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梁駿:二十年攻堅克難 自主創新做強民族芯片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孫曉媛):芯片被稱為電子産品的心臟,更被譽為國家的“工業糧食”。一個國家製造芯片的技術,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該國的信息技術水平。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補芯”成了很多企業乃至一個國家掌握核心技術、走好自主創新之路的關鍵。

“在頭髮絲的橫截面上畫出1000多個同心圓”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杭州國芯首席技術專家梁駿,二十年如一日,帶領團隊在芯片“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上攻堅克難。

他用3年的時間突破了0.18微米芯片設計的難點,又用10年的時間全面掌握了40納米的關鍵技術;2020年,一舉突破22納米的技術關口,自主掌握了從0.18微米到22納米各類集成電路工藝的設計能力。

梁駿在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芯片的神奇之處在於,只有指甲蓋大小的面積卻包含了幾千萬甚至幾億個晶體管,工藝越先進,數量就越多。

工作中的梁駿(圖片/受訪者)

如果達到22納米工藝,就相當於在頭髮絲的橫截面上畫出1000多個同心圓。而芯片設計的難點也在於此,幾億條電路集成在方寸之間,難免互相干擾,能否解決干擾問題成了芯片設計成敗的關鍵。

2008 年前後,我國市場迎來了電視圖像從標清轉向高清的契機。當時,民族芯片産業剛剛起步,國外技術封鎖,國內資料奇缺,即便是入門的粗淺問題,想找人請教交流也很難。國外有現成的高清芯片,但售價高、成本貴。

作為後進者,梁駿所在的公司起初找人合作,研發了第一代高清芯片,但性能達不到要求。這也讓梁駿意識到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帶著幾個年輕人組建了自己的技術攻關團隊,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堅持前行。他和團隊要做的不僅是設計出與國際同類産品相當的國産芯片,而且要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實現更低成本。

經過一年多的大膽試錯、小心驗證,終於在2009年,公司團隊解決信號干擾問題後推出了第二代高清芯片,在性能一樣的情況下,售價比國外同類芯片便宜了近三成,從此我國在高清衛星接收機領域實現了進口芯片的國産替代。

2015年,面向“村村通”和“戶戶通”工程,梁駿主持設計了高清高集成衛星數字電視芯片,以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實現了芯片技術的“安全、自主、可控”,更憑實力迅速在全球衛星接收機市場佔據第一。

做強民族芯片,必須走自主研發創新之路

時代發展需要大國工匠。不論是傳統製造業還是新興製造業,不論是工業經濟還是數字經濟,工匠始終是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業的精神源泉。

梁駿告訴央視網記者,工匠精神的維度很多,但站在數字經濟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創新精神。創新代表著發展與進步,每前進一步,都是對壁壘和誤區的清掃。

梁駿在做集成電路知識普及與培訓(圖片/受訪者)

在集成電路領域,技術更新換代快,對創新能力和創新速度要求很高。他説,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在市場中活下去,所以,沒有第二、第三名,只有第一名。

2018年,響應國家推廣電子雷管的號召,梁駿帶領團隊白天下礦山、鑽隧道,晚上在實驗室模擬場景、優化方案,最終設計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精度電子雷管芯片,大大提高了爆破作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020年春節期間,梁駿帶領團隊克服疫情、隔離等困難,研發出了適用於電梯的智慧語音識別控制算法,産品應用在武漢第六人民醫院等防疫地區,減少了人員接觸,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這些年,他潛心研發,累計獲得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17項,打通了從設計到産品的“最後一公里”,産品榮獲中國半導體創新産品獎等多項榮譽。

在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表彰大會上,梁駿代表數字經濟領域民營企業中的科技工作者作了發言。

他説,按照傳統理解,在過去,工匠是傳統手工藝者,處理對像是手工藝品,有實體;然而,信息時代呼喚“信息工匠”,處理對像是信息,但信息看不見摸不著的。國家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建設,為芯片從業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發展機遇。

一塊芯片,方寸之間。縱觀全球,芯片之爭從未停止。從業20年,梁駿説,只有加強自力更生的能力,靠創新驅動,未來才不會受制於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