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導調員眼中的“演訓之變”
■粟棟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王德賽
開欄的話
沙場礪兵,硝煙四起。這一年,縱觀全軍演訓場,實戰化練兵活動深入推進,合成戰術、體系對抗訓練激烈上演。
軍事訓練是戰爭的“預實踐”,讓訓練盡可能貼近實戰,實現戰訓耦合,是練兵備戰的目的。這一過程中,導調不可或缺,它是“試金石”也是“磨刀石”,是“指揮棒”也是“風向標”,能有效發揮模擬戰場、模擬對手的作用。
導調員的戰位,是觀察備戰打仗工作的一個獨特視角,可以直觀感受軍事訓練的新變化。從即日起,軍營觀察版陸續推出“導調員眼中的實戰化訓練之變”系列報道,以小視角、小切口觀照全局,探尋部隊實戰化訓練之變及背後的練兵思考,敬請關注。
南部戰區陸軍某訓練基地開展海上聯合訓練。 湛移星攝
從“給部隊下通知”到“向戰場問需求”——
演習籌備之變彰顯練兵理念之變
海上起風了,奔涌的潮水一浪卷過一浪。演習前夕,南部戰區陸軍某訓練基地導調員張浩,望著夕陽下的海潮出神。
“是否應該再加一些空中和海上的特情”“要檢驗紅方的破障能力,這樣出題是否簡單了”……洶湧的潮水沖刷著岸灘,也在張浩的腦海中激起關於導調計劃的思維浪花。
練兵熱潮,浪奔浪涌。多年來,張浩和戰友們參與導調了數十場演習,他們的精心思考與設計,推動演訓場上的紅藍雙方不斷砥礪打贏硬功。眼下,他們又將邁出新的一步。
為了籌備一場紅藍對抗,過去的半個多月裏,張浩和戰友們進行了多次復盤研討。他們的復盤重點,不是演習的組織流程,而是前幾場演習中紅藍雙方的表現。
連續幾天,該基地導調評估中心的會議室裏,“火藥味”越來越濃。之前的演習視頻循環播放,紅藍雙方不符合實戰的細節被一一“拎”出來剖析,並被記錄到用於設計下一場演習的“問題庫”裏……從航線規劃到兵力調度,從進攻隊形到工事構築,他們對作戰問題的細節剖析一絲不茍。
“戰與訓的耦合度有多高,一場演習對部隊戰鬥力的提升作用就有多大。”在張浩的印象裏,以往演習籌備階段的工作,更像是給部隊下通知,更多的時間精力用於溝通協調上,基地起到的只是臨時搭臺的作用。
如今,籌劃演習前,張浩和戰友們不僅學習新的軍事訓練大綱,了解作戰標準和訓練標準,還要知悉部隊當前訓練情況。隨後,他們對部隊前幾場演習的情況進行復盤總結,在演習方案中針對性設計一系列考題,倒逼部隊不斷適應新情況、新變化。
思想的風暴,潛伏在陣陣濤聲中,醞釀在一個個深夜裏。燈火通明的演習導演部,一名名導調員仔細梳理著“問題庫”,一道道針對部隊打仗能力“軟肋”的刁鑽“考題”陸續出爐。
那一夜,一個案例擺在張浩的案頭:面對紅方進攻,藍方採用某戰術巧妙應對。雖然這一仗藍方勝了,但導演部依然指出藍方指揮存在的問題:顧此失彼,雖然局部得利,但根據推演結果,紅方將最終奪取勝利。
看似明智的戰術,實則是一處“敗筆”。經過深入思考,張浩認為問題根源是藍方指揮員缺乏全局意識。之後,張浩針對指揮員的全局意識“出題”,很快擬定出一份“考題”。
“這一套作戰方案驗證過了,有沒有驗證過備用方案的可行性”“靶標不會反擊,但是戰場上的敵人會反擊,如何加強參演官兵的危機感”……研究持續到深夜,一次次“頭腦風暴”為演習埋下伏筆。
從“給部隊下通知”到“向戰場問需求”,改變發生在每名導調員的頭腦深處。在張浩看來,演訓場上的一個個新變化,折射出這些年部隊從“訓為考”到“訓為戰”的練兵理念之變。
在最新版演習方案中,關於評判對抗結果的標準被再次改寫。在以往演習中,對抗雙方往往以是否達到作戰目的論勝敗。如今,作戰方案的優劣、完成作戰任務的用時、作戰效費比等,都成為評判對抗結果的預設指標。張浩告訴記者,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倒逼部隊想盡辦法苦練打贏本領。
大風起兮。演習雖然還未打響,演習方案的字裏行間,實戰化的浪潮已奔涌而來。
從“緊跟車艦炮”到“俯瞰紅藍方”——
導調戰位之變折射練兵手段之變
戰鬥在黎明打響。紅方趁著夜色,悄悄摸進藍方陣地,很快被藍方的觀察哨發現,戰鬥一觸即發。與此同時,實時戰況被傳回導演部。
“這是一片數字的‘汪洋’,也是信息奔涌的‘潮頭’。”導演部大廳裏,張浩指著面前的電腦屏幕説,如今,每一場實戰化訓練的數據,都會匯集到導演部的電腦上。
順著張浩指示的位置,記者看到,相關數據一目了然,一個個跳動的數字還原著紅藍雙方激烈博弈的戰場態勢。
“以往,受限于技術手段,部隊演習更依賴於人工裁決和現場裁決,導調員往往要跟隨部隊的車、艦、炮等一起行動,裁決部隊行動後,再將結果發回導演部。”張浩説,大量人工作業的裁評工作,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和疏漏。數據再經過中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裁決的即時性和演習的連續性。
