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竺士傑:高空中“穿針引線”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竺士傑,寧波舟山港橋吊司機、橋吊班大班長,全國勞動模範。從事橋吊操作20多年來,他自創“竺士傑橋吊操作法”,提升了傳統橋吊操作效率,據測算,運用這一操作法後,平均每條船可節約4萬多元。

在40多米高、8平方米大的橋吊司機室裏,竺士傑低著頭,熟練地操作著控制臺上的手柄和按鈕,著箱、閉鎖、拉升、落箱、開鎖……僅僅一分鐘,一個集裝箱的裝卸便完成了。竺士傑還記得22年前第一次操作橋吊時的場景,第一次上機他滿頭大汗地操作了10多分鐘,但還是沒能吊起箱子,最後多虧了師傅幫他解圍。

竺士傑是從龍門吊轉崗到橋吊的。初中畢業後,竺士傑選擇了寧波港技工學校,學習港機駕駛專業。1998年12月,他成為寧波港的一名龍門吊司機,龍門吊是集裝箱碼頭的第二大操作機型,“當時我非常開心,居然一開始工作就被安排操作這麼大型的設備”。

竺士傑介紹,在操作龍門吊時,需要通過調整吊具的位置和角度,將吊具上四個錐形鎖頭對準集裝箱上手機大小的鎖孔,當四個鎖頭全部對準並插入到集裝箱鎖孔,完成著箱閉鎖後,才能將集裝箱吊起來。用師傅的話來説,龍門吊司機是在高空中完成“穿針引線”的工作。

(竺士傑在寧波舟山港 受訪者供圖)

(竺士傑在寧波舟山港 受訪者供圖)

3個月後,竺士傑已經可以自如地操控龍門吊,成了師傅的得力助手,但他又有了新的目標。竺士傑對港區裏最大的橋吊非常神往,駕駛橋吊對個人能力和操作技術的要求是最高的,因此一個優秀的橋吊司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那時候每當看到港區裏橋吊駕駛員操作巨大的橋吊時,他就非常羨慕,“那時候年輕,有一股衝勁,不僅需要被認同,還想要不斷地挑戰”。為了有機會開橋吊,竺士傑還專門跟操作部領導提交了申請。

1999年6月,寧波港集裝箱裝卸業務迎來大發展,竺士傑第一個報了名,後來許多關係好的同事都來勸他。他們認為,龍門吊比較安穩,操作也比較簡單,勞動強度相對較低,而且當時竺士傑的技能在班裏是數一數二的,班組也在考慮讓他帶學徒,去了橋吊班就要從師傅崗位轉到學徒崗位,並且只能拿學徒工資,收入肯定會減少,而且橋吊是碼頭最難操作的吊車,如果學不好橋吊還是要被退回原來崗位。“不過我還是想趁著年輕多學一些技能,以後對自己一定是有用的。”竺士傑説道。

6月底,竺士傑第一次跟著橋吊師傅登上橋吊。橋吊太高了,吊機就有49米高,相當於16層樓高,必須坐電梯進入駕駛室。齒條式電梯一路抖動著慢慢爬升。電梯門一開,他跟在師傅後面一步一步挪,看著腳底下鋪的網格都是鏤空的,“讓人感覺就像懸空行走一樣,有騰雲駕霧的感覺”。

(竺士傑在高空作業 受訪者供圖)

(竺士傑在高空作業 寧波日報 王鵬 攝)

坐在橋吊駕駛室裏,竺士傑看到原來熟悉的龍門吊就跟玩具車一樣,在場地裏爬來爬去。而在橋吊上面看到堆場上一層一層堆放得整整齊齊的集裝箱非常小,就像小朋友搭建起的積木長城。

與龍門吊相比,橋吊的操作難度和勞動強度高了好多倍。橋吊是針對船來展開作業的,而船是浮在海面上又是晃動著的,同樣起吊集裝箱,高度增加一倍以上,操作環境也從靜態變為動態。

從龍門吊司機中的佼佼者到橋吊司機的新人,竺士傑雖感覺有些許失落,但學習動力更足了,“別人能學會的東西,我沒理由學不會”。竺士傑利用休息時間向前輩請教,把操作要訣牢記於心,同時認真總結各種操作方法的不足之處。最終,竺士傑比別人提早3個月通過考核,考取了橋吊操作證。

橋吊班有個“龍虎榜”,每個月只有排名前十的人才有資格上這個榜。在橋吊崗位工作2年後,竺士傑的名字就常常出現在“龍虎榜”上了。“別人都以為我得心應手,可我對橋吊操作的疑問卻越來越多。”

對於橋吊司機而言,操作橋吊最講究“穩”,通過移動司機室的小車來穩定吊具,速度才能提高。但那時候竺士傑很少能把小車穩關定位一步做到位,在“靠箱”操作時,推擋總會縮手縮腳,擔心擋位推過頭,吊具晃動控制不住與被靠的箱子發生碰撞,産生安全事故。每當遇到這樣的操作問題時,他的腦海中總是會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有沒有更好的操作方法呢?

那段時間他一直在尋找解決穩關的辦法,“腦子裏一天到晚都是吊具拋物線的運行軌跡,就連吃飯、睡覺也在想”。有一次,他把手機吊墜從口袋里拉出,發現手機像鐘擺一樣在眼前晃動,他靈光一閃,能不能用鐘擺原理解決“穩”的難題?

為了實現這個新的操作方法,他記不清做了多少次試驗,他一直在尋找解決行走不同距離、起吊不同重量和不同的箱型種類,在不同船型結構、不同設備性能及大風特殊天氣下的作業方法。

新辦法使用初期,車子晃、擋位滑,操作起來簡直是一塌糊塗,效率一個勁地下降,連續幾個月跌出了“龍虎榜”。就這樣磕磕碰碰一路做過來,經過一年多時間,竺士傑已經能相對自如地應用新的操作方法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一套“穩、準、快”的橋吊操作法誕生了:新操作法僅需兩個步驟就能讓鞦韆般的吊具及貨物穩定下來,並精準地落到指定位置,相比老操作法節省了一半以上時間。為了幫助徒弟們提高技能,2006年,竺士傑開始編寫手冊,將自己研究的橋吊操作技巧整理成系統的操作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竺士傑橋吊操作法”也由此産生。

(竺士傑在給徒弟們講解裝卸技巧 受訪者供圖)

(竺士傑在給徒弟們講解裝卸技巧 寧波日報 王鵬 攝)

方寸空間,他的工作在很多人眼裏是機械化的,只是用吊機把集裝箱在岸上和船舶間互相搬運,但在竺士傑眼裏,並非如此。

小時候,竺士傑一直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他的學習成績並不拔尖,有時還會因此而自卑。進入技校後的第一節課,語文老師跟大家説:“人在社會上分棟樑跟燒火棍,那些上重點高中今後考上名牌大學的是棟樑,你們考上技校的就算是燒火棍。但是,棟樑有棟樑的用途,燒火棍有燒火棍的用途,只要派上用途為社會做了貢獻,就都是人才!”老師的這句話點亮了竺士傑內心的希望,“我的人生路有了目標方向,我上技校做不了棟樑,但是學好技能是可以做一個好使的燒火棍”。

如今,竺士傑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驕傲。正如他所言,當一個優秀的技術工人,一樣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