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醫師節,張歡在醫院偶然重逢了曾接受全麻手術的患者。“你今天戴的帽子和上次的不一樣。”患者説。張歡吃了一驚,坦言,作為麻醉醫師,好少有患者記得他。2022年,是張歡步入臨床麻醉的30週年,他已帶領醫護團隊高質量完成各類臨床麻醉及危重症患者搶救10萬餘例,如今擔任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麻醉科主任,他依然堅守在無影燈旁,默默地做著無名的守候。“任何一行,選擇了、幹好它是基本素養。沒有主角光環,更要認識到自己在生命共同體裏的配角意義。”張歡説。
心懷敬畏不敢懈怠
圖為麻醉醫師工作場景
如果把一台手術比作一次飛行,那麼,飛行前的機能測試,起飛時的平穩度,航程舒適度,以及遇到顛簸的及時維穩,飛機降落的精準時間及落地的穩定性等,都是麻醉師肩負著的重要責任。麻醉狀態下的患者,失去了所有機能反應,全靠麻醉醫師監聽、監測,各種體徵波動、可能存在的高風險讓麻醉醫生時刻精神緊繃,而一場複雜疑難的手術往往耗時幾個小時甚至二十幾個小時……日復一日,麻醉醫師如何扛住疲憊和倦怠?
那是1994年,工作兩年的張歡已經過了神經外科、胸腔外科、直腸癌等大手術的歷練,一位27歲的患者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由張歡執行麻醉。術前評估時,他已了解到患者有強直性脊柱炎,做了初步的預案——改腰麻為全麻,困難氣道可能造成插管困難等。但始料未及的是,肌肉鬆弛藥給入後,患者頸部完全僵硬,下頜連張開都難以實現,張歡心裏咯噔一下。此時,因為已失去自主呼吸,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等體徵都在下降,麻醉監護儀上的多個生命參數開始發出“嘀嘀嘀”的刺耳報警聲,張歡迅速請來科主任。最終,主任用當時少見的喉罩挽救了患者,保障了手術的正常運行。
圖為張歡指導麻醉醫師監測指標
“那是做麻醉以來,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的慌,刻骨銘心。”張歡説,手術醫護關注手術部位,麻醉醫師則要兜住患者全身的變化,是整個術間患者搶救的領隊人。然而,個體化的差異加上不同的手術類型,代表著生命的複雜性和醫學的風險性,“麻醉的風險不容一點僥倖,兜住底,不能光靠技術,更要加強對患者的評估,樹立安全意識,提升團隊和個人的應急處置能力。”張歡説,那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他會銘記一輩子,因為他教會自己對生命的敬畏,也讓自己因此保持謙卑、不敢懈怠。
生命力直射成就感
2018年,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初獲肝臟移植資質。院長董家鴻院士聯手中國工程院院士、台灣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計劃為6位兒童開展肝移植手術,其中5例平均年齡4個半月,1例8歲。兩位院士“身經百戰”,但張歡的麻醉科團隊尚未經歷過如此小齡嬰孩的肝移植手術。為此,張歡帶領團隊做了極其精細的術前調研、評估以及特殊耗材、藥品準備。
圖為張歡在為患兒執行麻醉
其中5例嬰兒的肝移植手術在不到3天的時間裏高效完成,董家鴻為張歡豎起了大拇指。最後一例手術的患者是位8歲的男孩——係因肝包蟲病復發,侵犯了包括肝靜脈在內的多條肝臟重要血管。經過多專科反復討論,手術預案定為先行董家鴻首創的“離體肝切除,自體余肝再植術”,考量到已有類似手術經驗以及患兒年齡,順利開臺後,張歡交給團隊醫師跟臺,緊繃了3天弦的他回家補眠。
夜裏11點半,手機鈴聲乍響,“患者情況不好”,張歡連忙起身,開車猛踩油門往醫院衝,平時至少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這晚只用了40分鐘。此時手術已經進行了15個小時,手術團隊歷經切肝、修肝、自體余肝再植,然而,不幸的是,雖然各管道吻合通暢,但仍有部分變形的肝臟出現了淤血腫脹,並逐漸加重以致影響了生命體徵的平穩,麻醉醫師使用了大劑量藥物才勉強維持住患兒的血壓和心率。危急時刻,兩位院士果斷決策,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將無法正常運作的肝臟移除,進行挽救性活體肝臟移植。
