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行走的GDP”,業界常常用“1:4.8”形容演唱會經濟對城市旅遊、餐飲、住宿、交通等方面消費增長的強大帶動力,即門票花費1元,即可帶來同期周邊消費4.8元。以演唱會為契機,通過大型演唱會來拉動當地的消費,正成為不少城市的主動行為。在成都,“演唱會+”如何激活城市發展“一池春水”?
熒光棒揮舞、萬人大合唱,追憶熾熱青春、縱享集體狂歡……當前,演唱會經濟在成都持續火爆,來自該市文旅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1~9月期間,成都已舉辦各類營業性音樂演出4100余場,吸引觀眾超440萬人次,帶動綜合消費53億元。
一場演唱會,客從八方來
“既能感受偶像演唱的震撼現場,還能打卡火鍋美食,看大熊貓,體驗非常棒!”來自遼寧的孫倩(化名)今年已經是第二次和朋友一起到成都看演唱會了,在她看來,看演唱會已成為其選擇奔赴一座城市、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理由。
為了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跟著演唱會去旅行”的跨城觀演成為新潮流,演唱會+秋遊、演唱會+Citywalk更是成了新的流行休閒方式。
去年,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在成都連開9場,成為該市演出史上的罕見現象。有相關方面為到場的12.1萬名觀眾進行畫像,發現跨城購票觀演的消費者比例大幅提升,其中省外觀眾約33.9%的佔比,約4.1萬人,大批跨城觀演的中青年消費群體的熱情不僅“點燃”了城市活力,也成為巨大的消費潛力客群。
“城市要有影響力、代表性,同時機場、高鐵等交通便利且能輻射周邊區域和城市,同時對體育館的要求也會比較高。”接受記者採訪時,成都展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賴姮坌剛剛乘飛機落地其他城市,與藝人經紀公司溝通下月即將在成都舉辦的演唱會事宜,近兩年,基於上述關鍵因素的考量,許多藝人將成都作為輻射西南片區的優選城市,行業內競爭日益激烈,她的工作節奏也明顯加快。
“一場演唱會,客從八方來,今年落地的演唱會很多都是去年就開始做排期、定檔、報批、上架和銷售宣傳。”賴姮坌認為,成都文旅擁有雙重魅力,對於年輕消費群體來説具有吸引力,按照當前的趨勢,今年的演唱會無論是觀演人數、場次都可能再次創下新高,“一場演唱會不再只是歌迷和偶像的雙向奔赴,也是演出産業和地方經濟的高度協同融合,成都在這一方面展現出較強優勢。”
做好加法,挖掘産業鏈潛力
“2023年是成都演出市場的‘重啟’之年,經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賽事籌備,各類可用於舉行大型演唱會的體育場館煥然一新,為演出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硬體基礎。”成都市文廣電旅局音樂影視産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運會主要場館中的東安湖體育公園和鳳凰山體育公園不僅符合萬人演唱會審批人數要求,同時也因為設施設備條件良好而獲得觀眾喜愛。不僅如此,該市還擁有城市音樂廳、露天音樂公園等劇場、音樂廳108個。
業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31個城市舉辦了演唱會,其中演出場次在50場及以上的城市共有6個,成都以50場的數量與深圳齊名。事實上,成都很早就開始佈局推動城市音樂演出事業的發展。近年來,該市持續加強“三城三都”建設,文創、旅遊、體育、美食、音樂、會展6大産業已成為成都新興支柱産業和重要經濟增長點。今年以來,該市在全面規範市場秩序的同時推動演出産業蓬勃發展,印發《成都市大型營業性演出聯合監督管理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實行門票“強實名制”。同時,通過優化配套服務、優化審批流程等改革創新舉措,為主辦方減少活動申報過程中的時間和運營成本,吸引更多文旅資源進入成都。
“這無論對於主辦方,還是承辦方,都是非常重大的政策利好。”賴姮坌介紹,就在今年7月,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成都開出了首單涉外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許可決定,將涉外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審批工作時限壓縮至8個工作日,“演唱會作為粉絲經濟和文旅經濟的重要載體,既聚人氣,也聚財氣,政府只有做好加法,才能真正挖掘出産業的發展潛力”。
“流量”變“留量”
記者發現,在演唱會經濟熱潮中,城市之間愈發加碼吸引大型演唱會落地。從政策支持到服務保障,從市場推廣到文旅聯動,各大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將演唱會經濟的效益實現最大化。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和國慶假期全國演出市場呈現上升態勢,國慶七天假期期間,全國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達到125場,票房收入8.6億元,觀眾人數127.1萬人次,均比去年同期顯著增長。
“演出經濟對城市産業發展的‘杠桿效應’越發明顯,各個城市都在積極爭取這波紅利,但最終會回歸到完善和提升城市綜合實力這一實際問題上來。”四川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蔡尚偉認為,市場不會一直高歌猛進,最終還是會回歸常態和理性,這也進一步要求城市在軟硬體、服務能力、治理能力上,都要跟得上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發展趨勢,“只有文藝IP和城市形象相得益彰,才能讓演唱會經濟帶來的‘城市流量’曲終人不散”。
市場變化莫測,觀眾需求愈發多元,如何留住演唱會經濟帶來的“人氣”,成為留給城市的難題。自2023年至今,位於成都金牛區的鳳凰山體育公園,因賽演産生的總票房已達14億元,進一步拉動的消費規模大約是98億元。
為搶抓演藝經濟高速發展機遇,促進賽事演藝産業高質量發展,成都市正在加快推動《成都市關於推動演藝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制定出臺,擬在集聚高水平主體及人才、打造特色演藝IP、支持“演藝+”等多方面出臺政策,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獎勵,金牛區、龍泉驛相關屬地部門也在加快根據區域內賽演資源凜賦出臺配套政策。
“我們也希望通過正向的政策引導,吸引更多高質量的演唱會落地成都,讓一時的‘流量’變為可持續的‘留量’,真正推動文化旅遊更好地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都市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