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帶教”創新育才新模式

來源:解放軍報 | 2023年12月11日 07:02
解放軍報 | 2023年12月11日 07:02
原標題:“團隊帶教”創新育才新模式
正在加載

  新情況催生新模式——

  “團隊制”教學應運而生

  第一堂航理課上,海軍某部飛行學員張洛軒就感受到了滿滿的“厚待”——課桌被擺成“U”形的教室裏,12名學員和5名教官交錯圍成一圈。置身其中,張洛軒發現,坐在任何一個位置上,師生都能近距離交流溝通。

  “大家好,我叫劉飛,是咱們教學團隊的組長,今後一年時間裏,咱們團隊將一同成長。”第二教學團隊組組長劉飛率先起身做自我介紹。

  “我叫張宇亮,是咱們團隊的飛行技術助教,今後大家有什麼疑問可以隨時來找我交流。”

  “我是場站氣象臺觀測員王剛,很榮幸加入咱們教學團隊擔任保障技術助教,謝謝大家!”

  “舞臺上的主角總是被追光燈精準照亮。新的教學模式中,我們就是主角,聚焦于多盞‘追光燈’下。”課後,張洛軒的感受引發同學們共鳴。

  從“師傅帶徒弟”到團隊全方位保障,這是“團隊制”教學帶來的變化。該部改變以往依靠單一教官培育學員的做法,整合團隊資源,探索創新由教官、學員、機關人員和保障骨幹組成的“團隊制”教學模式,全程調控學員教學訓練活動。

  轉變來自衝擊。説起教學改革的初衷,劉組長坦言,新大綱對學員能力有了新要求,訓練難度相應提高,戰術課目訓練時間比例增加近20%。“這些課目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逼著我們跳出固有思維模式,摸索著將知識體系、業務模式等徹底重建。”

  直接參與教學改革設計的一名領導,向記者回溯起兩件讓他感觸頗深的往事——

  這名領導在塔臺指揮時發現,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跑道上由學員們駕駛頻頻起落的戰機,許多動作都需要他調整。有一次單飛考核,一名學員駕駛戰機升空後,他在塔臺為學員一步步調整操縱動作,最終由他“聲控”飛機平穩著陸。“這樣‘保姆式’的教學,就算幫他過了關,未來能成為優秀的戰鬥員嗎?”

  更讓這名領導難忘的,是他帶教的兩名飛行學員接到停飛通知書。臨別時,其中一位飛行學員告訴他:“雖然無緣成為艦載機飛行員,但我會把對飛行事業的熱愛永遠珍藏在心。”看著學員不捨的目光,他心裏五味雜陳。“如何降低淘汰率,提升成才率,是我們反復思考的問題。”

  通過調研,該部黨委梳理出人才培養中的“梗阻點”,比如教學內容滯後於人才培養要求,教學中實戰化意識不足,學員質量和成長週期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等等。

  他們發現,在同時長的教學週期內,要想加速從學員到戰鬥員的轉變,實現課堂與戰場的無縫對接,必須緊貼實戰要求,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增加訓練難度和強度……這一切,都在呼喚更為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

  “‘團隊制’教學最大的好處在於,從單純的技術傳授變為各學科的綜合保障,對每名學員的身體、心理、飛行理論和技術、實戰環境考驗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科學訓練,針對性更強。”該部領導説。

  挑選人才、優化組合、實踐檢驗……從單個團隊試點,到現在多個成熟的教學團隊齊頭並進,“團隊制”教學之路走過了艱難的探索磨合期,開始收穫教學改革的成果。

  新模式帶來新效益——

  “多師協同”釋放效能

  短短幾秒,剛剛還輕盈如燕的戰機突然開始震顫,隨著角度進一步加大,戰機劇烈顛簸起來……在負載和重力加速度的雙重作用下,飛行學員何興瑜極力克服著失速帶來的身體不適。

  氣氛驟然緊張,飛行教官在塔臺幾次把話筒拿到嘴邊又放下。這時,何興瑜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鎮定下來,一連串準確的操作,終於脫離險境。

  完成這一險難課目訓練,是教學團隊對何興瑜的技術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後決定的大膽嘗試。

  何興瑜的飛機平穩落地。當天下午,一場由3名飛行教官、1名機務幹部、1名參謀、1名場站保障骨幹共同參與的“質量分析會”如期展開,對這次飛行進行全面復盤,提出下一步的訓練計劃。

  機關進行的一次摸底調研顯示,學員們普遍反映,“團隊制”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習效率,“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動作也能飛了。”數據也從另一個側面對“團隊制”教學效果進行了印證,該部初教階段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成才率較往年提高了近9個百分點。

  飛行學員韓軍鵬所在教學團隊中,有安全飛行25年的飛行技術專家,有負責團隊管理工作的飛行中隊長,還有年僅28歲的年輕教官負責了解學員所思所想和日常生活。技術助教也都是各個崗位的精英,機械技師解讀裝備運行,氣象專業助教講解場務保障知識,還有機關幹部參與其中,對訓練把關指導。

  “一個教學團隊就像監測專家組,每天跟蹤檢驗我訓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次我遇到瓶頸時,他們就組織專家把關、集體會診。”韓軍鵬説,“感覺越學越有信心了。”

  “機身是全鋁構造、平頭鉚釘,半硬殼式結構……”在講解“飛機性能與結構”課堂上,第五教學團隊負責機務技術的王助教剛剛完成理論講解,坐在下面的負責飛行技術的柴教官迅速接過話茬,結合飛行實際對具體操作處置做了進一步闡釋。

