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臉墻”上的笑臉越來越多
■黃可越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隨營救護員為官兵治療訓練傷。
南國冬夜,月朗星稀。結束一天的忙碌,第74集團軍某旅隨營救護員、二級上士孫玉來到該旅訓練傷防治中心的留言墻前,閱讀便簽紙條上的留言。
這面留言墻上,貼著官兵做完康復理療的真實感受。孫玉對戰友坦言,如今自己每次走到這裡,都會不自覺地往留言墻上看看。
“班長,這次傷病讓我很煎熬,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完成考核。”該旅訓練傷防治中心成立之初,留言墻上收到的第一條留言,孫玉記憶猶新。
寫下這條留言的是駕駛員、中士小劉。當時由於任務需要,小劉連續參與裝備遠程運輸考核任務,經過一段時間高強度訓練,他發現自己的手指關節疼痛難忍,“平日裏總能穩穩把住方向盤的手,這會兒卻怎麼也使不上勁”。
經檢查,小劉被確診為腱鞘炎,醫院建議他採取“長期間歇性康復治療”的方式根除病灶。由於駐地到醫院路程較遠,外出看病不便,小劉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剛成立的訓練傷防治中心。
那天負責診療的,正是該旅第一批隨營救護員孫玉。一番望聞問切後,孫玉帶他來到針灸治療區,挽起袖子點上艾灸,然後推拿按摩……
那晚,走出訓練傷防治中心,孫玉看到留言墻上小劉寫下的留言,感覺心裏沉甸甸的。
“身病要治,更要讓大家懷著陽光的心態面對困難。”一番討論過後,孫玉和戰友一致決定:為小劉量身打造一套兼顧身心健康的“康復方案”。
接下來的日子,小劉感受到了隨營救護員帶來的溫暖。孫玉對照小劉的症狀,為他建立“病案卡片”形成初步治療方案。之後,孫玉一邊聯絡小劉所在單位領導,向其説明情況,協調就診時間;一邊聯絡旅隊心理醫師,共同擬訂在留言墻上回復小劉的內容。
“作為一名老兵,我想告訴你,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保持樂觀的心態,去拼搏進取,才能迎來燦爛的日子。”結束第一個療程治療,小劉神清氣爽地走出大門時,發現留言墻上自己留下的紙條旁邊,出現了幾行回復。
讀罷,一股暖流在小劉心底流淌。隨後,他在紙上寫下“謝謝班長”幾個字,並畫了個大大的“笑臉”。
“留言墻上的第一個‘笑臉’,就是這麼來的。”一件小事,讓孫玉成就感滿滿。如今,留言墻上的笑臉越來越多——其中既有官兵們出於感激之情留下的,也有隨營救護員為大家手寫的“鼓勵便簽”。
記者了解到,該旅訓練傷防治中心由各級軍醫抽組而成,上級定期組織營連衛生員到中心輪崗、培訓。這座訓練傷防治中心成立之後,基層官兵訓練傷病康復週期明顯縮短。官兵們説:“有了良好的訓練傷防治診療條件,心裏感覺更踏實,投入練兵備戰勁頭更足了。”
探訪第74集團軍某旅訓練傷防治中心——
為官兵訓練插上“健康之翼”
■黃可越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醫療救護員定期與官兵展開交流,講解訓練傷防治知識。鐘志鵬攝
跳出“自我感覺”狀態,始終把“官兵感受”放於心、擺上位
月上樹梢,萬籟俱寂。檯燈下,第74集團軍某旅訓練傷防治中心裏,軍醫陳剛還在加班查閱資料,完善治療方案。
為了讓新收治的5名需要長期治療的官兵早日恢復健康,這位在旅隊衛勤診療領域服役多年的軍醫,已經連續多日推敲救治細節。
“只有堅持早期康復、全程康復和整體康復,幫助戰友抓住康復‘黃金時間’,才能縮短他們的康復週期。”經過梳理準備,接下來的治療如何高效進行,陳剛心中有了底數,但總感覺還欠點“火候”。
“如何以科學的方法,幫助戰友快速痊癒,早日回歸戰位?”那段時間,陳剛的心中一直在琢磨一個想法:為訓練傷防治中心擴容增效。
先來聽聽大家的意見。不久,陳剛召集“康復理療團隊”進行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番“頭腦風暴”後,提升訓練傷防治中心治療效率的方案雛形漸顯。
“依據前期問卷調查結果和掌握的治療頻次數據,通過劃分‘動區’‘靜區’,設置康復治療區,重新規劃各區場地規模,治療效果應該能提升。”大方向定下來,陳剛又組織大家到一線調研,通過走訪不同專業的基層單位,了解官兵健康情況,收集他們對訓練傷防治中心建設的意見建議,及時匯總分析。