如今,導調員可以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實時採集紅藍雙方的信息數據,精確計算出雙方交戰情況並即時裁決,在電腦或手持終端上就可以俯瞰紅藍方的整個作戰行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過程、全要素導調。
張浩告訴記者,以往受技術手段限制,為了便於隨時協調和掌握參加演習部隊的行動,該基地在導演部專門設置“軍種協調席”。如今,導演部與參演部隊之間已構建了順暢的通聯渠道,“軍種協調席”也悄然消失。
從“緊跟車艦炮”到“俯瞰紅藍方”,在張浩眼中,導調員的戰位之變正是部隊練兵手段之變的生動寫照。他告訴記者,這些年,基地大力發展智慧倣真靶標、手持智慧終端等設備,通過一系列科技手段,幫助參演部隊把訓練行動練全、把訓練環境設實、把作戰能力評準,使參演官兵得以窺見更加真實的戰場,對如何打好“明天的戰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今天總算領略到新手段的威力,沒想到你們還能這麼幹!”張浩至今還記得一名指揮員走下演訓場後對他説的話。
那場演習,導演部臨機導調了一次空襲特情。看到戰機來襲,這名指揮員當即命令部隊隱蔽,沒想到幾分鐘後,導調員卻判定他們“全軍覆沒”,並引導他們撤出戰鬥。
明明做了隱蔽動作,為啥還是被打掉了?原來,演習前,戰機上已經加裝新設備,飛行員很快就能判定攻擊位置和效果。在這名指揮員下達隱蔽口令前,戰機已完成打擊並將數據發回導演部。
這一仗,不僅讓這名指揮員對“空中敵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讓張浩對練兵新手段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演訓場上,海風徐徐,朵朵浪花拍打著岸灘,留下白色泡沫。
“浪奔浪涌,新時代氣象萬千。我們稍一駐足,就有可能成為那朵被拍在岸灘上的浪花。”張浩告訴記者,他和戰友們會持續開展研究、創新方式方法,向著新的目標不斷奮進。
從“單軍種舞槍”到“海陸空論劍”——
參演主角之變反映練兵格局之變
風越來越大,海浪的咆哮聲越來越清晰。眺望遠處的幾艘軍艦,僅憑夕陽下的剪影,張浩就認出了它們的型號,熟悉地向記者介紹起艦艇的參數性能和作戰運用。
作為一名導調員,對演習的流程熟稔於心並不稀奇。而作為一名在陸軍成長起來的軍官,張浩對其他軍種的裝備如數家珍,對參演部隊的戰法細節瞭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
踏訪該基地,記者發現,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導調員知識面的拓展升級,折射出整個基地轉型發展的奮進步伐。
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該基地職能使命和編制體制重塑。導調員對部隊演習的觀察也有了更寬廣的視野、更宏觀的格局、更深刻的考量。
“我們今年已經參與組織了很多場以聯合作戰為背景的演習。”張浩告訴記者,以往,基地組織演習,陸軍部隊是參演主角,其他軍兵種部隊雖然也經常參加演習,卻並未完全參與演習全過程,這種演習中的主角和配角之分,難免讓人産生一種“聯而未合”的感覺。
如今,來自空中、海上、地面的部隊官兵個個是演訓場上的主角,各軍兵種指揮員全部參與到演習的籌劃、實施、復盤全流程中,每一仗都有“同爐淬火”的感覺。
海還是那片海,再看已截然不同。從“單軍種舞槍”到“海陸空論劍”,演習中,聆聽著來自不同軍兵種的聲音,張浩意識到,參演主角之變的背後是部隊練兵格局之變。
作為演習的設計者和裁評者,從單一兵種的幾個專業到多軍兵種的幾十種專業,聯合練兵新格局,讓導調員産生深深的本領恐慌,倒逼他們深入學習各軍兵種專業知識,在設計演習的過程中重新認識打仗。
演訓場上的練兵格局之變,拓展著每名導調員的練兵視野,也重塑著參演部隊的聯合思維。
那次演習籌劃,出乎張浩的意料。演習前,導演部精心設計的特情,竟被領導要求重寫——陸軍部隊依託海軍艦艇投送兵力,張浩和戰友們想盡了檢驗陸軍的招數,就是忘了給海軍出特情。思路一變天地寬,經過提醒後,他們根據戰鬥進程臨機導調、頻出奇招,果然讓海軍艦艇官兵吃了苦頭。
“任何一個軍兵種的戰術行動,都必須納入到聯合的‘大棋局’中考量。”説起演訓場上的新變化,張浩感慨不已。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來到這個基地的參演官兵曾這樣回答: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你站在訓練場,卻看不到敵人在哪”。如今,身處聯合戰場,他們又有了新的答案,那就是:“你就站在你的戰友身旁,卻不知道如何與他並肩作戰。”