  兩名教員同上一節課,這在該部不是稀奇事。聽著兩位教員“無縫銜接”的講述,學員也紛紛發言或提問。

  “這種‘多師協同’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專業教員和飛行教員的各自長處,有效解決了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理論教學與飛行訓練的銜接問題,最大限度將理論知識向飛行作戰能力轉化。”該部領導説。

  他們還舉一反三,將“團隊制”從教學領域同步拓展到了考核認證領域。

  “這一次飛行,座艙應用感覺挺好。”在飛行模擬器室,第十四教學團隊的黃教官手拿考核認證單,給正在模擬飛行的學員陳晨“出難題”,並根據對方表現進行現場打分。

  要想拿到“準飛證”,學員們必須經過11項考核內容認證,涵蓋理論教育、模擬訓練、地面演練、座艙實習等方面。考核結束時,陳晨的手心全是汗,“如果考核不通過,是絕不允許上飛機的”。

  “從原來一對一的考核過關到現在成立認證小組對學員開飛、單飛質量進行認證。”飛行大隊大隊長告訴記者,“團隊制”考核認證對每名學員技術能力全方位打分,釋放出組訓管理的活力和效能,為下一階段提供重要數據保證。

  新標準呼喚新發展——

  “票房意識”進階升級

  熄燈號早已響過,飛行教官郭雪陽仍在準備《標準操作程序》這門課。這門課專業性強、比較枯燥,郭雪陽絞盡腦汁製作了課件,使用虛擬操作軟體和訓練模擬器提高教學效果,準備在“教官之星”授課活動中一展身手。

  郭雪陽直言:“課如果講得不行,‘票房’就可能不理想,‘票房’多次不理想,教官也面臨出局。”

  郭雪陽説的“票房”,是“團隊制”教學實施後的一個新拓展。它改變了以往教官根據學員簡歷選學員的做法,而是將每名教官的個人簡歷、精品課等詳細資料發放到新學員手中,以學員對教官的認同程度,反選教官。“我們的初衷是促成教員、學員的最佳搭配,提升教學契合度。”該部領導説。

  “過去給學員一杯水,你得有一桶水,現在給學員一杯水,你的腦中還要有一條通向未來戰場的河道。”一名教官的比喻很形象。如今,學員選教官的得票數已經成為教官們爭相提高的硬指標,為了擦亮“名片”,每位飛行教官都在努力提升教學“含金量”。

  “學員選教官”改變的不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臺上台下角色的重新認知,以及教學理念的深刻變化。如今,“強教先強己”觀念已深植每名教官心中。

  前不久,新一批飛行學員入營後便立刻轉入體能強化訓練。學員們發現,教學團隊中出現了兄弟單位官兵的身影,他們運用各種手段,考核學員的體力和意志力極限。

  為了把更多的優質資源引入教學,該部組織同批優秀學員成立學員俱樂部互幫互學,邀請優秀畢業學員加入團隊進行授課,引入空軍學員學習交流,邀請兄弟單位骨幹加入教學團隊等。“從‘小團隊制’拓展到‘大團隊制’,我們的團隊帶教進入了2.0時代。”

  “教學模式改革不能見好就收,必須緊緊盯著未來戰場需要,不斷探索改進。”站在塔臺上,該部領導篤定地説。

  感悟“放手”與“放飛”的辯證法

  ■李  琳

  在北極料峭的懸崖上,年幼的藤壺鵝張開小小的翅膀,從陡峭的岩石上一躍而起,向著天空和大海第一次飛翔……

  站在海軍某部的模擬飛行甲板旁,看著戰鷹帶著發動機呼嘯的聲噪一躍而起,我的腦海裏突然涌現出藤壺鵝雛鳥的身影。

  這兩個“一躍而起”頗有相似之處,都是獨自飛行的首次,也都是從陸地向藍天的一場跨越。

  如果説藤壺鵝雛鳥的“首飛”是為了生存——它們出生在沒有食物的懸崖之上,只有飛下懸崖覓食才有一線生機;那麼,飛行學員的“無技術指揮單飛”同樣是為了生存,在波詭雲譎的海天戰場,只有練出一身硬功夫,才有勝戰之機。所以,對於其教育者來説,“放手”是一個必然選擇。

  除了勇敢“放手”,藤壺鵝父母會在幼崽第一次飛行時在崖底發出叫聲鼓勵幼崽,當它們平安降落後,會反復教授飛行和捕食的技巧。飛行教員們亦是如此,儘管在放飛時果斷堅決,但在教育學員時,他們傾盡所愛、竭盡所能。

  掌握“放手”與“放飛”的辯證法,正是教育的智慧所在。這群“育鷹者”果斷出臺直接對接戰場的飛行學員培養標準之後,科學的教學模式也反哺了更高的育鷹標準。這也提醒我們,教育從來不是一件因循守舊的工作,它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和擔當。

  站在強軍偉業加速推進的當下,重溫“要做到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部隊需要什麼就練什麼,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既讓人警醒,也讓人思考。

  為戰育人,“戰”是導向。戰場需求在哪,人才培養的方向就在哪。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要求抗大學員熟讀戰爭這本“無字天書”。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新的作戰概念不斷涌現,作戰樣式深刻改變,要跟上現代戰爭對新型軍事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教育者需要有放下“絕對安全”的勇氣,真正按照仗怎麼打,學員就怎麼培養。

  為戰育人,“育”是手段。培育決勝海天的戰鷹,需要把準科學的培養標準和能力需求,創新育人模式和育人理念。劉伯承元帥曾指出,“教人學者必須把課業內容嚼爛,講求教法”,同時“教以學法”。教育者要善用智慧,找準提升勝戰能力的核心點,疏通影響教育質量的“梗阻點”,科學高效使用資源、力量,加快推進軍事教育質效升級。

編輯:宿黨輝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團隊帶教”創新育才新模式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