“改造”就此展開。原本的佈局,被重組為“U”型格局;不同規模的區域,按既定順序依次排開……這番改動,讓官兵開展康復診療的平均排隊等待時間縮短不少。
“服務基層,不能用‘自我感覺’替代‘官兵感受’。”這是該旅在訓練傷防治中心建設過程中堅持的原則。他們從小事入手,從細節發力,把官兵的“體驗感”擺在首位,將基層需求、官兵評價作為工作標準。
中士張曉龍長期受頸部訓練傷困擾,連隊將其送往該中心接受治療。在完成一個療程的正骨治療後,他的疼痛症狀明顯減輕。他不知道,為了幫他找到科學方法,軍醫王深傑研究多套新方案,僅是針對他病情設計的“頸椎保健操”,王深傑就改了三四稿。
“只有樹立‘金牌服務’意識,才能打造官兵認可的‘金字招牌’。”王深傑道出服務基層的初衷。在他看來,如果服務意識滯後、服務能力欠缺,原本的“及時雨”就有可能變成“馬後炮”。
夜幕降臨,戰友們早已睡去。忙了一天,該中心康復治療師、二級上士李志龍重新打起精神,清點器材、整理藥劑、查閱資料,為次日前往駐訓點開展巡診做準備。
“野外駐訓保障條件差,應該摸準基層訓練傷病規律,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從‘徹底拔除病根’出發,真正為官兵訓練插上‘健康之翼’。”李志龍説。
打通康復治療“最後一公里”,確保訓練傷防治不斷線
聽説訓練傷防治中心“醫療服務分隊”要來駐訓點,戰士韋永邦起初並沒有太在意。當他接受完治療,走出“流動康復理療室”大門時,感受卻非常深:“這裡的醫生有點‘牛’!”
作為一名迫擊炮炮手,韋永邦經常要背著數十公斤重的裝備訓練,沉重的裝備給他的身體帶來一定損傷,胸椎附近的肌肉時常疼痛難忍……
“小韋的症狀,是由於胸椎小關節長期對位不良造成的。”談起治療過程,李志龍説。
駐訓巡診,李志龍是如何做到快速查明病情並實施治療的?只見他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點開檔案管理系統,熟練地調出韋永邦的病案資料,檢查結果、診斷結論等信息條目在屏幕上清晰顯示。
這份資料,是由韋永邦所在營的軍醫呂振宇提交的。
原來,韋永邦去體系醫院就診後,呂振宇就將其病歷本、醫學影像資料,掃描並上傳至“訓練傷防治中心數據庫”。當韋永邦來到中心就診時,軍醫簡單查詢,就能看到這些就診信息,結合現場問診、確診,康復治療師快速對症開展治療。
“與營連衛勤力量攜手,共同建立病案機制,能節省診斷環節所需時間,讓我們在駐訓條件下接診更多官兵,開展更全面的治療。”李志龍介紹,這項機制是他們結合部隊實際,為打通康復治療“最後一公里”,確保訓練傷防治不斷線進行的探索嘗試。
某營副教導員劉思浩此前被訓練傷情困擾,因腰椎間盤突出時不時地感到疼痛。他曾多次前往體系醫院就診,每次做完理療後,病情都能得到緩解。然而體系醫院距離較遠,理療時間難保證。這一次,他在軍醫建議下,前往“流動康復理療室”治療。
負責接診治療的陳剛,認真研究劉思浩攜帶的醫院處方,綜合自己的診斷結論,在中藥外敷的基礎上,按療程不同階段加入針灸、正骨、推拿。一段時間後,劉思浩的病情改善不少。
“置身一線,更能看清官兵需要什麼樣的衛勤保障。康復理療距離一線官兵越近,訓練傷就能越早得到控制,服務保障戰鬥力的作用也就越好。”結合親身經歷,劉思浩對加強相關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有更切身的體會。
劉思浩反饋的情況,引起了旅黨委的高度重視。他們定期集中組織基層衛生員到訓練傷防治中心輪訓跟學實操,每季度還從中遴選骨幹赴軍隊體系醫院學習培訓,不斷培養充實訓練傷防治人才庫。
了解官兵的“痛點”在哪兒,才能找到服務基層的“準星”
俯下身子,中士鄭嘉如認真調校著治療儀,仔細查看治療區內患者受傷部位情況。這名中醫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士兵,不僅針打得好,還總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樣。
作為營衛生員,鄭嘉如正在該旅訓練傷防治中心接受“康復理療培訓”。
“‘新兵腿’可防可治,關鍵在訓練前要充分熱身……”每次發現有新兵前來就診,他都會在治療結束後及時與其所在單位溝通,提示基層衛生員,要有預防訓練傷意識,學習簡單防治技術。
該旅“硬骨頭六連”下士李明旺忘不了在他陷入沮喪時,鄭嘉如給予他的鼓勵。那段時間,正在備戰偵察兵集訓的李明旺,是大家看好的“種子選手”。可在一次牽引橫渡訓練中,李明旺的腰部肌肉拉傷,他只得暫時告別訓練場。
