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請您用一句話説説“改革是什麼”,您會怎麼回答?
下邊的每一句話,都是一種回答。這幾句話加在一起,或許正是一幅關於“改革”的素描。
——改革是調整生産關係。這可能是“改革”最基本的定義了。只要想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就要不斷調整生産關係。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發展生産力沒有止境,改革也沒有止境。
——改革是在黨領導下才能做好的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才能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2004年3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之江新語”裏這樣寫道。用這個思想邏輯來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主題,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出題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文章”。
——改革是思想的解放。回望每一次改革開放的突破,都有思想的解放、思想的引領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寫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裏。思想主動是最大的歷史主動。
——改革是對利益的調整。改革總是要觸動利益的。固化的利益,常成為改革最具體的阻力。改到深處,必須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改到深處,就是要在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頭。
——改革是讓人民受益、由人民參與的事。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這就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的。改革,不能在問題面前躲躲閃閃。改革就是要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味”才能更濃,改革成色才能更足。
——改革是必須迎難而上的事。改革從來沒有容易的時候,且越往後越難。衝破思想桎梏、擊碎固化利益,克服習慣與舒適,到潮頭浪尖上去探索,哪件事容易。唯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道理很樸素: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改革是制度建設。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已搭起來了,還要再升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改革是需要大家一起做的事。改革與法治相統一,改革與開放相統一,破與立辯證統一。還要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改革需要大家一起動手,相互協同,不斷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改革是變與不變。“改革=改變”嗎?這個“=”畫得未免過於簡單。改革,同時要把兩件事做好:一是“該改的堅決改”,二是“不該改的不改”。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則的,是變與不變的集合。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守的重大原則。
——改革是衝刺。改革路上,衝刺跑常見。關鍵時刻、要害節點,焦點難點堵點面前,要拿出衝破一切阻礙的力量感,要體現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改革是長征。改革路,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長征路。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棒接一棒,一程接一程。生産力要不斷得以解放和發展,調整生産關係、完善上層建築就要不斷進行。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除了以上這十來句話,還有沒有更多的認識和表達?當然有。
思考與實踐越深入,對“改革”的理解就會越豐富,話就能説得越直白。
這每一句話的含義,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義裏,都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裏,也都在你我他共同參與的改革實踐裏。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