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林:大機器時代的拓荒者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詩文):在王樹林的家裏有一整面墻都被做成了書架,書架上除了跟工作相關的技術類書籍外,文史哲是他的最愛;工作再忙再累,只要能看會兒書,于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放鬆。

都説幹一行愛一行,王樹林對變壓器裝配工作的感情已經不僅僅是“愛”,更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激情。

當有人提到製造業是否會完全被新興科技取代時,王樹林的答案是“否”。

作為變壓器製造領域的高級技師,他説,變壓器生産過程的人工操作佔比較大,對操作人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和經驗要求很高,即使是最流行的智慧焊接機器人最多只能完成油箱焊接一個步驟。技術革命大浪淘沙,就是在這樣一個智慧科技望而卻步的行業,王樹林在變壓器裝配領域不斷創新工藝,攻克技術難關,讓中國製造這張名片更加閃亮。

“只有技術好,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1989年,20歲的王樹林從原保定變壓器廠技工學校變壓器製造專業畢業,開始從事大型變壓器裝配工作。在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工作的三十幾年裏,王樹林逐漸從一名學徒成長為帶班長、高級技師。

變壓器的生産與工廠的流水線製造完全不同,一旦在成品試驗階段發現問題,眾多裝配工作成果將歸零,“歸零”就意味著大量鋼材、電磁線、絕緣紙板等原材料的損失及固定費用的浪費。

像線圈繞制,繞制結束可以馬上用儀器測試線圈的電阻、匝數,如果有錯誤可以實時修正。但是王樹林所在的整體套裝工序沒有儀器檢測的可能,只有整臺産品完成以後,成品試驗時才能對整體套裝質量進行測試。因此,這對操作者的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操作技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王樹林回憶,剛進廠時“蹩腳”的工作場景依然歷歷在目。那時的他,剛從一名技校生轉變為一名工人,從教室“轉戰”車間,從書本學習變成車間實踐,這些轉變讓他在工作上應接不暇。因為適應得慢,王樹林經常跟不上老員工的操作節奏,拖了大家的後腿。

一次在班前會上,組長甚至當著全組人的面批評了他,“王樹林以後要多學習技術,不然沒人願意和你一起幹活了。”這樣的鞭策在王樹林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他時刻提醒自己,“只有技術好,肯吃苦,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王樹林在工作中要求自己始終要對産品質量懷有“敬畏心”。工作中,他始終保持多想一步的意識,思考一下自己的操作質量狀態,到下一道工序會出現什麼問題,到産品運行時會有怎樣的狀況?把一些當下沒有顯現的質量問題,在本工序就完全控制住。

常規的變壓器産品有成熟的工藝和操作經驗,按規定要求操作就可以了,但大部分的訂單都是定制化的新産品,會遇到許多新問題,設計工藝人員也不會給操作者一個確切的操作方案。儘管有圖紙和工藝文件這樣的指導性方案,但是和實際操作仍有距離,需要一線的操作者去摸索,去創新。

在一線,王樹林要求自己“腦勤”,多問幾個為什麼。“現在這個活我滿足不了圖紙的要求,該怎麼辦?我以前碰到過類似的問題,我現在借助以前的經驗,能不能再想出別的辦法?這種辦法不行,我就再試另一種辦法,直到找到一種最佳的辦法。”

用王樹林的話説,工藝創新是一种經驗的積累和昇華,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他要求自己要“筆勤”,多做記錄。“因為當你做記錄的時候,就是一個總結經驗、梳理經驗的過程。”

2004年,天威保變自主研製我國首臺750千伏級超高壓變壓器。由於是新産品,在沒有成熟工藝操作方案的情況下,王樹林大膽提出瓦楞紙板安裝、絕緣紙板筒安裝等創新工藝方法,攻克了産品在氣相干燥過程中紙板筒變形的工藝難題。這樣的出口産品達到129台之多,産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把每一台産品做成精品”

王樹林正在檢查主絕緣端圈墊塊承受軸向壓緊力和油隙通暢情況

王樹林正在檢查主絕緣端圈墊塊承受軸向壓緊力和油隙通暢情況

2005年,在公司引進當時國際上先進的換流變製造技術時,王樹林被派往德國西門子公司學習。德方人員説:“就算給了你們圖紙和工藝文件,沒有兩三年的時間你們也造不出一台合格的變壓器。”王樹林明白,外方人員講得不無道理,製造成功一台結構複雜的換流變壓器,不僅需要圖紙,還需要有實際操作經驗豐富的技能工人。

