油價維持在每桶22至28美元價格控制帶的上限。此外,伊拉克局勢、中東衝突、恐怖威脅以及部分産油國政局動蕩等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排除戰爭等不可測因素,國際油價將會從高位逐步回落,WTI油價全年將在每桶26美元左右波動,歐佩克原油價格將保持在每桶24美元左右。
從1996年起,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以來原油進口激增,2003年原油進口將突破8000萬噸。根據上述分析,2004年,國際油價每桶將回落約4美元左右,如果按8000萬噸凈進口量計算,可以節約23.5億美元的進口成本。我國可以考慮在國際油價回落時增加原油進口量,一方面將部分貨幣儲備轉換為實物儲備,有助於減輕人民升值壓力;另一方面,逐漸增加石油戰略儲備有助於保障石油供給安全。
六、全球海外直接投資趨於活躍,國企並購面臨機遇
全球股票市場回暖的背後是國際資本流動將出現恢復性增長。根據聯合國貿發會於9月8日發佈的《2003年世界投資報告》預計,2003年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將保持穩定,從2004年開始,全球流量可能會反彈,繼而保持增長態勢。
如果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趨於活躍,作為全球直接投資的最重要和活躍的組成部分,跨國並購投資將走出低谷,實現較快增長。近年來我國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中,並購投資比例不到10%,這對於我國更大規模地引進外資,改變多是通過創建新企業來引進投資這種單一的形式,通過收購兼併、重組上市、關閉破産等多種形式,調整和改變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鼓勵外資積極參與國有企業的重組改制,讓外資以資本或技術參股甚至控股的形式,實質性地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造,這對盤活存量資産,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造和振興老工業基地都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經濟和全球資本市場的好轉,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我國加入WTO後,開放領域進一步擴大,相關法規不斷完善,將為跨國並購投資提供開放而有序的環境,中國的並購市場將更有吸引力。外國投資者已開始把投資重點從東南亞轉向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北亞地區。從行業來看,根據對100多個國家投資促進機構的調查結果,不同行業將出現不同的前景,其中旅游業和電信業的前景較為光明。
七、國際商品價格逐步回穩,對國內價格水平産生間接拉動作用
2002年二季度以來,隨着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和世界貿易開始恢復增長,國際市場非能源産品價格也擺脫了近年來持續低迷的狀態,呈現迅速上升趨勢。但是,去年以來,美元匯率開始走軟,因此,儘管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初級産品價格大幅上升,但是以其他主要貨幣計價的價格上升並不顯著。未來一段時期,伴隨着世界貿易增長的復蘇,國際市場産品價格將會終止逐年下滑的勢頭,但是由於供求關係難於迅速調整,以及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迅速變化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國際市場主要産品價格上升的空間十分狹小。
另一方面,由於美元匯率變化所帶來的價格變化和對供求關係調整,乃至全球經濟關繫帶來的影響值得關注。經濟復蘇的持續性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面對的關鍵問題。持久的全球失衡是持續復蘇需要克服的一個重大挑戰。當今全球經濟發展與美國經濟的聯絡程度仍然過高,因此要保持現有復蘇勢頭並不容易。
國際市場産品價格上升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國內物價水平。2003年以來,我國進口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因此國際市場産品價格上升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將會增強。1至10月份,國內生産資料價格上升7.5%,儘管有助於緩解國內通縮壓力,但如果最終需求不能較快增長,原材料價格上升將會增加生産企業成本,壓縮利潤空間,同時也不利於我國出口競爭力的提高。隨着國內投資需求的持續較快增長,國內最終産品價格出現上升趨勢,對國際市場初級産品價格波動也産生了一定影響。
八、東亞經濟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我國與其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世貿組織坎昆會議的多邊會談由於成員國在農産品補貼問題上的嚴重分歧而失敗。同時,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遲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恐怖主義和反恐怖主義的較量和鬥爭,這些矛盾和發展阻礙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與此相反,區域性經濟合作更加廣泛而深入。歐盟東擴增加到25個成員、北美自貿區向整個美洲自貿區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雙邊自由貿易區(FTA)建設熱火朝天,在東亞各國領導人強烈政治意願的推動下,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明顯提速,東亞經濟合作進入新時期。
首先,中國-東盟FTA建設快速推進。其次,中國、日本和韓國這三個亞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共同發表了《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表明三國的合作已進入了新階段。第三,東盟內部一體化進程加快。第四,中國與東亞近鄰經貿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展望未來,我國與東亞地區經貿合作前景廣闊。日本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國為中國第六大貿易夥伴。中國和東盟建立FTA的基礎較為堅實,且雙方的意願極為迫切。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年均增長約20%;目前,東盟是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夥伴。這充分説明雙方的合作基礎和未來潛力。
