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錘”導彈早已裝備部隊,俄緣何此時才官宣正式入列?

來源:澎湃新聞 | 2024年05月24日 12:01
澎湃新聞 | 2024年05月24日 12:01
原標題:核觀察|“圓錘”導彈早已裝備部隊,俄緣何此時才官宣正式入列
正在加載

  俄羅斯海軍正式將“圓錘”潛射彈道導彈納入現役裝備序列,從立項研製到正式入列耗時近26年才修成正果。

  據《環球時報》日前援引俄塔斯社報道稱,莫斯科熱能工程研究所股份公司(MIT)宣佈,俄羅斯國防部已簽署命令,正式將莫斯科熱能工程研究所股份公司研製、沃特金斯克機器製造廠股份公司生産的R-30“圓錘”(Bulava)潛射彈道導彈納入俄羅斯海軍現役裝備序列。

  這款導彈將成為俄未來一段時間海基核力量的核心裝備,也是核威懾的主力武器。那麼,這款導彈為何在2018年列裝後6年才正式宣佈服役?俄下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又會如何發展?

  從2005年首次試射到2024年官宣正式服役,“圓錘”導彈進行了近40次發射。

  二十餘年磨一劍

  核力量一直是強國或大國維持大國地位和國際力量格局的戰略支撐。為了保證核威懾力,構建“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備受大國的重視。在“三位一體”核力量中,在機動性、隱蔽性、快速反應能力、突襲效能和生存能力等都有自己獨特優勢的海基核力量又是重中之重。

  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核大國,俄羅斯也非常重視海基核力量的發展。今年2月3日,俄羅斯國防部發佈消息説,俄海軍“波扎爾斯基大公”號核潛艇當天駛出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船塢,進行出海測試。該潛艇是955A型“北風之神-A”系列的第五艘潛艇,于2016年開始建造。該潛艇計劃在今年交付——俄羅斯媒體1月報道説,2024年俄羅斯武裝力量將接收一系列武器裝備,其中將包括2架圖-160M戰略轟炸機、“波扎爾斯基大公”號“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

  俄羅斯計劃建造7艘“北風之神-A”級潛艇,計劃在2027年全部交付部隊,加上已經列裝的3艘“北風之神”級,俄羅斯將擁有10艘“北風之神”系列潛艇(目前,俄海軍擁有1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其中5艘是“德爾塔-4”型,配備了R-29RMU液體潛射導彈,7艘是“北風之神”級系列核潛艇),而上文提到的“圓錘”導彈則是“北風之神”系列核潛艇的主要武器裝備。如果未來俄羅斯海軍還是延續12艘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規模,那麼,“北風之神”級系列將是絕對主力,“圓錘”導彈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R-39導彈三次試射失敗讓俄羅斯堅定將固體潛射彈道導彈作為發展方向,作為“北風之神”核潛艇研製計劃的配套産品,基於“白楊-M”公路機動洲際導彈的“圓錘”導彈計劃正式上馬,導彈研製工作由俄羅斯莫斯科熱工所研製,據稱70%零部件與“白楊-M”導彈通用。導彈採用三級固體發動機,彈長12.1米,彈徑2米,彈重36.8噸,導彈最大射程超過9100千米,可攜帶6個分導式核彈頭,核彈頭當量在10-15萬噸之間。為了增強該導彈的突防能力,該導彈採用了速燃發動機、綜合干擾裝置、機動變軌等增強導彈突防能力的措施和設備。導彈採用慣性制導+星光制導,有消息稱該導彈還可能使用了衛星制導,其命中精度達到120米-150米級別(CEP)。

  首次海上試射採用水上發射方式,導彈採用便於跟蹤觀測的涂裝。

  雖然大量設計沿用“白楊-M”導彈,零部件通用程度也很高,但是蘇聯解體對整個國防工業衝擊非常大,加上經濟凋敝,導致“圓錘”導彈研製計劃磕磕碰碰。2005年9月27日,“圓錘”導彈進行首次海上試射,由“颱風”級“德米特裏 東斯科伊”號核潛艇執行,首次海上試射以水上發射的方式進行,發射獲得成功。之後,“圓錘”導彈開始進行難度更大的水下發射試驗,厄運也開始降臨,截至2023年8月,“圓錘”導彈近40次發射,至少7次試射失敗,還有多次試射部分成功,而且在2006年和2008年出現連續試射失敗(一年時間連續三次試射失敗),當時還引起了高層的重視,對項目展開調查。對於失敗的原因,2020年,俄羅斯莫斯科熱工技術研究所總設計師尤裏·所羅門諾夫院士接受媒體透露時表示,導彈試射失敗是製造缺陷和行業現狀造成的。

