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初秋的風送來陣陣涼意,染黃了連綿起伏的壩上草甸,遠處不知疲倦轉動的風力發電機在草地上拉長了身影。這裡是山區跟草原過渡的地方,千溝萬壑間坐落著的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小河子鄉碾盤溝村。
兩年前,碾盤溝村破敗不堪,垃圾成堆,荒草叢生,村裏三分之二的人都外出打工謀生,是個名副其實的“空心村”,最近的柏油路距離村莊也還有10公里。2018年3月10日,劉明偉和同事來到這裡,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碾盤溝村完成了從深度貧困村到“天路新村”的完美蛻變。
(如今的碾盤溝村煥然一新)
劉明偉是河北省能源化工工會主席,也是駐沽源縣小河子鄉碾盤溝村第一書記。走進碾盤溝村,劉明偉才體會到“深度貧困”在這裡體現得有多麼淋漓盡致,鄉親們的貧困程度讓他更加堅定了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了找準“窮根”,劉明偉和同事簡單安置後,就徒步穿梭于坡梁之間:挨家挨戶走訪,田間炕頭座談,俯身傾聽意見,並認真完善“一村一檔”“扶貧手冊”等各類村檔戶檔。
“2019年4月11日,今天施工隊入場,我們的村民書屋開工了”“2019年6月4日,與縣城建局和鄉政府幹部一同查看部分貧困戶危房改造工程進度”“2019年11月30日,昨晚降雪,上午與村幹部組織部分公益崗位人員掃雪”……在工作隊駐地,翻閱駐村工作日誌看到劉明偉每天的工作繁瑣而有序。
村民周連全家中房屋漏雨,劉明偉(右一)到其家中走訪,安排村幹部幫忙修建
隨著工作隊的進駐,碾盤溝村也一天天變化著:坑洼不平的入村道路鋪上了水泥,動力電接到了田頭井口;改造院墻、清理垃圾、栽種綠植,整修村醫務室;對全村自來水系統進行維修,為溝裏自然村新打飲用水井1眼,並進行了管網改造;投資43.5萬元,新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太陽能路燈覆蓋全村……短短幾個月,碾盤溝村煥然一新。
蔬菜大棚助力增收
碾盤溝村交通閉塞,村民們的思想觀念也比較傳統,一直以來都是種植莜麥、胡麻、蠶豆等壩上傳統農作物,靠天吃飯,一到大旱之年,産量“慘不忍睹”。
“我們通過走訪了解發現,這邊的土地很肥沃,是黑土。”劉明偉在幫助村裏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的同時,也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沽源縣主導産業之一便是蔬菜,而沽源縣所在的張家口市也是環京的主要蔬菜生産基地之一,壩上海拔高氣溫低,可以為北京錯季供應蔬菜。基於這樣的市場環境和貧困戶的意願,劉明偉便開始推廣扶貧節水型大棚蔬菜種植項目。
“我們入村後各級財政力量比較大,而且之前也做好了規劃,打了十幾眼機井。”劉明偉和同事駐村後,在機井的基礎上為村裏建了一些節水灌溉設施,方便灌溉大棚蔬菜。
為了避免大棚建成後出現閒置浪費的情況,劉明偉和同事決定通過“自建公助、先建後補”的方式來推進。“扶貧要先扶志,得貧困戶自己願意勞動去擺脫貧困才行!”對於那些實在拿不出錢建大棚的群眾,劉明偉所在的工作隊和村兩委出面做擔保,讓他們可以跟企業賒賬,等大棚建起來、蔬菜種起來後,再把補助打到貧困戶卡上。
劉明偉介紹,市場上專門雇人建大棚得五六千元,而給村民補助讓他們自己建大棚,成本就能控制在3000元左右,且像薄膜、鋼管等都能重復使用。
“這個項目是最受老百姓歡迎的,對增加他們的收入起了很大作用!”劉明偉説,現在已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建設234個節水型扶貧蔬菜大棚,經過農業專業的培訓,技術好、選種好的農戶能增收上萬元。架豆成熟時,不少婦女都能靠採摘掙到一萬多元。讓劉明偉更欣慰的是,這兩年有幾十個在外務工的村民回到了村裏。
村民高全錄四年前為了給兒子治病,欠下了十幾萬元外債。這兩年,通過建蔬菜大棚種豆角、參加村裏的公益崗、養羊,高全錄終於還清了欠下的外債,還領到了危房改造補助一萬多元。見到劉明偉,他高興地説:“我現在脫貧了,負擔也小了,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今年年初,高全錄辭掉了村裏的公益崗工作,專心種菜、養牛養羊。
“留下一個不走的工作隊”
除了建蔬菜大棚,為方便村民銷售農産品,劉明偉和同事還推動建起一個簡易蔬菜交易市場並配建了電子汽車衡;為全村1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發放優質馬鈴薯籽種,引導貧困戶發展旱作馬鈴薯種植,推動農業産業轉型。
此外,河北省總工會投資120萬元幫扶建設的生豬養殖場正式投用,每年9萬元的穩定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並帶動了全村養殖業……一系列精準舉措,不僅讓貧困戶家家有了産業,更讓碾盤溝村有了穩定的集體收入。
2019年,河北省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性地消除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碾盤溝村就位列其中,全村貧困發生率從35%降到了0.4%。
雖然碾盤溝村已經脫貧摘帽,但劉明偉還時刻牽掛著村子下一步發展。
“下一步,一方面要繼續加強鄉村的基層治理,另一方面還是要繼續發展産業,像現在行之有效的蔬菜大棚,還有耐旱農作物品種的種植以及養殖業。”劉明偉還發現,草原天路有五公里左右穿過碾盤溝村,依託草原天路在村裏發展旅遊業或許也是可行的方向。
劉明偉還意識到,要帶領群眾奔上小康路,還得提高村幹部的工作能力,“實際上這也是所謂的‘留下一個不走的工作隊’,帶動和培訓這些基層幹部,不管是工作能力上還是思想建設上”。
作為工會幹部,劉明偉曾先後在平山、沽源駐村扶貧,也曾多年從事城鎮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不管是對困難職工,還是農村的困難群眾,主要還是得情感上跟他們相通,就是真的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戚,親戚有困難了,咱們肯定得想辦法幫一幫吧!”
草原天路穿過碾盤溝村,一如既往美如油畫,而在這片土地上,村民文化廣場上響起歡快的節奏,茶余飯後的人們有唱有笑,嬉鬧的孩童你追我趕……
忙完一天的工作,劉明偉才趕回駐地開火做飯。多年奔波在幫扶困難職工、貧困戶一線,劉明偉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深的體會:“不論平原還是高原,不論城市還是山區,也不論工廠還是農村,哪有貧困群眾,哪的人民群眾遇到困難,共産黨員就應當出現在哪。”(校對: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