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cctv.com/gate/big5/local.cctv.com//p1.img.cctvpic.com/photoAlbum/templet/common/DEPA1565315968922641/yangshiwang_logo_18897_190809.png)
央視網消息(記者 黃鈺姣)11月6日至10日,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以下簡稱“林博會”)在三明舉辦。這個創辦於2005年的盛會,是全國唯一設立的海峽兩岸林業交流合作展會,現已形成以林業和對臺的基本特色。
以林為橋 促進兩岸交流交往
“我台灣的朋友來大陸發展,我一定要全力支持。”“我們也遇到過困難,後來就一直想辦法,要種下去,還是要放棄。”在第十九屆林博會開幕式上,78歲的簡文通與80歲的馬一坤回顧了荒山變花山的奮鬥史。
在第十九屆林博會開幕式上,78歲的簡文通與80歲的馬一坤回顧荒山變花山的奮鬥史。鄭育紅 攝
2011年,馬一坤邀請台灣朋友簡文通來參加林博會,當時簡文通就有意留在這裡種植櫻花,但人生地不熟的他無從下手。
邀請林業專家給予技術指導、撥款修建蓄水池……在搖擺之際,當地政府官員的態度給簡文通吃了一顆定心丸。經過10年培育,櫻花樹苗慢慢長大,荒山成功變身花山。兩位老人為了慶祝攜手種櫻花成功,特意在櫻花山上建了一處賞櫻亭,並刻了一副對聯來表達他們的心願,上面寫着“兩岸攜手共築絢麗中國夢,閩臺一心同譜芳馨華夏情”。
清流櫻花園 清流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如今,2000畝荒山已經成了“全國最佳賞櫻基地”,這是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助振興的生動實踐。自2018年開園以來,櫻花園累計接待游客超120萬人次,今年為企業和當地百姓創收近2500萬元。“現在到了櫻花開的時候,我們這邊三個鄉鎮裏所有的餐廳,每一家店都是客滿的,游客去吃飯可能都要排隊。”簡文通説。
兩位老人的事業,如今後繼有人。簡文通的兒子簡世和、兒媳李秋銀幾年前從台灣來到三明,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紮根三明從事林業工作。年輕人帶來了新觀念,夫妻倆嘗試着把櫻花樹矮化做成梅花鹿、鈴鐺等各種造型的盆景,放上貨架;做好林內的空間規劃,滿足游客樹下野營、泡茶賞花等多種需要,以提升游客體驗……
“父親的櫻花綠了荒山,我的櫻花要美化千家萬戶。未來我還想做櫻花酒、櫻花餅乾等櫻花的深加工産品,繼續做好櫻花事業。”簡世和説。
近年來,三明不斷加強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建設,先後建成了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永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林竹)産業園等平臺,其中國家級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被授予“全國農産品加工創業基地”“海峽兩岸科技産業合作基地”等稱號,累計引進台資企業71家,總投資14.26億元,涉及花卉苗木、生態休閒觀光、農林産品加工等眾多領域,有力地推進了閩臺農林合作交流。
台灣農人林秀瑩是林博會的“常客”。2002年,林秀瑩在朋友的介紹下,懷着夢想來到建寧縣,尋找事業的“第二春”。他在溪口鎮高圳村承包了1300畝山地,開始種植台灣黃花菜。
“我家鄉就有黃花菜和油茶套種的經驗,2010年4月,我與合夥人合作,嘗試在油茶林裏套種黃花菜。”林秀瑩介紹,每畝地種植油茶,收入有3500元人民幣,現在油茶樹下套種黃花菜,又可增加收入7000多元人民幣。套種後的油茶,成活率由原來的30%至40%提高到90%,還能增加農戶的收入。
建寧是林秀瑩夢想長大的地方,他表示,想做農業的創業者可以在大陸安居樂業,與大陸發展同頻共振、共享機遇。
林秀瑩和妻子管理油茶樹
三明“致力‘兩山’轉化,聚力兩岸融合”,兩岸同胞以林為媒,共同培育多彩森林,推廣生態林業技術,打造綠色産業鏈,培植森林康養産業,在這片綠意盎然的大地上,共繪融合發展新藍圖,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一系列喜人成果,持續譜寫生態文明新篇章。