  2009年之後,“圓錘”導彈否極泰來,試射工作進入比較順利的階段。2012年6月,海軍總司令維克托·奇爾科夫表示:“布拉瓦導彈事實上已經投入使用”。“布拉瓦”導彈在2013年開始進入試裝備。2018年,俄羅斯媒體報道説,“布拉瓦”導彈正式列裝投入使用,但這個説法是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工人士所説,並不是軍方大大方方的官宣。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22日,俄羅斯海軍在白海進行了一次彈道導彈試射,4枚“圓錘”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從“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首艇“尤裏 多爾戈魯基”號上先後升空,命中位於庫拉靶場的預定目標,4枚導彈首次齊射,標誌著該導彈已經進入技術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筆者看來,2018年“圓錘”導彈已經進行了齊射試驗,技術狀態比較穩定,但主力潛艇“北風之神-A”還沒入列,2018年導彈還是處於試裝備狀態,潛艇戰備值班也可能沒有常態化,這也是為什麼2018年過了近6年時間才官宣正式入列。到了2014年,潛艇數量也達到了7艘,正式官宣“圓錘”導彈入列也就名正言順。加上俄烏衝突爆發兩年後,俄羅斯面臨的戰略壓力依然不小,核武器在維護俄羅斯國家地位和戰略安全的作用更加凸顯,在這個時候官宣導彈入列也是一種對西方的核威懾——近期舉行戰術核武器演習也是為了核威懾。

  “圓錘”導彈進行齊射試驗。

  下一代潛射導彈發展展望

  “圓錘”導彈的正式列裝對於俄羅斯海基核力量來説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不僅意味著該導彈技術狀態已經成熟,可以擔負戰備值班和核威懾任務,而且意味著蘇/俄潛射彈道導彈從液體轉向固體裝備體系取得了成功。相對於液體潛射彈道導彈,固體導彈尺寸更小,反應速度更快,比如R-39導彈重84噸,R-29導彈重40噸,這也導致R-39導彈只能由有“水下巨獸”的“颱風”級核潛艇攜帶。

  從綜合性能上講,“圓錘”達到了世界主流潛射彈道導彈的先進水平,與美國“三叉戟”-2D5、法國M51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只有在射程和投擲能力上略弱于“三叉戟”-2D5的改進型。作為海基核力量的核心裝備,提升潛射彈道導彈性能一直是核大國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潛射彈道導彈發展到一定水平後,跨代式發展的型號越來越少,更多是在現役導彈基礎上進行改進,比如美國為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哥倫比亞”級選擇的就是“三叉戟”-2D5的改進型——“三叉戟”-2D5L,而法國則在M51基礎上推出了M51-3型。因此,未來俄羅斯下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如何發展是一個有意思的探討話題。

  “北風之神-A”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配備了16枚“圓錘”導彈。

  在筆者看來,俄羅斯下一代潛射彈道導彈有兩個選擇:一是隨大流,不斷改進“圓錘”導彈;二是推出基於新一代公路機動彈道導彈“雪松”發展的全新潛射導彈。“圓錘”導彈改進的方向包括使用高超聲速彈頭、改進制導方式、增強突防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等,更好地突破美國的反導圍堵,選擇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技術風險較小、成本投入也少。目前,“雪松”導彈的信息非常有限,是否會使用“圓錘”導彈部分技術也值得關注。

  去年12月,俄羅斯戰略火箭兵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在接受俄媒採訪時説,俄正在研製用於取代“亞爾斯”陸基戰略導彈系統的新型機動式戰略導彈系統。俄戰略火箭兵的機動戰略導彈系統計劃裝備高超聲速彈頭。據報道,俄戰略火箭兵目前只有固定部署的“先鋒”裝備了這種彈頭,第一個“先鋒”高超聲速導彈團于2019年投入值班。

  其實,“雪松”導彈項目在2016年左右就有相關傳聞,但有一段時間項目可能被暫時擱置,2021年,俄羅斯軍工人士又透露,俄國防工業企業已經開始了代號“雪松”的科研工作,以研製新一代導彈系統。普遍分析認為,相對於“亞爾斯”導彈,“雪松”導彈擁有更大的投擲能力和更遠的射程,配備最新研製的突防裝置、彈頭和制導系統,以應對美國反導技術的進步。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圓錘”導彈早已裝備部隊,俄緣何此時才官宣正式入列?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