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深化跨軍地改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富國和強軍,著眼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果、開創改革強軍新局面的重大舉措。各方面要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的戰略考量,把握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要求,高標準完成各項改革任務。
新時代跨軍地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著眼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盤子,領導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在這場偉大變革中,黨中央把跨軍地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強頂層設計、跨域統籌、協調推進,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
完善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領導管理體系。著眼形成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構建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領導管理體制,重塑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構建國防發展領域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加強黨中央對國防發展特別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進國防建設。
構建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著眼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建立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制,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在縣級以上成立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機構和行政機構,建成從國家到村(社區)六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制定安置就業、優撫褒揚、服務保障等方面配套政策,形成縱向聯動、橫向協同、全國一盤棋的退役軍人工作格局。
調整武警部隊領導指揮體制和力量結構。按照軍是軍、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則,調整武警部隊歸中央軍委建制,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強化黨對全國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整體移交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至國家有關職能部門並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不再將公安邊防、消防、警衛部隊列武警部隊序列並全部退出現役,組建海警總隊。通過調整改革,武警部隊職能更加聚焦,領導指揮體制和力量體系得到優化。
調整國防動員體制和空中交通管理體制。實施國防動員體制改革,科學配置黨政軍系統國防動員職能,優化重組國家和省、市、縣四級國防動員委員會,調整設立相關辦事機構,建立國防動員指揮運用軍地協調機制,形成在黨領導下軍地各司其職、密切協同的國防動員新格局。實施空管體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層面成立相關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加快優化國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此外,還實施預備役部隊調整改革,在軍隊保障社會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取得紮實成效。
全面停止軍隊有償服務、重塑軍隊資産管理秩序。著眼保持人民軍隊性質和本色,促進部隊聚焦備戰打仗主業,全面停止軍隊各級機關、部隊及所屬事業單位開展的有償服務活動,軍隊不從事經營活動的目標基本實現,取得顯著政治效應、軍事效應和經濟社會效應。創新軍隊資産管理模式,探索走開軍隊資産集中統管、軍地資産置換路子,推動軍隊資産資源集約化利用、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發展。
認清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要意義
改革永遠在路上。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面對複雜鬥爭形勢和激烈軍事競爭,需要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意志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聯合作戰體系,深化跨軍地改革,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對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
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的戰略任務和重要目標。經過這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國防領域一些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問題得到有力破解,為國防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隨著國家安全形勢變化和強國強軍實踐發展,國防建設遇到不少新情況,一些矛盾問題逐步顯現,主要集中在軍地交叉部位、銜接關口和協調環節。《決定》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領域改革作為整體來謀劃和推進,把深化跨軍地改革作為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要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使國防建設相關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同國家治理相適應、相協調。
這是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的戰略抓手。科學擺布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的重大課題。當前,世界科技革命、産業革命、軍事革命加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産力、軍隊戰鬥力的耦合關聯更為緊密,特別是太空、網絡空間、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技術同源、産業同根、路徑同步,為提升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提供了重要機遇。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需要以更加有力的制度安排和保障,促進國防建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新質生産力同新質戰鬥力高效融合、雙向拉動。深化跨軍地改革,就是要持續調整相關體制、優化工作機制,加強戰略規劃統籌、政策制度銜接、資源要素共享,推進各領域特別是新興領域戰略佈局一體融合、戰略資源一體整合、戰略力量一體運用。
這是推動國防和軍隊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主席指出,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必須把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現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正處在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需要堅持全局統籌、系統抓建、體系治理,協調推進各領域治理、全鏈路治理、各層級治理、跨軍地治理,以高水平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加強軍事治理是我們黨治軍理念和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改革是全面加強軍事治理的重要推動力。深化跨軍地改革,就是要貫徹治理的理念,進一步完善相關組織體系和運行制度,理順關係、厘清職能、暢通鏈路,加強跨軍地、跨領域統籌,形成各司其職、緊密協作、規範有序的跨軍地工作格局,提高跨軍地治理能力,提高軍事系統運行效能和國防資源使用效益。
把握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大舉措
《決定》對深化跨軍地改革作出明確部署,安排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改革任務,需要各級準確理解把握、全面貫徹落實,尤其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重大舉措。
健全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機制。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應對複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發展優勢的戰略之舉。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取得重大進展,體制、機制、政策全面重塑,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邁出紮實步伐。下一步,重點是優化相關工作機制,提高跨軍地統籌協調水平。完善涉軍決策議事協調體制機制,健全國防建設軍事需求提報和軍地對接機制,完善軍地標準化工作統籌機制,促進國家綜合實力快速高效轉化為先進戰鬥力。
優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和佈局。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重要依託,是提升新質戰鬥力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但基礎還不夠厚實,研發生産、持續供給、自主可控、平戰轉換等能力同國家安全戰略需要還不相適應。應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完善建設管理運行機制,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暢通從作戰需求生成到武器裝備供給的鏈路,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國防科技工業佈局,健全競爭擇優、正向激勵機制,加強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構建健壯強韌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優化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根據國家安全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國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大體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軍隊為主管理、上世紀70年代軍地分工管理、80年代在中央邊防工作領導小組協調下軍地分工協作等階段,1991年設立國家邊防委員會,2005年更名為國家邊海防委員會。這一體制沿用至今,在有力維護國家邊海防安全的同時,也面臨邊海防工作組織體系不夠完備、軍地事權不夠明晰、法規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下一步,重在加強黨中央對邊海防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化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機制,提升強邊固防綜合能力,為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防提供有力保障。
合力抓好深化跨軍地改革任務落實
習主席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産生負作用。跨軍地改革涵蓋領域廣、涉及部門多,必須加強政治引領和組織領導,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落實。
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改革的鮮明特徵,也是改革的重要經驗。深化跨軍地改革,就是要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向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發力。推進每一項改革任務,都應當找準制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問題根源和關鍵,扭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體制上有弊端的破舊立新,機制上有短板的固強補短,政策上有障礙的打通堵點,利益上有壁壘的聚力突破,切實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
堅持體系推進。跨軍地改革牽涉軍地多個方面,關聯發展和安全諸多因素,需要強化統籌兼顧,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應當統籌抓好各項改革的研究論證、方案制定、組織實施,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推進跨軍地改革既要把握自身的特殊性,還要考慮與其他改革的關聯性,確保跨軍地改革與其他改革同向發力、同頻共振。
堅持積極穩妥。一些跨軍地重大改革舉措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積極主動又紮實穩健,穩妥審慎地推動落實。注重先立後破,戰略上勇於進取,戰術上穩紮穩打,掌握好改革節奏,控制住改革風險。有的改革觸及複雜利益關係,既要強化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勇於突破不適宜的利益格局,又要講求方法策略,妥善處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問題。
堅持軍地聯動。跨軍地改革越向縱深推進,遇到的硬骨頭會越多,越需要軍地各方面擔起應盡的責任,齊心協力攻克改革堵點、難點。各相關部門和單位應強化大局觀念,善於算大賬、總賬、長遠賬,做到局部服從全局、要素服從體系。加強軍地協商對接,主責單位主動作為,參與單位積極配合,按照職責分工抓好各項工作落實。注重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最大限度凝聚深化跨軍地改革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