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韋菊) 龍岩市長汀火車站的一幅稻田畫引人注目,它以萬畝稻田為紙,以稻穗為墨,抒寫出“生態長汀”四個大字,形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圖案。但誰能想到,這裡曾經“山光、田瘦、水濁、人窮”。
“三天沒雨便旱,三天有雨便澇。”在“90後”傅橋的記憶裏,長汀河田伯湖村,山上光禿禿的。河比田高,河道只見砂石不見水,每逢暴雨河水必是渾濁,河水混合著黃泥土越過河堤,吞沒良田、村莊,四處肆虐,水土流失嚴重。
“綠二代”傅橋接受採訪
傅橋的父親傅木清是“全國種糧大戶”。然而,早前,傅木清長期外出務工,直到長汀縣水土流失得到改善,山綠了,水清了。他才下定決心帶著村民大面積承包土地種植水稻。從只能種一季水稻到可以種雙季水稻,傅木清的事業越做越大,還成立了永豐優質稻專業合作社,成立工廠化育秧中心,實現種田全程機械化。
目睹了家鄉從荒山到綠洲再到生態家園的嬗變,看到父輩為水土流失治理中付出的辛勤汗水。傅橋萌生了生態農業的創業想法。2016年,他與另外兩位大學生合作成立了長汀縣十八鄉農業專業合作社,“長汀縣共有十八個鄉鎮,我取這個名字就是寓意著打造一個服務於本土的農業合作社。長汀是我的家鄉,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農民種地變得不再辛苦,把農業發展為一個收益産業,把農村融合發展上臺階。”傅橋説。
第一年在河田伯湖村種植葡萄酒帶動20戶脫貧戶實現每戶年均增收5500元以上。還連續舉辦六屆新農人葡萄文化節,累計接待遊客10多萬人次、創收500多萬元。
與謝華安院士、育種專家徐淑英現場查看水稻新品種“福香佔”的長勢
2022年,他在大同鎮建明村規模流轉230畝撂荒地,經過一個多月的復墾,荒地成良田,第一年就實現畝産900多斤。此外,還在其他村流轉復墾撂荒地,成為長汀縣撂荒地復墾面積最大、質量較好的新農人。
20多年前,長汀縣河田鎮的水稻畝産僅400斤;20年後的今天,這裡的水稻畝産翻了近3.5倍,達到了1340斤。這水稻畝産的驚人變化,其實是長汀人民持續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寫照。
長汀縣萬畝生態良田
如今,長汀有更多像傅橋一樣的“綠二代”也加入了水土流失治理事業,他們把新理念新技術帶進水稻田裏、板栗林中、油茶山上。“父輩們探索出來的‘長汀經驗’讓我們看到了綠富共贏的可能性。作為新一代,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鞏固拓展提升‘長汀經驗’,留給後人一片綠水青山、一座金山銀山。”傅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