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戰奮潛 深海淬尖刀 記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潛水員群體

來源:法治日報 | 2024年09月04日 07:20
法治日報 | 2024年09月04日 07:20
原標題:向戰奮潛 深海淬尖刀
正在加載

  “為革命敢拼命,為救命敢換命。”對於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潛水員而言,從第一次穿上潛水服那一刻起,這幾個字就深深刻在他們心裏。

  今年3月,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以及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聯合公佈2023年度“最美海上搜救人”名單,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上校副參謀長李剛位列其中。

  談起功勳榮譽,李剛略顯靦腆地説:“榮譽屬於偉大的祖國,屬於光榮的防救部隊,屬於和我一起拼搏的潛水員。”

  “正是因為有了一批以李剛為代表的優秀潛水員群體,支隊各項海上救援行動得以圓滿完成。”該支隊領導説,他們始終把鍛造一支精幹頂用的潛水員救援隊伍作為黨委工程常抓不懈,不斷厚實人才家底,注重用英雄事跡感召激勵官兵,支隊涌現出一批以革命烈士高玉新、一等功臣李剛、全軍優秀指揮軍官黃茂龍為代表的英模典型。老一輩潛水員“勇於獻身、勇於拼闖、勇於超越”的精神,不斷激勵該支隊官兵征服深不見底的水下世界。

  聚焦實戰

  提升核心作戰能力

  2008年,時任潛水分隊隊長的李剛接到帶隊參加某安保任務。臨行前,他們接到通報,有人在鳳凰島大橋附近海域投擲一枚可疑物品,上級命令李剛帶隊前出打撈。

  在開闊水域搜索巴掌大的物品,潛水員要在高低起伏的礁石中用磁力探測儀,甚至徒手搜索,其難度猶如大海撈針。

  李剛將隊員兩人一組分至7個方向,同時搜索5平方公里水域。幾經查找,一個鐵絲包裹起來的紅色塑料塊在事發地3公里外被發現。李剛快速遊至現場拆包檢查,發現裏面是一塊普通手錶。原來,這是臨行前的一次實戰考驗。

  雖然圓滿通過考驗,但在總結復盤時,李剛卻説:“如果當時是真的炸彈,我們恐怕會傷亡慘重。以當時簡單的處置方式,一旦引發爆炸,周圍所有潛水員都會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有了這次考驗作為基礎,李剛一行人的安保工作更加謹慎細緻。最終,他們出色完成任務,並榮立集體一等功。

  今年4月3日,正在訓練的潛水員接到上級命令,立即由訓轉戰,奔赴鶯歌海西南海域執行搜索“粵南澳漁36062”輪任務。通過與海軍特色醫療中心、南部戰區海軍第二醫院、海南三亞海警局、廣州打撈局、海南海事局等軍地單位協同合作,該支隊圓滿完成水面聯合搜索、遇難人員遺體打撈、碰撞事故水下取證等任務,在實戰中檢驗了支隊核心救援能力。此次救援行動,是該支隊飽和潛水首次任務檢驗。

  這些年,支隊始終堅持把實戰歷練作為提升潛水員核心作戰能力的“磨刀石”,每年組織大深度潛水訓練,連續4年組織飽和潛水訓練。支隊潛水員常年擔負海上搜救、應急拖帶、沉物打撈、援潛救生、搶險救災等潛水保障任務,出色完成“海洋衛士”中巴聯演、國際軍事比賽等一系列重大任務。

  精準施訓

  以信息化數據為支撐

  “這周我的水下訓練時長比你多2小時”“我的季度訓練指標還差3項就完成了”……午飯後,該支隊某中隊官兵們圍著公示欄討論,本週更新的潛水員檔案、潛水履歷、體檢報告、執行任務登記4張大表吸引著大家的目光。

  “除了訓練場,這裡是官兵們最愛來的地方。”中隊領導寇志宏説,自推行精準化訓練模式以來,潛水員一齣水,就先核對自己的訓練時長、完善自己的水下作業情況。

  “每項數據都為訓練分組、等級評定以及後續為任務人員選取等提供參考,同時,為潛水相關信息溯源和分析提供信息支撐。”寇志宏説,之前訓練受制于場地與器材限制,往往都是大家同吃一鍋飯,這種大水漫灌式訓練模式無法滿足每一名潛水員訓練需求。

