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制導武器面面觀

來源:解放軍報 | 2023年06月02日 05:17
解放軍報 | 2023年06月02日 05:17
原標題:精確制導武器面面觀
正在加載

5月25日,伊朗宣佈已成功試射最新版本的國産“霍拉姆沙赫爾”導彈——“海巴爾”中程精確制導導彈。當天,伊朗國防部長阿什蒂亞尼出席了該型導彈的揭幕儀式。

國防部長出席一型導彈的揭幕儀式,足以看出伊朗對精確制導武器研製工作的重視。

其實,不只是伊朗,很多國家都很重視精確制導武器研製工作,且取得一定成果。如俄羅斯“口徑”巡航導彈、Kh-31P反輻射導彈,美國JDAM精確制導炸彈,以色列“斯拜斯”制導炸彈,英國“風暴之影”巡航導彈,法國AASM模塊化導彈等,都是當前有一定代表性的精確制導武器。

這種廣泛的重視,基於一個事實——該類武器大幅提升了非線性、非對稱、非接觸火力打擊的效能。

那麼,精確制導武器究竟給現代戰場帶來哪些改變?為什麼“追求者”甚多、“如願者”卻較少?今後它的發展趨勢如何?請看本期解讀——

精確制導武器的“相對論”

面對充當靶艦的菲律賓退役艦艇,6枚由“海馬斯”遠程火箭炮發射的M31型精確制導火箭彈卻無一命中。後來,美軍出動F-35B戰鬥機投擲激光制導炸彈,才將其擊沉。

前不久,在美國與菲律賓舉行的“肩並肩”聯合軍演中出現的這一幕,讓不少人發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感慨,同時也心生疑惑——精確制導武器“準頭”到底如何?

之所以産生這種疑惑,是因為長期以來,對各國研製的精確制導武器,人們已形成一個印象,那就是它就應該“器如其名”,具有一擊必殺的能力。

自20世紀40年代誕生並逐漸嶄露頭角以來,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客觀上也一直在加深著人們的這一印象。

1965年至1972年期間,美軍曾數十次轟炸越南清化大橋,出動上百架次飛機投下一萬餘噸炸彈,仍未能將其炸毀。直到美軍使用了GBU-10激光制導炸彈,才摧毀清化大橋。

之後的數次局部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更是憑藉遠高於常規彈藥的打擊效能,獲得了“可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的名聲。

命中精度高、可明顯減少參戰兵力和資源消耗、可有效降低附帶殺傷……精確制導武器的戰場表現,吸引更多國家加入了研發行列。

在多國高度重視下,精確制導武器在種類、數量增加的同時,打擊精度也不斷提升。如今,精確制導武器的命中率通常可達80%以上,第四代遠程戰術空地導彈的命中精度可達1~3米。即使是對上百公里之外的目標,一些精確制導武器也能取得“百步穿楊”的效果。

這種情形之下,人們往往忽視了另一方面,精確制導武器的“精確”也是相對的,在精確制導與精準打擊之間,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無論是精確制導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精確制導炮彈、精確制導魚雷還是末制導彈藥,它們的精準打擊,都基於紅外制導、激光制導、衛星制導、電視制導等技術及設備的加持。如此,彈藥發射後,就可以借助這些“耳目”和“大腦”持續探測及接收外部支援信息,不斷修正飛行姿態與方向,直至毀傷目標。

每種制導方式都有其長處與短板,“揚其長”可以助力精準打擊,但一旦不能“避其短”,彈藥打擊就可能失去準頭。也正因如此,複合制導方式才開始大行其道。

況且,對精確制導武器來説,無論是可“發射後不管”,還是能“人在回路中”,其空中飛行都有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無論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都可能放大“短板”的效應,使其無法命中目標。

這可能就是M31型精確制導火箭彈面對靶艦“一掠而過”的原因。

想要大量擁有不容易

在近年來發生的軍事衝突和局部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使用的比例在明顯攀升。

在一些局部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的消耗量驚人。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一種印象:精確制導武器已“遍地開花”。

事實上,各國對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向來都是“精打細算”。原因之一,就是這類武器價格昂貴,是兵器界名副其實的“吞金獸”。如美制“增程型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JASSM-ER)”,單價約100萬美元。高超聲速武器的價格更高,如俄羅斯的“匕首”高超聲速導彈,單價可能超過300萬美元。

對很多國家來説,想要大量擁有精確制導武器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它高昂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的研製與使用,對體系方面的要求很高。