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正在得到全面加強,東南亞國家也已經從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中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日本經濟也出現一些積極的因素。亞洲仍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在這種形勢下,東亞各國將迎來經貿合作的新時期。隨着東亞地區經貿合作的日益深入,中日韓和東盟將逐步建立範圍更大、貿易總額更高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屆時,東亞足以和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鼎足而立,成為全球一個重要的區域經濟體系。
九、世界産業結構繼續調整,我國産業結構將出現相應變化
目前,經過近三年的調整,世界高新技術産業産能得到一定的消化,但是世界産業結構的調整仍在繼續。21世紀初期,世界産業結構調整的總的趨勢是:高新技術産業化和産業結構高效化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高新技術産業特別是信息技術産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用高新技術改造後的傳統産業將贏得新的發展空間;傳統製造業出現向東半球轉移的趨勢,部分先進技術以及研發中心轉向東盟、中國等製造業加工基地。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發達國家産業結構向後工業化(信息化)社會轉變,全球工業化的重心,將由西半球向東半球逐步轉移,由發達國家向中國、韓國和東盟等發展中國家轉移。國際間産業轉移將包含着更高的製造業技術水平,同時研發中心也向製造業中心轉移,並且製造業技術轉移的中間環節有所減少,進程加快,時間縮短。
高新技術改造後的傳統産業將贏得新的發展空間。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不但使已失去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如紡織業、服裝業、建築業正在轉變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而且使鋼鐵、汽車、化工等資本密集型産業轉變成技術密集型産業。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可使其日趨信息化與知識化。人類基因組知識的利用,將完全改變傳統的醫藥和醫學行業。克隆技術與轉基因技術的開發正引起一場史無前例的農業革命。
我國將順應世界産業結構調整的客觀趨勢,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促使産業結構加速升級。
十、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相對寬鬆,我國政策制定應重視國際因素
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放慢以來,各國政府採取了各種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措施刺激經濟復蘇。但是,由於全球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經濟發展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傳統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作用下降。同時,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宏觀調控目標也發生了調整,要求經濟政策也要做出相應的變化。
面對持續增加的鉅額貿易赤字,布什政府放棄了克林頓政府一直堅持的強勢美元政策,放任美元貶值。一直以來,強勢美元政策對國際資本流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經濟疲軟、國際資本流入減少的情況下,放棄強勢美元政策,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就可能會産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為重振歐盟和歐元區的經濟,歐盟鼓勵各成員國通過減稅增強就業市場的彈性和活力,同時繼續推動電力、天然氣、鐵路和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以增強競爭力。貨幣政策方面,歐元區仍然具有一定的降息空間,但歐洲央行降息的意願較弱。財政政策方面,歐盟正在着手修改《穩定與增長公約》對各國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的硬性約束標準,同時德國和法國政府宣佈了各自從明年開始的大規模減稅計劃,希望以此來刺激經濟增長。
2004年,日本政府仍將把治理通貨緊縮和處理不良債權問題作為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把干預日元升值作為主要政策工具。日本政府將繼續干預外匯市場、阻止日元升值,通過貶值日元刺激出口,提高企業收益,遏制不良債權上升,緩解通貨緊縮。
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與調整不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産生直接影響。但是,隨着我國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和規模的迅速擴大,與國際經濟的聯絡更加密切,使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波動的一致性加強。國外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機構愈來愈多地考慮到中國因素的變化和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加強對國際環境變化的主動性戰略研究,在制定經濟政策和調控措施時通盤考慮國內外因素和産生的效果。(執筆 張亞雄 牛犁)
國際市場非能源産品價格指數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Q1 2003Q2 2003Q3
非能源初級産品 117.6 99 88 86.9 79 83 84.8 87.6 90.5
農産品 128.6 107.7 92.8 87.7 79.8 86.5 89.7 93.1 95.1
食品 116.1 104.6 87.6 84.5 86 90.1 92.6 95.9 96.4
原材料 113.7 87.3 88.5 91.4 77.4 83.2 88.5 89.2 93.8
金屬和礦産品 90.2 75.6 73.7 83 75.1 72.8 71.5 73.2 78.3
(1990=100)(上海證券報 國家信息中心)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