  為此,該支隊及時制定完善潛水員隊伍訓練總體規劃,提出人才精準化培養。他們以該中隊為試點,以信息化數據為支撐,區分不同層次、不同等級潛水員分級分類施訓——分別建立強基新訓隊、強化集訓隊等單兵基礎技能強訓隊伍,常態化開展潛水員使命科目強化綜合演練,團隊作業水平、各部位協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現在,機關將該中隊“分級有標準,分類有依據,一人有一案,團隊有目標”的經驗推廣至全支隊,潛水員規劃職業發展路徑更加科學高效。

  在海軍組織的“深海勇士”比武中,該支隊機關通過數據評估、資質認證等多輪考核,精準篩選出9名潛水員組成參賽隊,獲得2項第一名、3項第二名的好成績。

  在飽和潛水專項體檢中,潛水員張成龍被診斷為肺大泡,不僅無法入選飽和潛水員,而且要停止一切潛水訓練。

  潛水員出現肺氣壓傷具有偶然性,水下作業環境惡劣、減壓方案不適以及個人身體差異都是誘因。雖然是個例,但張成龍的病情仍受到該支隊領導重視。一方面,潛水職業病後續治療時間久,影響編制戰鬥力;另一方面,職業病對部分潛水員心理也會産生不良影響。

  認真分析總結原因,他們得出結論:常規體檢不能有效查出潛水職業病風險隱患。於是,該支隊優化潛水員年度體檢項目、梳理潛水職業病症狀進行專項檢查,構建完善的潛水職業病預防、治療機制,確保當潛水員出現職業病症狀後,保障機制能夠及時響應。

  經過持續跟蹤治療,張成龍不僅回到工作崗位,而且還擔負起協助潛水指揮員開展潛水疾病預防教育的職責,確保潛水員不帶任何安全隱患下水作業。

  科技促訓

  引入新質救援力量

  近年來,水下電視、飽和潛水鐘等新質救援力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堪稱智慧裝備與飽和潛水員有機融合的典範,極大提升潛水員走科技賦能道路的信心決心。

  “雖然是一次演訓,但是,我們在返航途中就收到了上級機關表揚電。”時隔半年,潛水員陳燦的語氣依然透著自豪。

  去年下半年,在上級組織的沉物打撈演練中,該支隊創新採用某新型設備與潛水員交替作業的方式完成沉物打撈。

  作為作業潛水員,陳燦在水面高效完成二次固定捆紮。看著考核組投放的大型目標在這麼短時間內就被打撈出水,多次執行重大任務的陳燦不禁有些震撼。

  由於該新型設備可以長時間連續作業,加之規避了潛水員水下長時間減壓環節,這項創新戰法極大縮短了作業用時,也讓這一新質救援力量走入官兵視野。

  然而,在該新型設備接裝初期,陳燦也曾有過一段迷茫期——智慧化新質救援力量引入使用,會不會擠壓傳統潛水員使命任務?潛水員未來發展空間會有什麼改變?

  陳燦的擔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潛水員轉型期間的思想狀態。

  近年來,該支隊陸續接裝多型救援平臺、多種救援裝備,後續還有諸多型號平臺、裝備在接裝序列。新質力量的投入使用,讓救援方式發生很大改變,對指揮員、操縱員與配合作業的潛水員都提出考驗。

  但是,在李剛看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潛水員永遠不可替代。”

  “潛水員與新質救援力量之間並不是選擇題,二者相輔相成。”該支隊某科科長周家寧説。他剛組織完某新型設備操縱手考核,靠岸後,立即登上另一艘艦船,進行深潛救生艇極限深度測試。

  2017年,周家寧因打破某型潛水裝具實際作業水深記錄榮立二等功。在他看來,作為與深海有著最親密接觸的潛水員,學裝備、用裝備具有先天優勢,而且,越來越多潛水員正在積極主動拓展技能邊界。如今,該支隊將潛水員編入新質裝備任務編組中,形成一套編組人員、兩種作業手段訓練模式。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向戰奮潛 深海淬尖刀 記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潛水員群體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