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山海間 多産業生動實踐帶給福建民眾滿滿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5月15日 13:24:32
央視網 | 2024年05月15日 13:24:3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系列報道《“食”在山海間》5月15日繼續關注福建海洋漁業、果蔬種植業、育苗育種方面的生動實踐。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在閩東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大黃魚。福建寧德是我國大黃魚的養殖核心區,去年年産量達到了21.3萬噸。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大黃魚曾一度瀕危。從瀕臨滅絕到如今享譽全國、遊向世界,大黃魚的育種走過了怎樣的歷程?我們來看記者報道。

這兩天,福建寧德的養殖戶們陸續將20多億尾的大黃魚魚苗投放到漁排上,為新一年“藍色糧倉”的豐收撒下優良的魚種。良種離不開良技,在育種實驗室裏,科研人員正利用多種技術手段遴選和培育優質的大黃魚魚苗。

在寧德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對大黃魚進行組織採樣,用於基因測試。記者手裏拿著的瓶子裏是一種最新的大黃魚育種技術,裏面的液體就像一把尺子,用來檢測大黃魚的基因,幫助科研人員更快地選出優質高産的大黃魚親本,用於大黃魚育種。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副院長徐鵬介紹:“利用這樣的基因型檢測工具,我們只需要採集大黃魚鰭條,將魚鰭上面一小塊的組織提取DNA,就可以利用這樣的工具去開發數萬個位點的基因型的信息。”

從2016年到現在,相關技術已經進行了四次更新迭代,培育出了多個大黃魚新品種,並且都在當地示範推廣,不僅存活率高,品質也有顯著提升,帶動了大黃魚産業的蓬勃發展。

如今,大黃魚産業已經成為當地漁民增收致富的百億元大産業。但是,40多年前,大黃魚曾一度瀕臨滅絕。

劉家富老人今年已經84歲了。1971年,剛從學校畢業的他面對幾近枯竭的大黃魚資源,主動請求前往原寧德地區水産局工作,為大黃魚人工繁養技術研究作籌備。

寧德市水産技術推廣站原站長劉家富回憶:“關於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以借鑒。我們從培育成的大黃魚親魚裏面選取10對,進行人工催産試驗,最終育出了100多尾的魚苗。這個100多尾是質的變化,基本上完成了純人工的一個技術要素。”

此後的幾年間,劉家富團隊還陸續完成了100多萬尾大黃魚批量全人工育苗。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前期人工繁育的大黃魚生長緩慢,當地部分專家都認為大黃魚養不大,沒有養殖開發的前景。但劉家富團隊並不這麼認為。

劉家富稱:“我是從個別生長特別快的魚體當中看到養殖潛力,完全可以進行規模化養殖,成為脫貧致富、安排就業、振興閩東經濟的一個支柱産業。”

經過大家不懈努力,2000年,寧德大黃魚終於實現了産業化養殖。根據統計,2023年寧德市大黃魚産量達到了21.3萬噸,全産業鏈産值超兩百億元,大黃魚也成為海水養殖魚類中産量較高的品種之一。

福建東山:“皇金鮑”收穫正當時 良種帶來好收成

在福建,除了大黃魚養殖外,鮑魚、牡蠣、海帶等産量也在國內名列前茅。據統計,2023年福建省海洋生産總值約1.2萬億元,水産品總産量達890萬噸。眼下,福建漳州市東山縣養殖的鮑魚正是收穫的好時候。

在福建東山縣銅陵鎮海上養殖區,養殖戶們正忙著收穫個大肥美的鮮活鮑魚,這裡每天都有5萬多斤的鮮活鮑魚送往全國各地,其中最受市場青睞的是“皇金鮑”,也叫“綠盤鮑”。據了解,“皇金鮑”的體型是普通鮑魚的3至5倍,最重可達一斤以上;且它的生長速度快,耐高溫,種苗和成品價格也比普通鮑魚高,一斤可以賣到上百元。

好收成的前提是孕育良種。在東山縣的鮑魚育苗車間,這裡24小時供應著氧氣和循環海水,還有鮑魚寶寶最喜歡吃的紫菜粉和海帶粉。小鮑魚在這裡長到一至兩公分後,會進行下海吊養。

在東山縣的“藍色牧場”上,每個魚排有上百個小格子,每個隔斷裏有100多桶鮑魚在這裡吊養,養殖量達到了5000畝。此外,每年這個季節,當地還會將養殖滿一年的鮑魚,用船送到北方“避暑”,10月份再移回東山海域養殖或直接銷售,以防南方高溫期對鮑魚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漳州市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沈文鎮介紹:“我們持續推動鮑魚的良種培育和研發,建立設施漁業育苗基地,每年提供優良苗種近40億粒,深耕‘藍色牧場’,建立‘海上糧倉’,現在東山年産成品鮑魚1.3萬噸,鮑魚年産值超30億元。”

福建莆田:培育枇杷新品種 助力果農增産增收

除了海産養殖,接下來,我們再去福建莆田的果園看一看。這裡的枇杷通過多代的雜交育種培育,推出了白肉枇杷的新品種,産期從不到三個月延長到了九個月,促進當地果農們增産增收。

眼下,福建莆田種植的12萬畝枇杷迎來了採摘旺季。在一處枇杷果園,果農們正在忙著將黃澄澄的枇杷採下碼放在筐中。果農告訴記者,這幾年,當地引進了白肉枇杷的新品種,質量和産量都有了提升。

據了解,此前莆田市也大量種植了白肉枇杷,但枇杷的品質欠佳、採摘期短,果農種植積極性不高,制約了果蔬種植業的發展。

為了改善品種不佳的情況,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團隊不斷篩選和培育新的枇杷品種,通過多代的雜交育種培育,終於培育出了優質豐産、熟期配套的枇杷系列品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鄭少泉稱:“現在枇杷很好剝皮,再一個就是肉厚,實現了早中晚熟配套,白肉枇杷的産期從不到3個月已經延伸到9個月。”

除了培育新品種,如今,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團隊還建立了枇杷基因庫,利用基因庫資源陸續培育出枇杷新品種20多個,還推廣到四川、雲南等地,豐富了百姓的“果籃子”。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食”在山海間 多産業生動實踐帶給福建民眾滿滿獲得感、幸福感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