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為我國首批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我國分佈最集中、類型最多樣、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得到最嚴格的保護。
近日,記者隨國家林草局組織的採訪團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實地考察調研,切身感受這一國家公園設立3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總工程師周亞東介紹,“海南着力打造國家公園建設‘海南樣板’,做了很多探索性、創新性工作。國家公園及周邊社區融合發展蹚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旅游經濟效益持續彰顯
白沙縣2023年前三季度(1—9月)共接待游客72.45萬人次,同比增長17.02%;實現旅游總收入4.33億元,同比增長12.17%。五指山市在國家公園周邊建成一批椰級鄉村旅游點和鄉村民宿,成功創建2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一季度累計接待游客總數同比增長40.4%,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民生改善及就業機會增加
白沙縣為500名村民提供5000畝橡膠林補償,同時大力發展菌菇種植産業,白沙縣重視國家公園內非遺傳承發展,解決就業155人;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分配商業街鋪面、市場攤位,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五指山支持種養合作社和旅游企業,解決就業211人;東方市依託當地特色小鎮、景區,吸引、扶持村民從事旅游服務、餐飲、運輸等行業。王下鄉還出現了難得的返鄉潮,村民年收入從2017年的不足5500元,上升到了2022年的22400元。
動植物資源豐富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被人們稱之為“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世界上瀕危程度最高的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由2019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時的4群30隻增長到7群42隻(2024年2月)。區內分佈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41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4種;野生維管束植物2523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95種。
鸚哥嶺轄區位於海南島中南部,已記錄植物2323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有28種;脊椎動物512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9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65種;大型真菌232種以及昆蟲1276種。
尖峰嶺分局位於海南島西南部,森林覆蓋率97.61%。園區內古樹參天、藤蔓交織、溪流縱橫、溝谷幽深,有空中花園、絞殺、板根、獨木成林等典型的雨林特徵。有野生維管植物228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2種、省級保護植物45種);有脊椎動物40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分別是雲豹、穿山甲、海南山鷓鴣、孔雀雉、巨蜥、蟒蛇、金斑喙鳳蝶等,二級保護動物38種),已鑒定昆蟲有2222種。是我國現存連片面積較大、保護比較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之一,蘊藏着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之一,被譽為“熱帶北緣生物物種基因庫”,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十大森林”。
海南省政府和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6年)》,並配套印發了海南長臂猿種群保護與恢復行動計劃和共建長臂猿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工作方案,開創了由地方政府和國家林草局共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和旗艦物種保護的先例。
合力推進生態美、百姓富
在推進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生態移民搬遷中,海南開創了農村集體土地與農墾農場國有土地等價置換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態生産生活“三生共融互促”的路徑。為了保護核心區自然環境、助力百姓脫貧致富,2017年,道銀村、坡告村被納入海南省首個生態搬遷項目,兩村30戶村民遷入距離白沙縣城不到20公里的銀坡村。搬遷後的新村,一排排的小洋房,配套建設了籃球場、健身區域、共享農莊、文化長廊等設施。
周亞東告訴記者,海南省將國家公園建設作為“國之大者”,將其確定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12個先導項目之一和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標誌性工程之首,舉全省之力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