“聯合思維的重塑,如同浪打礁石,雖然不是朝夕之功,卻已經給部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説起部隊的參演表現,張浩這樣評價,從近幾年的演訓數據上看,在一次次聯戰聯訓的淬煉下,以戰領訓、實戰實訓進一步落實落地,參演各軍兵種指揮員的聯合作戰指揮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地平線遠在天邊,新的起跑線就在腳下。走出該基地大門,一望無際的大海映入眼簾,岸灘邊文化石上的一句話格外醒目:在這裡磨礪精兵,從這裡走向戰場。
銳視點
讓戰爭設計走在戰爭打響之前
■許振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實戰化軍事訓練,深化聯合訓練、對抗訓練、科技練兵。實戰化軍事訓練是錘煉部隊勝戰能力的根本途徑。實戰化訓練既需要接近實戰環境,也需要接近實戰對手。作為演訓活動的“控制器”和“催化劑”,導調員的能力素質直接影響演習質效。這就需要部隊鍛造一支能導善調的導調員隊伍。
近年來,部隊軍事訓練的實戰化程度越來越高,官兵體系思維、全局觀念、聯合意識明顯增強。作為演習導調員,必須要把“為什麼導調、怎麼導調、導調什麼、導調到什麼程度”搞清楚,確保部隊一舉一動緊盯實戰需要,一招一式緊貼戰場實際。
樹立戰訓耦合理念。“訓”是對“戰”的設計和預演,“戰”是對“訓”的應用和檢驗。設計戰爭的前提,是能夠對未來戰爭進行準確預測。導調員要熟練掌握各種信息化訓練手段,在檢驗評估中立起真難嚴實的訓練導向,精選重點評估項目,設置險難考評條件,力求“打仗最管用的是什麼,演習就練什麼、考什麼”,推動戰訓深度耦合,真正把部隊指揮、行動和保障技能練強,做到“像打仗一樣訓練,像訓練一樣打仗”。
強化聯合訓練思維。現代戰爭,無戰不聯,無聯不勝。一體化聯合作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基本作戰樣式。著眼客觀檢驗部隊聯合訓練整體水平、評估部隊聯合作戰能力,導調員要積極探索聯合訓練質量評定辦法,按照“基於任務分解能力、基於能力細化標準、基於標準量化考評”的思路,研究涵蓋諸軍兵種的聯合資質準入標準,探索基於態勢、基於數據、基於對抗、基於流程的導調方法路子,真正把能力檢驗全、把短板評估到,提升陸、海、空、天、電、網等多域的聯動作戰能力。
發揮科技賦能效益。科技是核心戰鬥力,部隊通過模擬倣真、網絡對抗等訓練手段,探索“科技+”“網絡+”等訓練方法,對軍事訓練組織與實施方法進行改進、優化和創造,增強科技對訓練的推動促進作用,讓導調員在演訓準備中練籌劃練思維,在組織實施中練導調練裁評,在情況處置中練應變練技能,持續提升導調能力。
28張成果清單的背後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王德賽
南國風暖,雲飛浪卷,南部戰區陸軍某訓練基地演訓場上,一場紅藍對抗激戰正酣。
面對藍方火力壓制,紅方指揮員正準備呼叫空中火力支援,卻發現一個作戰細節未溝通到位,導致友軍行動有所遲滯。
這一幕,給導調員張浩留下深刻印象。張浩打開電腦,把演習中的這一細節記入一張表格中。
“看似是作戰細節籌劃不到位,實則是聯合意識不強的表現。”張浩一邊記錄紅方的失誤,一邊思索下一步的練兵對策。
從事導調工作6年來,作為演訓活動的組織者和觀察者,張浩漸漸養成一個習慣:與部隊指揮員換位思考。這些年,每參與導調一場演習,張浩和戰友們都會梳理部隊在演習中出現的問題,再從導調員的角度出發,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先後形成了28張成果清單。
“一份份成果清單,是我們逐步優化設計演訓活動的重要參考,以此倒逼部隊查漏補缺,主動鑽研戰法,提高部隊戰鬥力。”張浩説。
“你看第13張清單,某部在演習中出現了火力要素與偵察要素協同不夠緊密的問題。”張浩告訴記者,這反映出當時部隊的體系思維還不夠,之後他們開始探尋破題之策,著重開展戰法訓法研究,引導火力要素主動對接偵察要素評估打擊效果,並掩護偵察要素行動。
翻開28張成果清單,條目清晰明了。記者深切感到,一場場激烈的實兵對抗,仿佛近在眼前。
“仔細梳理這些作戰細節,便能窺見演訓場上的新變化。”張浩説,導調和復盤部隊的演訓活動,他們摳問題越來越細,這也反映出部隊官兵的練兵理念越來越向打仗聚焦,練兵手段和練兵格局煥然一新。
28張成果清單,不僅是導調員的思想結晶,也見證著這些年部隊實戰化練兵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