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曲家含辛茹苦地養育着一名弱智孩子。早些年,街坊鄰居管他的孩子叫“傻子”,管他叫“傻子他爹”。這兩個並非惡意的稱呼,卻在無形中深深刺傷了全家人的心。近年來,隨着公眾對殘疾人的認識發生深刻變化,尊重、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風尚進一步形成,這位導演發現,大夥已經好幾年不再叫“傻子他爹”。
殘疾人自強不息的事跡和全國廣泛的扶殘助殘活動,有力地影響着社會,改變着社會風氣。“理解、尊重、關心、幫助”變成了全社會的口號,沿襲千百年的“傻子”、“瞎子”、“聾子”、“殘廢人”已被弱智人、盲人、聾人、殘疾人這些平等、文明的稱謂取代。
在社會各界的真誠幫助下,我國殘疾人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如今,殘疾人事業更加深入人心。“全國助殘日”、“紅領巾助殘”、“志願者助殘”、“法律助殘”、“文化助殘”、“科技助殘”等多種形式的助殘活動廣泛開展,為6000萬殘疾人解決了大量的實際困難。北京市為了給殘疾人出行提供方便,已鋪設了280多公里無障礙道路;上海市為市民辦的十件實事中,就有改造道路,設立無障礙路面等。
中國殘聯副主席郭建模説:“‘殘廢人’被改成‘殘疾人’,這雖只是一字之差,卻反映了一種觀念上的根本性變化,反映了殘疾人的人格、人權在社會中受到的尊重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