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萍:海島“120”的34年堅守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一間採光並不好的石頭房子,一盞老式的電燈,一排裝滿藥品的鐵皮櫃子,並沒有人監督打卡,但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有一個人堅持朝五晚九34年。

她是王錦萍,面積74公頃的吉釣島上唯一的一位醫生。

“幾十年都是我等病人,不是病人在門口等我。”

成為醫生

吉釣島地處福建福清、長樂、平潭三地交界,家家戶戶靠海而生。大海給了島民生存的資源,但有時也成為他們活下去的障礙,島上400多戶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渡船,也時常因惡劣天氣而停運。

王錦萍一直記得小時候陪妹妹出海就醫的經歷。那次,妹妹高燒不退,一家人只能出海求醫。可是家裏沒有漁船,只能借船。當天晚上風急浪高,沒有漁民願意借船,王錦萍的父母苦苦哀求,一個鄰居終於勉強同意。原始的手劃漁船船身窄,一個風浪拍過來就會傾覆,使盡全身力氣都難以穩住船身,更不要説提高航行速度。 

萬幸的是,妹妹被及時送到醫院搶救過來。“那時我心裏就想,如果有一個醫生在這邊,也不用把妹妹送出島,不會遇到這麼多的危險。”

然而由於條件艱苦,島上甚至沒有通電,很少有醫生願意長留在此,村民長期缺醫少藥。“沒有醫生肯定要出島,但是如果遇到颱風,就會被困在這個島上,那個時候病人就很危險。”

王錦萍的叔叔是鎮上衛生院的醫生,每個週末回鄉義診。只要叔叔回來,王錦萍就會跟在他身邊。“一個病人肚子痛,來打了針吃了藥,坐一會,感覺就好多了,很神奇。”就這樣,王錦萍心中悄悄種下了一顆行醫的種子:“我長大了也可以去當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 

高中畢業後,王錦萍循著叔叔曾經的學醫之路前往福清衛生學校讀書,臨近畢業,同學們有的被分配到福清本地醫院,有的選擇去外省闖蕩,王錦萍沒有多想,選擇了回島。

後來,王錦萍申請入黨。父親問她:“你知道黨員的標準是什麼嗎?有什麼困難你得先上。”“這我能做到。”王錦萍説。

然而,當她走上工作崗位不再是一個旁觀者時,她才真正體會到資源短缺給行醫造成的困難。衛生所的房子是租的,每隔一段時間,房東總要把房子收作它用。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忙著接診,閒暇時間還要到處找房,焦頭爛額之下,王錦萍乾脆把衛生所搬回了家。

雖然省去了到處搬家的繁瑣,但家人的正常生活也就此被徹底打亂。晚上前來看病的村民會吵醒全家人。常常是忙到半夜,第二天還要照常接診。

村裏不通電,王錦萍就點上蠟燭給村民看病,出診的路上要打手電筒。

村民們需要什麼藥,孩子們要打哪種疫苗,王錦萍就到鎮上的藥店訂購。

她一個人把幾大箱藥搬上公交車,再轉運到船上。漁船靠岸後,沒有碼頭,王錦萍就蹚水下去,百斤重的藥品靠她用雙肩挑回衛生所。為了讓村民省去出島就醫的麻煩,王錦萍每個冬夏都未間斷。 

做好醫生

30多年來,王錦萍熟記島上幾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大多數村民自己不記得吃什麼藥過敏、有什麼不良反應,王錦萍都了然於心。

給不識字的老人開藥,她就在紙上畫橫線:“畫一橫,就是每天吃一次吃一粒。給她畫三橫,一次吃三個。” 

 

作為島上唯一的醫生,她的職責不止於此,還要負責接生。

從1986年到2001年停止家庭接生,她在島上迎接了200多個新生兒。

在王錦萍成為醫生第三年的某個晚上,樓下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她。開門後只見一位男子神色焦急,他懇請王錦萍同自己到家裏看看即將生産的妻子。王錦萍趕忙拿上藥箱,一路快跑向産婦家奔去。 

到産婦家後,王錦萍發現情況危急:孩子的腳都已經伸出來,腳趾發紫,聽胎心就沒有聲音了。

家屬在一旁啜泣,王錦萍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如果這時出島,産婦和嬰兒極有可能會在路上發生意外。王錦萍決定就地接生。 

她一邊給孩子做人工呼吸,一邊讓産婦家屬叫叔叔來幫忙。然而看到嬰兒全身蒼白,沒有心跳,叔叔當下就判斷嬰兒活下來的希望渺茫。但王錦萍不肯放棄:“這是一條生命,我的手一放下,這個孩子就沒了。”借著燭光,王錦萍不記得自己搶救了多久,只想著自己不能停,一定要把孩子救活。 

終於,嬰兒微微發出了一聲鼻息,那一刻,王錦萍的心也跟著動了一下。

命懸一線的小生命讓王錦萍更加感受到駐島醫生的重要性。“如果當晚出島,也許會母子俱損,這個家庭將要遭受的可能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不捨“醫生”

90年代中期,島上的常住人口增長到1000多人,王錦萍的工作也更加繁忙,此時她的三個孩子陸續到了上學的年紀,到底該怎樣兼顧家庭和工作?她感到難以平衡。 

大兒子陳堅主動要求去上寄宿學校,週末回家。然而,由於交通不便,這個設想從來沒有實現。一走就是一年,母子相聚變成一件不易之事,王錦萍只能請母親和妹妹幫忙照顧兒子。

當陳堅時隔一年再次回家的時候,卻一瞬間忘了站在面前的媽媽。

多年後回憶起那一幕,陳堅笑言:“印象裏面媽媽那個時候應該是很年輕的,但是突然間一見到,怎麼變黑了,感覺滄桑了、勞累了。”

聽到這些話,儘管已經過去很久,王錦萍還是會哭。她的眼睛連續地眨了幾下,隨後向上看,沒能止住淚水流下。

陳堅上學後不久,王錦萍的小兒子也遇上了同樣的問題,那一刻王錦萍動搖了,她開始考慮離開這片土地。

她對來診所看病的老人坦承自己的想法,老人拉著她不讓走:“你不幹了,我們這麼多老人都要等死了。”

當初正是因為看到島民就醫的困境,王錦萍才決定留在這裡,過了這麼多年,她更能理解村民們挽留背後的苦衷。眼看兩個兒子都離自己而去,王錦萍心中留下無數的遺憾和愧疚。

王錦萍的付出被村民們看在眼裏,吉釣村黨支部書記林依俤説:“我們全村以她這樣能堅守在我們海島為榜樣、為驕傲,都挺感激她。”

村民林香玉説:“我老人家捨不得,王醫生在這裡,我感覺很安全。”

數次想過離開,又數次因為無法割捨選擇留下,34年風吹雨打,王錦萍靠一己之力打破了島上常年缺醫少藥的局面,無條件守護著家鄉人民的平安健康。就像她當年許下的醫生誓言一樣——我對人類的生命自受胎時起即始終寄予最高的尊敬。(文/闞純裕)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