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田間地頭的扶貧“拓荒牛”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在積石山縣首個中藥材加工車間,原來沒有收入的婦女找到了工作,月入千元,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樣的變化要從一個叫李平的人講起。

2013年,還在礦山工作的李平主動請纓到積石山縣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一幹就是6年,先後擔任劉集鄉肖家村第一書記、寨子溝鄉麻溝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近日,李平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

2021年2月25日,李平在人民大會堂領獎

産業幫扶 帶領群眾奔致富

初到村裏,沒有扶貧工作經驗,李平虛心向村民請教,拜訪村裏的長者、能人,問計于大家,將調研記錄整理成冊向公司彙報,並組織專人多次實地論證,最終,探索出符合公司幫扶村實際的“1234”幫扶工作原則。

在肖家村,李平與村文書帶領部分村民種植冬花,成熟後每畝産濕量900斤、幹量400斤,在藥材市場售出後,每畝産值達15000元以上。

“當時沒聽你的話,明年説啥都要種。”不少村民看到種植冬花的實際收益後對李平説。

肖家村成立中草藥産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00戶,公司一次性注資10萬元幫助合作社發展,種植中草藥150畝。

李平又帶領村“兩委”班子採用分戶引牛方式,發展牛養殖業。由公司出資幫扶5000元、貧困戶自籌5000元選購西門塔爾母牛,並成立肉牛養殖合作社,成為貧困戶又一條重要的增收渠道。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經,這是麻溝村讓人心酸又心疼的“風景”。那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4戶,貧困面積70.24%。由於高寒陰濕的自然條件,如何改變靠傳統産業帶來收入的單一模式,成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李平代領貧困戶在村集體合作社種植中草藥地裏除草

這個過程異常的艱辛,李平帶領貧困戶分戶開展養殖業,第一年趕上市場羊價好,大家都賺上了錢。誰知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羊價波動大,與村民的期望有一定距離,部分村民不理解,怨聲載道,李平壓力驟升。他安慰自己説:“出現這樣的情況證明我們幫扶計劃還不完善,必須要加快修訂,不能讓這裡的老百姓再遭受損失。”

為把通過産業培育促進農民增收真正落到實處,李平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探索出一條“五級幹部聯動+群眾內生動力激發”的脫貧攻堅新模式;協調幫扶單位籌資34萬元,動員52戶貧困戶籌資36萬元,引進52頭基礎母牛,發展壯大牛養殖産業;與隴西縣天士力中天藥業公司簽訂購銷合同,探索出“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合作種植中藥材125畝。

在公司支持和李平及村“兩委”班子、幫扶工作隊不懈努力下,在村民積極配合下,肖家村、麻溝村實現脫貧摘帽,貧困戶全部脫貧。

扶智扶志 點燃生活新希望

“這個年齡的丫頭在村裏都嫁掉了。”

“老閔,不能這麼早嫁,還能再讀書。”

這是李平在東鄉縣拱北灣村閔玉花家中,和她爹為讀書還是嫁人,第六次“針鋒相對”。

“他就像我的父親,我職業技能大賽得了銀獎,他鼓勵我;我想繼續考大學,他鼓勵我,他改變了我的命運。”閔玉花紅著眼眶説。

李平看著閔玉花和那些跟自家孩子一般大的女孩,常常很心疼,想著一定要給孩子找到出路,讓她們多讀書,有機會走出大山。

在李平的“軟磨硬泡”下,閔玉花的父親同意孩子繼續讀書,閔玉花也靠自己努力被蘭州工業職業學院免試錄取。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要想徹底脫貧,就得從扶志、扶智上下功夫。經過李平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入戶做工作,肖家村先後有70多名孩子被送往金昌技師學院學習各類技術,並取得技能鑒定證,因此改變了一個個家庭的命運。

肖家村四社貧困戶肖永平家的兒子參加培訓後,與武威一家鋼結構公司簽訂了勞務合同,每年可收入4.5萬元,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他家就蓋上了新房子。

