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黃鈺姣) 龍岩市長汀縣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25年來,長汀縣牢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殷切囑託,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縱深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讓昔日的“荒滿山”變成今天的“綠滿山”。閩西這片山水的日新月異,離不開許許多多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草根英雄”。
長汀昔日的“荒滿山”變成今天的“綠滿山”。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供圖
12月5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拓展提升“長汀經驗”座談會在龍岩長汀召開。作為長汀縣25年來水土流失治理的親歷者和受益者,馬雪梅在會上結合親身經歷,講述多年來水土流失治理的體會和感受。
馬雪梅老家在山東青島,後來嫁到長汀濯田鎮,她回憶初到濯田生活和工作的情形:“那時候的長汀,山上光禿禿的,水土流失嚴重,田地貧瘠。我嘗試養過肉兔、河田雞、種葡萄,因沒有種養經驗,最後都失敗了,還欠了不少債。”
馬雪梅在長汀縣濯田鎮塘尾角治理荒山。胡曉鋼 攝
在政府的扶持幫助下,她承包了南安村“塘尾角”水土流失荒山,帶領工人在山坡上種上耐旱、耐瘠、根係發達的百喜草,固住大部分表土。為了獲取大量有機土肥,她在果樹下種牧草,果園中建雞場、豬場。草喂雞,豬下糞,糞變沼肥,供養果樹。幾年間,她不怕苦不怕累,先後開墾荒山600余畝,又在山場上建了10多口蓄水池和幾道攔水壩,建起了年出欄上千頭的豬場和沼氣池,實施“豬—沼—果”模式,成功進行了良性循環的“生態種養”。
如今,馬雪梅的果園已經發展到800多畝,種了428畝的板栗樹,7000棵的臍橙,養了2400多頭豬,5萬多羽河田雞,每年的純利潤有70多萬元,還幫助村裏10多戶人家解決了就業問題。
馬雪梅説,青山不負有心人,25年來,這片荒山真的越來越好了。
圖為馬雪梅在耕作。丘嘉瑞 攝
“我其實也沒做什麼大事,就是想讓這片土地能固得住土,種得活樹。”回憶這25年的經歷,馬雪梅説,青山不負有心人,25年來,這片荒山真的越來越好了。
長汀縣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凝聚全縣人民的合力,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老區優良傳統,在無數群眾的支持配合下,終於換來了今天的綠水青山。
據了解,1985年,長汀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31.5%。如今,長汀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9.55%,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由1985年的146.2萬畝減少到30.51萬畝,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的31.5%降至6.57%。
女“愚公”馬雪梅、帶領村民種植萬畝楊梅的黃金養、把“難坑”變“富坑”的南坑村支書沈騰香、“造林大戶”林慕洪……這些長汀的“愚公”們,用大半生精力,把荒山變成“綠色銀行”。
而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引發的生態紅利和生態理念在長汀大地裂變出強大的正能量,同樣吸引著他們的兒女們放棄城裏的生活,返回家鄉,繼承了父輩的“綠色事業”,成了人們口中的“綠二代”。他們帶來新的視野,有雄心,愛學習,帶來了新的技術,也帶來了更適合轉型時期“長汀經驗”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