待張歡趕至手術室,患兒母親已經在準備接受肝移植手術,而隔壁就是她的兒子——此刻已經歷了長達12個多小時的無肝期,血壓掉到了40mmHg,可謂命懸一線。“你放心吧。”執行麻醉前,張歡安慰患兒的母親,待其平穩進入術程後,將其交給團隊醫師,張歡又立即趕往患兒的手術室,替下早已疲憊不堪的隊友,評估指標,補充劑量,調整循環……他要在供肝到達前,調控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徵,營造相對平穩的人體內環境,避免移植肝臟再次恢復血流灌注後,造成強烈衝擊。
圖為張歡在青海義診時與8歲肝移植患兒重逢合影
手術室的安靜,將監測設備的聲音凸顯得更加沉重,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我既希望等肝的時間多一點,可以把孩子的體內循環調整得再好一點,也希望肝臟趕緊來,因為無肝期越長,生命危險越大。”張歡説。最終,在患兒無肝期的第15個小時,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開始執行,此時患兒的血壓已經被拉回到80mmHg。淩晨5點,隨著血管逐一吻合,開放血流,麻醉最緊張的時刻來臨,孩子挺不挺得住,在此一瞬。穩住了!體徵波動穩住了!“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張歡説,已過知天命之年,一個頑強的生命創造的奇跡仍然震撼得他熱淚盈眶。
一年後,張歡隨董家鴻團隊赴青海玉樹義診,重逢了這位小名為龍龍的患兒,他緊緊擁抱了他。龍龍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位叔叔的激動所在,張歡卻因為這個生命直射出的職業成就感,而倍感溫暖、倍加堅定。
無痛成就生命尊嚴感
1846年,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莫頓(Morton)醫師在新聞媒體前公開施行乙醚麻醉手術,標誌著現代麻醉的開端。這位醫師的墓誌銘如此寫道: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無痛、舒適,讓生命重獲尊嚴感,這不僅是一台手術中麻醉的意義,也已經成為整體醫療的追求。自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業運營以來,張歡一直在帶隊積極推進“無痛醫院”建設,先後開展舒適化醫療項目7項:無痛胃腸鏡、無痛分娩、無痛氣管鏡、無痛膀胱鏡等。
其中,針對特殊困難氣道的患者,張歡開創了“表面麻醉鎮靜下纖支鏡引導清醒氣管插管”的新技術,讓很多因麻醉氣道原因受阻的手術得以順利進行。2021年9月,醫院泌尿外科迎來了一位嚴重腎結石患者,結石之痛,他竟忍受長達4年之久!原來,因幼時患病,導致脊柱、胸廓發育畸形,這個24歲的小夥身高只有1米2,體重60斤。此次麻醉是個巨大的挑戰——胸廓畸形導致肺功能非常差,手術中和術後早期可能出現嚴重的缺氧和通氣不足;畸形的脊柱造成頸椎後仰和張嘴困難,全身麻醉常規採用的靜脈誘導、喉鏡直視下氣管插管無法實施;十幾年的神經系統病史,導致患者的肌肉也受到影響,對麻醉過程中使用的肌肉鬆弛藥高度敏感,而且藥物代謝過程也比普通人顯著延長,這直接關係到患者全麻後的意識與自主呼吸能否順利恢復。“我能明顯地感受到小夥子的自卑、抗拒和恐懼。”張歡説,患者已經因為麻醉問題被多家醫院拒絕手術。經過精心準備,張歡先通過麻醉藥讓患者進入輕度鎮靜狀態,在其頸部環甲膜穿刺注入局麻藥,同時將麻醉藥噴灑在患者口腔黏膜表面,最終在保證患者處於安靜舒適狀態的情況下,從容順利地完成了纖支鏡引導清醒氣管插管。“從2014年開院以來,我們利用這一技術為近百例困難氣道患者成功建立人工氣道,保證了手術和麻醉的順利進行,並連續三年將其做成市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加以推廣。”張歡説。患者術後15分鐘即清醒過來並拔除了氣管插管,未經ICU留觀,直接返回普通病房。
圖為張歡帶教麻醉護士
此外,為了積極應對麻醉醫師人力有限的困境,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自開院即借鑒台灣長庚紀念醫院的運營管理經驗,引入麻醉護士,在張歡的帶領下,麻醉護士協助麻醉醫師完成麻醉誘導準備、術中麻醉監測、麻醉恢復期照護、術後患者隨訪等工作,形成了覆蓋整個圍術期的“全期麻醉護理模式”,受到行業內同道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
“以尊重仁愛為行醫之本,以悟新嚴謹為治學之道,以正直自律為處事之則,探索精進,止于至善。”獲評2021年清華長庚水木杏林名醫時,張歡説。(通訊員/韓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