首先,研製精確制導武器需要體系化的技術支撐。精確制導技術是一項融合各種高新技術的綜合型應用技術,涉及彈載精確探測、信息綜合利用、高精度導引控制等多方面技術。

其次,研製精確制導武器的國家要具備體系化製造能力。精確制導武器由數量驚人的子部件和子系統構成,其製造涉及金屬加工、特種化學品、先進材料、發動機、精密微電子、增材製造等多個領域,製造鏈條較長,直接考驗著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完整性和獨立性。

再次,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要求有配套的體系化服務。精確制導武器往往不是孤立的武器平臺,必須依賴強大的情報偵察體系、指揮控制體系、支援保障體系以及各參戰平臺的戰術配合,才能發揮最佳效用。比如,發射巡航導彈實施打擊,就需要提供偵察、測繪、氣象等保障服務,需動用衛星、偵察機、地面偵察裝備等獲取大量信息,還要擁有對抗電磁干擾、進行任務規劃、暢通通信鏈路等能力,才能保證巡航導彈不“跑偏”。

以上幾個方面,對一個國家能否研製成功、擁有和使用精確制導武器至關重要。無論哪方面存在缺項,都可能引發“木桶效應”。

既然消耗量大,能不能平時大量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呢?答案是:難。

一方面,存儲精確制導武器需要良好的庫存環境、持續的安全監控、及時的保養延壽等。庫存量過大,對存儲條件的要求就會更高。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彈藥的戰技術性能下降,甚至出現更嚴重後果,産生鉅額費用。

另一方面,精確制導武器上有多種精密電子設備,將質量可靠、型號適合的此類彈藥足量、及時、精準地運送到位,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與大量囤積相比,抓好頂端設計,擇地佈局適應現代戰爭需求的大規模、低成本、高效能的生産線,保證快速持續生産能力,顯得更為可取。

提高打擊效能是“王道”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具備足夠的遠程攻擊能力,則是一種威懾。因此,轟炸機、航母、導彈成了不少國家重點發展的武器裝備。與轟炸機、航母相比,導彈的迭代發展週期更短,成本相對較低,更易見效,也更容易形成非對稱的精確打擊優勢。和導彈一樣,其他精確制導武器也具有類似特徵,因而同樣受到各國軍隊的青睞。

綜觀精確制導武器的現狀,在今後,提高打擊效能仍是精確制導武器發展的“王道”。具體來説,有以下幾個趨勢:

一是向體系融合要支撐。大規模衝突中,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射密度、儲備規模、補充速度、打擊精度等都關乎戰鬥勝負,尤其是信息高效跨域流轉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基於這種共識,一些國家正在致力於整合雲技術、人工智慧、作戰管理系統、衛星通信網等,形成覆蓋範圍更廣、信息流轉更快的新型聯合作戰體系,以使精確制導武器從中獲得更有力的支撐。如美軍正在推進的“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JADC2)”項目,就是要在全作戰域尋求傳感器、指揮機構和精確制導武器的最優組合。

二是向打擊方式要效能。以前的導彈攻擊“走量”,精確制導武器則強調“走芯”。在“走芯”的基礎上,精確制導武器可借力高新科技,大幅提高打擊效費比。比如,採用分導式多彈頭、子母彈群智慧突防、多彈編組協同攻擊、彈群飽和攻擊等。俄羅斯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就採用了“領彈”與身後“從彈”協同攻擊的方法,“領彈”的高精度傳感器可即時探測目標,同時融合陸海空天多域傳感器所提供的數據,在線進行任務規劃,與“從彈”共享目標信息,協同完成打擊任務。

三是向“特長”要穿透力。攻擊的目標不同,精確制導武器在“特長”上也各有側重。如高超聲速導彈,擁有極快的速度,短時間內就能抵達目標,適用於穿透防禦網攻擊高價值目標,或直接用來“破網”——攻擊對手的防空反導系統。目前,世界軍事強國都在積極研發海基空基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陸基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和天基高超聲速滑翔彈等尖端精確制導武器,並逐步增加其比重。

四是向控製成本要優勢。為解決精確制導武器造價昂貴的問題,對其進行低成本化改造很有必要。當前,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已呈現出“基本型+系列化”“通用化+模塊化”“普通裝備+精確制導套件”的趨勢,能有效降低研發和使用成本,以實現大規模作戰中“可負擔的精確打擊”。比如,以色列的光電/GPS制導工具包加裝在普通航空炸彈上,就能使其搖身一變為“斯拜斯”(SPICE)制導炸彈,能自動識別、捕獲、追蹤和精確打擊目標。

另外,當前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研發小型導彈,以便在精準打擊一些小型重要目標時降低成本,避免出現“殺雞用牛刀”的情況。

編輯:陳平麗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精確制導武器面面觀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