那時,王樹林等人在西門子的學習更多是觀摩,只能在一旁看著人家操作,無法上手試一試。一些操作技巧,只看是領悟不到的,而一些細節的操作經驗,對方也不會告訴他們。於是,在關鍵節點王樹林堅持24小時跟班操作並詳細記錄,靠自己實踐琢磨把經驗總結起來。回國後,他參與的首臺換流變産品一次試驗成功,打開了以往技術壁壘森嚴的市場。

王樹林所在的整體套裝工序,不同於一般的單一重復性的操作,其涵蓋的子工序小單元操作不少於86項,而且每一項都需要專門獨立的操作技能。如果成為一名普通産品的帶班長,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操作經歷和經驗。雖然是車間裏級別最低的管理者,但是對帶班長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既要領導14到16個人的團隊,還要管理生産進度、産品質量、安全現場。

作為帶班長,王樹林早晨會第一個到達車間,把現場打掃乾淨,把裝配架和工裝擦一擦,做好現場整理。完成之後,他會把今天的工作進行仔細梳理,今天要幹什麼活,能幹到什麼程度等等,最後再看一看今天干活需要的零部件是否都準備到位,是否符合圖紙要求。上班之前,王樹林要求自己對這些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開工之前,王樹林會給大家講一講圖紙。雖然圖紙都會看,但是有一些關鍵節點還是要再強調一遍,包括需要注意操作的地方,哪容易出問題等。每個人從事的環節大都不一樣,王樹林要求自己做到“眼勤”,多看多巡視。事情很繁瑣,但是每一件事都挺關鍵,每一句話都得説到,每一件事王樹林也得看到。

“我們的工作是負責變壓器‘心臟’部分的安裝,把每一台産品做成精品。”王樹林説。憑藉著一顆對産品的“敬畏心”和團隊凝聚力,王樹林和他保變電氣的同事們製造的産品成功地用在國家重點工程、骨幹電網上面,如三峽水電工程、西電東送工程、清潔能源外送通道工程、金沙江烏東德白鶴灘水電工程等。面對國外苛刻的定制要求,他提出了不同的産品裝配技術,産品質量得到外方監造人員的高度讚揚。

“成為世界一流的變壓器裝配工人”

王樹林正在給操作人員講解整體線圈端部出線絕緣包紮注意事項

王樹林正在給操作人員講解整體線圈端部出線絕緣包紮注意事項

幾十年的學習和工作讓王樹林意識到,變壓器裝配技術的培訓是一直被需要的。它不像有些工作,到達一定級別後就不需要進修。因為變壓器的新産品一直層出不窮,所以工藝技術始終有提升的空間。王樹林發現,培訓的一個難點在於如何讓學員更有效率地學到新的經驗和技術。

他還記得自己當學徒的時候,看著老師傅做這些東西,好像很簡單,但是輪到自己做的時候就是做不出老師傅那樣的效果,一定要自己動手多體會,並且他發現結合影像的材料可以更加準確地傳遞想表達的內容。當時,智慧手機還沒有普及,王樹林和工藝人員就用數碼相機,把變壓器整體套裝中的重點環節隨手拍下,便於以後年輕員工學習。

為了把最先進的變壓器裝配技術傳授給更多的青年工人,王樹林在工作之餘把自己幾十年來的工作經驗、操作技能總結出來,編寫了變壓器《整體套裝工序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整體套裝工序質量風險控制點和防範措施教案》,放入了在工作中積累的珍貴影像資料,對年輕員工進行培訓,更快提升員工整體操作水平。

王樹林要求自己做到“嘴勤”,不怕嘮叨。在班前會進行生産前教育的時候,王樹林和工人們強調,“我現在説的每一句話、給你們説的每一個注意事項,都是真金白銀換過來的,全是吃虧吃出來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2021年4月,王樹林被評為河北省大工匠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為了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保變電氣專門為王樹林建立了王樹林創新工作室,就設在王樹林工作現場附近,便於他培訓員工,交流經驗,組織課題創新,解決實際操作中的一些問題。他説,自己作為一名勞模工匠,希望通過創新工作室這個平臺,把多年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及操作技能傳授給更多的人。

王樹林自信地説,現在我們國家在特高壓變壓器製造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尤其是在特高壓建設方面,具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已成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以後,他將利用媒體技術留下詳細的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變壓器裝配高技能人才。

王樹林並沒有停止鑽研技術、推廣技術的腳步,他説:“只有大家都成為世界一流的變壓器裝配工人,才能造出世界一流的變壓器。”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