“李隊長你一定來參加我兒的婚禮,沒有你的幫助,沒有金川的培訓,就沒有我肖永平家今天的幸福生活。”肖家村每有喜事,大家都會到村委會邀請李平。

麻溝村未就業的青壯年不在少數,李平得知後緊鑼密鼓地聯絡公司培訓中心和縣勞務辦舉辦裝載機和挖掘機培訓。但起初報名參加的沒幾個人,於是李平多次組織召開村民知情大會,帶上村幹部到那些有勞動力的家庭進行動員,反復和村民們講,“掌握機械技術,掙錢的渠道廣、掙的錢也多”,同時推薦他們到周邊的工地去務工。這其中喬尕雲最讓李平感到欣慰。

李平到金川集團公司技校了解積石山縣學生學習情況

喬尕雲抓住這次技能培訓機會,短時間內學習掌握了裝挖機操作技術,又用貸來的10萬塊錢買來一輛小型裝載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夢想。五個月後,賺到了“第一桶金”,他想著把根扎穩就不怕賺不到錢,於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幫助,又添置了一輛挖掘機,喬尕雲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了。

“我還記得李隊長好幾次去找培訓老師説,‘給喬尕雲這樣肯學肯吃苦的孩子多點機會’,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關照,我才能脫穎而出,才能用我的能力反哺村子。”

喬尕雲娶了媳婦,蓋了新房,得到了村民的讚譽,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李平的建議協調下,公司培訓中心舉辦培訓班6期,共計培訓1776人,勞務收入較培訓前普遍提高2500~5000元/月不等,培訓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以上。

情係百姓 修路建學暖人心

一犁新雨破春耕,李平帶領駐村幫扶隊員入戶調研春耕工作,走在通往肖家村十二社的小路上,到處泥濘,一步三滑、步履維艱。“這條路用了幾十年,一到雨雪季,娃娃上學難,往外運農産品也難,李隊長你説我們咋辦?”社長馬永福焦急地對李平説。

在麻溝村李平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社、二社、三社大多數耕地在八墩山上,交通不便,導致大量耕地被荒棄。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沒有過時,脫貧路上決不讓一個貧困村因交通掉隊。在李平的申請下,公司投資上百萬元硬化道路,建成通往肖家村十二社和八墩山的兩條“致富路”。

吃水難、住房難、上學難、開荒難……一道又一道難題擺在李平眼前,他沒有退縮,抱著一個信念:要讓這裡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看到兩個村社吃水難,李平帶領村幹部到山頂尋找水源,結合當地地貌特徵制訂引水方案,用雙腳丈量大地,反復論證,光報告就打了一尺高,最終在公司的大力扶持下一條集中聚水、分流入戶的飲水工程實現了,老百姓不用出門就喝上了乾淨水,村民看著李平那雙磨得開膠的鞋,紛紛説“李平這幫人是來幫咱們真扶貧的啊”。

李平和工作隊員入戶的路上

六月的一場狂風暴雨刮倒了七旬老人樊六成家的房子,李平得知後冒雨安置好老人,又調動多方資源,搶修出5間磚瓦房。搬進安全溫暖的房裏,樊六成和老伴緊緊握著李平的手,眼淚在眼眶裏打轉,不住地説“謝謝你啊,李隊長”。

和李平搭檔的駐村幹部曹三成説:“李平的嘴裏常常叨念著不能讓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解決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李平一刻也閒不住,不是去幫扶單位爭取資金,就是挨家挨戶上門給家長做繼續攻讀的思想工作。通過不懈努力,他爭取到300萬元資金,修建了一所可容納100名孩子的幼兒園,在全縣率先實行遠程教育。

李平將一件件實事辦進百姓的心裏,將真情留在這一方黃土高原之上。六年裏,總能看見李平拿著筆和本,奔波在田間地頭,記錄困擾百姓、亟須解決的扶貧難題。他把困難群眾當親人,為貧困戶東奔西走,足跡遍佈幫扶村的角角落落,對困難家庭情況了然于胸,被當地群眾親切地譽為脫貧致富的“&&人”。

至今,李平還惦記著麻溝村的八墩山。調離幫扶一線後他又回去了一次,看到多年未種的坡地,提出將山上一百多畝地按梯田重新平整,冬天把牛糞埋到土地裏,來年種植紫花苜蓿,這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現在,這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記者 朱春燕 通訊員 孫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