在三明大田,“臺二代”彭安源和大陸青年李鵬春接過父輩事業的接力棒,攜手將傳統美人茶園打造成了國家4A級景區;在三明清流,臺商吳森源在三明探索出了“洗衣式”蘭花組培新模式,成為大陸規模最大的精品國蘭繁育中心……看中三明的好山好水好政策,一批批台灣青年跨海相會,來到三明掀起創業熱潮。
三明市大田縣屏山生態茶園 三明市委宣傳部供圖
三明不斷優化涉臺營商環境,越來越多的臺企、臺商投資三明。目前,三明現有台資企業215家,台資投資領域已逐步拓展至冶金鑄造、工業地産、文旅融合、現代農業等多個産業。2021年以來,先後有福建臺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15億元的年産15000噸含有機氟産品項目、福建臺璟産業園管理有限公司總投資10億元的三明盈科産業園項目等一批台資大項目、好項目落戶三明市。
據了解,舉辦林博會以來,先後有台灣各界人士近5萬人次來三明觀光、考察、投資。三明市先後組織25個團組500多名林業專業人士,赴臺開展考察學習、推介招商等活動,涉及種植、養殖、旅游、農林産品加工等多個産業。成功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歷屆林博會期間累計參會嘉賓和客商5萬多人,其中臺商6000多人。
溝通兩岸 鄉建鄉創促融合
“有一位來自台灣的老師,幾年前來到三明從事鄉建鄉創工作。當他第一次踏入萬壽岩洞穴時,他想到了台灣的長濱文化遺址,兩處的遺址如此相似,遙相呼應,昭示着兩岸自古以來,血脈相連……”在第十九屆林博會開幕式上,主持人講述了台灣同胞蔡幸爵在三明鄉建鄉創的故事。
主持人講述台灣同胞蔡幸爵在三明鄉建鄉創的故事 鄭育紅 攝
2019年,蔡幸爵來到三明,成立了由兩岸專業人士組成的鄉建鄉創團隊“跨界自造”。為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長期以來,該團隊與兩岸多所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每年安排50到80名兩岸大學生進入公司實習實訓,促進了不少兩岸學子留守鄉村、就業創業。今年蔡幸爵帶領“跨界自造”團隊在三明萬壽岩舉辦了一場大地藝術周交流活動,吸引了兩岸16所高校的130多名大學生參加。
三明是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以融為筆,強化“跨界”合作;創新思路,把鄉建鄉創“台灣經驗”運用到新村建設中,為台灣青年提供夢想舞臺,為兩岸青年融合發展提供動能。
台灣“跨界自造”團隊助力三明市小蕉村“出圈”。圖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範村——小焦村 謝月妮 攝
臺青張欣頤在2014年從台北輔仁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三明際溪村,帶給了際溪村另一個好聽的名字——“耕讀李家”。如今,張欣頤和蔡幸爵團隊足跡遍佈福建100多個鄉村,也收穫了諸多成果,他們跨越海峽來鄉建,把他鄉變成故鄉,讓游人成為家人,點亮了一座座美麗的鄉村。
蔡幸爵説,鄉村,不能夠只有用三個月畫出來藍圖,需要是三五年,把藍圖陪伴的村莊去實現,而且這個作品就是代表兩岸共作融合的一個結果。
“這是本次展覽我們帶來的特色展品——天然植物染布文創和萬壽岩原創動漫IP形象岩寶系列産品。”在第十九屆林博會三元展館內,三明市“跨界自造”團隊執行長吳斯坦正帶領游客參觀“閩臺鄉建鄉創”展區。
三元展館內陳列的天然植物染布文創和萬壽岩原創動漫IP形象岩寶系列産品。鄭育紅 攝
吳斯坦表示,“跨界自造”團隊希望借此次林博會的契機,讓兩岸青年了解三元,了解鄉建鄉創,共同參與鄉村振興。
三明大力支持台灣鄉建鄉創團隊參與鄉村振興,先後引進上趣智業、跨界自造等26個台灣團隊為三明市90多個鄉村提供駐村“陪伴式”服務,覆蓋全部縣(市、區)。設立“三明閩臺鄉建鄉創合作交流中心”,將台灣社區營造、鄉村規劃理念與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有機融合,探索通過鄉建鄉創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培育了5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的示範樣板。
發揮森林“四庫”功能,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三明持續堅持“以林為橋、溝通兩岸、加強合作、共同發展”,將在林業改革發展和兩岸交流合作上,大膽先行先試、走在前列,全方位展示三明林改新成果,洽談明臺經貿新合作,譜寫兩岸融合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