體系醫院專家診斷後,建議李明旺手術治療。這讓原本活潑開朗的他,逐漸消沉,有時一整天都不説話。
“鄭班長,我想去旅隊訓練傷防治中心,相信那裏的軍醫可以治好我。”當從鄭嘉如那裏得知,自己的病情在訓練傷防治中心可以嘗試更多治療方法,李明旺眼睛一亮,心裏有了希望。
療程結束後,李明旺重新站在了訓練場上,並在當年底的比武中取得了好名次。
李明旺快速康復的背後,衛生員鄭嘉如和孫玉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急性腰肌勞損患者的局部治療,每天需要多次敷藥、按摩、針灸。為了能讓李明旺早日康復,鄭嘉如堅持每天早晚為他按摩舒緩肌肉酸脹,調配藥物外敷消炎;孫玉反復研究相關經絡圖,一遍遍琢磨動作要領,只求每針都能扎得完美。
“是你們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力量。”這是李明旺出院後在留言墻上寫下的話,他在紙條最下面還畫了個大大的“笑臉”。
“康復理療不止是醫治傷病,更體現服務保障能力的整體水平。”説起每天面對繁重的工作,還能堅持面帶微笑傳遞正能量,孫玉道出原委,“不少基層官兵有了訓練傷,精神壓力很大。我希望用笑容幫助戰友驅散心頭的陰霾。”
不少運輸分隊駕駛員都患有腰肌勞損,一到專業訓練需要開長途車時,腰背都會感到刺痛。但由於缺乏專業器械,除了靜養,並無更好的方法根治。
修理連技師常年為戰車檢修,他們中很多人也因此患上了同一種病: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
這些情況,孫玉唸唸不忘:“走到一線,了解官兵的‘痛點’在哪兒,才能找到服務基層的‘準星’。如果在駕駛員們感到腰背刺痛,修理技師們手握不住工具時,有專業的力量及時介入治療,並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這些官兵就能更快恢復健康。”
真心為兵服務,換來滿墻“笑臉”。
站在該旅訓練傷防治中心門口,孫玉感慨:“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不斷散去的是影響官兵身心健康的疾患,留下的是門口那面留言墻上越來越多的開心笑臉。”
銳視角
對接基層需求 精準有力保障
■王敬斌
習主席強調,打仗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打保障。衛勤保障是後勤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部隊戰鬥力的重要基石和後盾。對基層部隊而言,衛勤保障事關官兵身心健康,在戰鬥力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力的保障是勝戰之基,保障力之變折射戰鬥力之變。近年來,隨著部隊轉型重塑的步伐越來越快,衛勤力量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快速保障、立體保障、精確保障等手段日趨完善。第74集團軍某旅訓練傷防治中心成立以來所發生的變化,正是這種進步的生動縮影。
如今,我軍已初步形成“全軍、戰區、區域、部隊”四級軍事訓練傷防治體系,打通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的綜合防治鏈路,在防治理念、技術器材和制度規範方面取得積極成果並得到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隨著部隊實戰化訓練強度不斷加大,在兵撒千里、高度動散等條件下,處於演訓、駐訓狀態的基層部隊軍事訓練傷防治的能力偏弱,加之部分單位對衛勤專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認識不足,缺科學統籌規劃、缺康復理療骨幹、缺專業治療設備的現實問題普遍存在。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基層衛勤力量陷入業務定位不清、救治本領弱化、與官兵需求脫節的境地,難以適應全天候保障多樣化任務的要求。
平時保健康,戰時才能保打贏。必須牢牢牽住為戰鬥力建設服務這個“牛鼻子”,突出疾病防治、應急處置、健康維護、心理服務、遠程醫學和伴隨保障等能力建設,多措並舉建強衛勤人才隊伍,打造精準對接基層官兵需求的衛勤保障網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