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青年孫羽捷:讓最清晰的腳印印在最泥濘的路上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57分55秒挑戰1349道題,孫羽捷獲得首屆雲南省“學習強國·學習達人”學習競賽個人賽決賽第一名。“學習這件事沒什麼秘訣,貴在堅持和用心。作為基層黨務工作者,養成堅持學習的習慣是必要的,但其實堅持學習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然而,在他看來,比得冠軍更開心的是,最近有兩三個自己之前帶的研究生都告訴他,他們也去駐村了!

最大的消耗品——鞋

距離同濟大學2800公里的一個村子,是孫羽捷目前駐村工作的地方——雲南省大理州諾鄧鎮永安村,這是雲龍縣2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而雲龍縣也是同濟大學對口接力幫扶了8年的地方。

2009年,孫羽捷考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學畢業,他順利升入研究生,擔任水利工程系學生黨支部書記一職。

從2018年開始,雲龍縣將同濟大學的對口幫扶點調整為深度貧困村永安村。做出“當一名扶貧路上的接力青年”決定,孫羽捷沒有太多猶豫,他是先答應學校後才回家告訴了爸媽。

2019年7月19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輔導員、駐永安村第一書記孫羽捷到永安村報到。雖然離縣城只有12公里,並且還是國道公路,但永安村依舊沒有找到自己的發展模式。崎嶇難走的上山土路,路旁隨處可見的核桃樹和果樹,入戶時撲鼻而來的馬糞、豬圈味,都讓從小在大上海長大的孫羽捷有一種陌生而新鮮的感覺。

“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涉及面很廣,從深化黨建引領,到推動精準扶貧,一個都不能少。”孫羽捷剛駐村時,村子還沒有脫貧出列。他在同濟大學對雲龍縣定點幫扶框架下,跟著村幹部走村入戶,整理完善村檔戶檔的“無紙化”,儘快熟悉村情村貌。

“當時還剩下貧困建檔立卡戶46戶178人沒有脫貧,到去年年底降到了10戶41人。最開心的是,到今年5月底剩餘卡戶就已經清零了!”

讓孫羽捷絕沒想到的是,自己駐村後最大的消耗品竟然是鞋。在初來乍到的兩個月時間裏,他就跑遍了全村建檔立卡戶129戶。山路崎嶇,容易磕碰,鞋子損耗快,一到雨季更是滿眼爛泥地,樂觀的孫羽捷腦海中蹦出一句話:最清晰的腳印總是印在最泥濘的路上。

“我買了比較耐穿的登山鞋,但還是穿壞了4雙。”在孫羽捷眼裏,這些“陣亡”的鞋子,恰是自己一路走過的泥濘最好見證。

駐村日記串起每個細小的改變

在永安村,孫羽捷堅持每天記錄駐村日記,並錄製視頻記錄駐村日常,包括村內防疫消毒、查看工程進度、探望村民等。

2020年3月,他在同濟戰“疫”系列線上團課開講,通過視頻展示駐村工作日常以及永安村面貌的改變,讓同濟青年們更好地感受防疫情與保脫貧中同舟共濟的精神,將自己的愛國情書寫在實踐中。他説,作為一名青年教師、90後黨員,能夠有機會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服務人民,這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幸福和使命,再苦再累都值得!

用自己的行為帶動周邊的人一起進步和感悟,是孫羽捷一直在做的。

孫羽捷坦率地説,農村的黨員學習時間、程度不夠的問題相對突出,老年黨員比例很高,又不太會用智慧手機,使用電子學習資料比較困難。於是,村上漸漸採用“集中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同時,也通過建立學習強國村內黨支部群開展線上交流,讓黨員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

風雨無阻地入戶走訪、調研的腳步,完成居民易地搬遷脫貧任務;泥路不通,親自整土、推車上路,使命必達;地震後,不顧危險,第一時間深入村莊查訪災情……其實,在參與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孫羽捷看到了村上的黨員幹部個個都有一顆熾熱的心,也從他們身上學會了堅持和擔當。

“如果沒有堅持,就不會下雨天也挨家挨戶上門溝通,協調村民困難,打消重重顧慮,打通這一條條通往村組的最後一段硬化路;如果沒有擔當,稍微碰上難走的路、難辦的事就會選擇擱置,面對眼前的付出遠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就會選擇抱怨,就不會看到在解決村民困難後他們露出的笑容。”孫羽捷意識到那是發自內心的自豪,是找到屬於自己價值的快樂。(校對:李英卓)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