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糧食生産 防止弄虛作假和“以糧為綱”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09日 16:02)
新華社南京5月9日電 當前,各地在重視糧食生産的同時,應當警惕兩種傾向。一是有的地方弄虛作假報數字,騙取上級補貼,二是有的地方停止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甚至重回“以糧為綱”的老路上去,這兩種傾向都有悖於中央提出的重視糧食生産和農民增收的“一號文件”精神,必須加以糾正。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如河北省隆堯縣在執行國家小麥良種補貼項目中虛報面積,套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原計劃的良種小麥規模為20萬畝,中央財政撥付補貼資金200萬元,但實際隆堯縣僅落實了10.81萬畝,而縣農業局還編造虛假良種補貼登記冊,縣種子公司也挪用良種補貼資金。他們在沒有完成項目計劃任務的情況下,卻將91.89萬元剩餘資金中的52.6785萬元擅自改變用途。這種弄虛作假産生的後果是嚴重的,它使中央對糧食生産面積和産量的真實性難以掌握,造成信息失真,最終將危及糧食安全。同時,這種做法也使農民的經濟利益大大受損,毀壞了黨和政府在農民中的形象。
在抓糧食生産中,有的地方甚至將已經廢止的糧食面積指令性計劃重新推出,自上而下層層分解種植指標,具體落實到鎮、村、戶,種什麼品種也要逐一登記造冊。廣西合浦縣黨江鎮等地不久前發生了“蝦糧之爭”,在進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時曾受到鼓勵的養蝦業在重視糧食生産時遇到了尷尬,這個適宜漁業的地方又被一些幹部要求重種糧食。這種看似十分重視糧食生産的做法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引起農民的反感,是違背農民意願的“越俎代庖”,使農民失去了經營自主權,並最終會使“一號文件”在執行中矯枉過正走了樣。
如何防止這兩種傾向的偏頗?記者在江蘇省糧食主産區徐州市採訪時發現,當地在重視糧食生産的同時並不忘進行産業結構調整,而是實事求是地做到“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記者在睢寧縣古邳鎮看到,這個鎮一方面保護基本農田不動搖,一方面大力推行産業結構調整,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讓農民“走出去”創收,重視糧食生産真正做到了兩手抓,不因噎廢食。
“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嚴格限制非農建設亂佔地,重視農業生産和增加農民收入。所以,對於大塊的平整的基本農田,一定要堅決進行嚴格保護,這是糧食生産的根本保證;而在山坡上、洼地裏這些不宜種糧的地方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植樹養魚,發展林木加工業和水産業,讓農民增收,這樣既保證了糧食生産,也增加了農民收入,這是符合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孫彬 姜濤)
責編: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