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魚蝦“遊進”尋常百姓家 珠海援藏力量填補西藏水産養殖産業化空白

來源:觀海融媒 | 2024年07月09日 14:40
觀海融媒 | 2024年07月09日 14:40
原標題:高原魚蝦“遊進”尋常百姓家 珠海援藏力量填補西藏水産養殖産業化空白
正在加載

  7月8日上午,西藏林芝雲霧繚繞,群山環抱間,一個個高位水池和大棚錯落有致,讓人仿佛置身於江南水鄉。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的蝦池裏,只聽“嘩”地一聲,一籠鮮活的南美白對蝦被撈出。

  在全國對口援藏30週年之際,這批西藏首次成功養殖的活蝦出塘,隨後通過鮮活水産品專用運輸車“遊向”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與此同時,一批批嘎瑪農業養殖的沐泉魚、鱸魚、黑魚等,也正陸續送往當地市場。

  今年,近20萬斤西藏本地培育、養殖的魚蝦,將走上西藏老百姓的餐桌。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在“林海情深”的攜手合作下,西藏,終於告別了本地水産養殖産業化的“空白時代”。

西藏林芝,嘎瑪農業建設的高位水池和大棚。

7月8日,西藏首次成功養殖的活蝦出塘了。

  讓本地水産“遊進”尋常百姓家

  位於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的嘎瑪農業,前身為米林農場,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是西藏自治區四家國有農墾企業之一。

  對口支援米林農場,是黨中央和廣東省委、省政府交給珠海的重要政治任務。如何讓具有光榮歷史的農場煥發出蓬勃生機,是珠海對口援藏以來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打造高原現代農業綜合體,引入高附加值水果品種,引進先進技術和現代設施……近年來,珠海援藏力量推動的這場産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在雪域高原打響。

  2022年6月,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米林縣(珠海)工作組抵達米林,接過援藏“接力棒”。經過緊鑼密鼓的調研和分析,他們把新一輪轉型升級的契機,瞄向了魚蝦。

  這背後,是一組數據:西藏每年水産品消費量超4000噸,而年生産量卻不足100噸。長期以來,西藏水産品種類少、價格貴,市場相對封閉,價格基本是內地的2到3倍。

  “青藏高原能不能養魚蝦,能不能實現水産養殖産業化?這是個值得探索的新方向!”珠海工作組副組長、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浩生説,“一旦探索成功,我們將填補西藏水産養殖産業化的‘空白’!”

  來自原珠海九洲控股集團的康曉丹任嘎瑪農業副總經理,帶領職工進行市場調研的任務落在了他的肩上。訪談藏族同胞和藏文化專家,走訪多個地市的餐飲企業和農貿市場……他們逐漸掌握了大量詳實的一手資料。

  康曉丹介紹,林芝冷水資源豐富,日照充足,現有魚類具有比較重要的漁業經濟價值。通過提溫、保溫技術,可擴大適養品種、縮短養殖週期,而採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也可實現養殖生態、安全、可控。

  工作組調研發現,部分藏族同胞不食用魚類,但也有部分藏族同胞對食用魚類並不排斥。與此同時,大量在西藏務工的外地人對鮮活魚蝦有著旺盛需求。

  農場職工次旺佔堆,在得知嘎瑪農業計劃發展高原漁業後,主動報名加入其中。他家住在318國道旁,經常看到外地來的水産車,“一路‘長途跋涉’,很多魚在運輸路上就死掉了。如果本地就能養魚養蝦,是再好不過了。”

  從資源,到技術,到市場,一份詳盡的可行性報告終於完成。讓西藏本地水産“遊進”尋常百姓家,成了工作隊和嘎瑪農業職工共同的目標。

  走一條“最快的彎路”

  “高原魚蝦養殖,我們走了一條‘最快的彎路’。”林浩生説。“快”,是因為不等不靠,先幹起來;而“彎路”,則是其中遭遇的種種波折。

  駱明飛來自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任嘎瑪農業副總經理。有著20餘年養殖經驗的他,面對高原特殊的環境,也自嘲是“從零開始”。為了掌握林芝冬天的溫度、光照、降雪、降水等數據,駱明飛帶領團隊進行了試養。

  起初,農場與上遊農戶共用部分水渠。一天夜晚突降暴雨,農戶晚上放水,水池水溫驟降,僅一個晚上,整池魚便全部死亡。“各種類似的失敗,推動著我們在硬體設施和管理機制上不斷進行創新。”駱明飛説。

  於是,養殖專用的蓄水池建了起來,現代漁業的監測管理系統也被引進。如今,不論是駱明飛,還是藏族技術人員,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裏的魚池監測系統,如有異常立即處理。

尼瑪旺堆在撒料、測水質。

  尼瑪旺堆是嘎瑪農業的“農三代”,2019年作為大學生培養對象回到農場工作,如今在水産部接受“傳幫帶”。魚蝦養殖的每一次“危急時刻”他都記憶猶新。

  “去年冬天,有一台水泵滑到了池底,30多公斤的機器靠人力很難撈起,大家就想等卡車來拉。結果你猜怎麼著?”尼瑪旺堆賣了一個關子,頓了頓説,“駱總,他還穿著毛衣呢,就跳進了快結冰的水裏,直接把機器抱上來了!”

  駱明飛的急性子情有可原。對於依賴現代設施的魚蝦來説,少一分鐘的供氧或保溫,就少一分生存機會。更別説這冬季實驗的經費是工作組一點點擠出來的。“人能夠解決的事,必須刻不容緩!”

  援藏幹部和農場職工“打頭陣”的同時,一個依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西藏自治區農牧學院水産研究所等科研力量組建起來的高原漁業創新技術團隊,為嘎瑪農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方支持。

7月8日,一籠籠南美白對蝦被裝車送往拉薩。

  憑著一股敢闖敢試的勁,嘎瑪農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高原漁業産業化發展的道路。“預計今年,嘎瑪農業水産産值可達200多萬元;明年可以生産魚蝦40萬斤,生産苗種300萬尾,年産值超800萬元。”林浩生介紹。

  更重要的是,首批抵達客戶和消費者餐桌的水産,已經在當地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此前農場送來的魚,半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了。”林芝市西囤會員超市的店長賀美告訴記者,“嘎瑪農業的魚活蹦亂跳,吃著特別美味!”

7月8日下午,經過6個小時的運輸,嘎瑪農業的水産順利抵達拉薩藥王山農貿市場。

  當天下午3點,經過6個多小時運輸,上午剛起塘的魚蝦被送到拉薩藥王山農貿市場,隨後陸續分銷到其他超市和農貿市場。收貨經銷商劉致春告訴記者,農場的魚蝦很受歡迎,“看到活蹦亂跳的蝦,很多客戶立馬就下單了。”

  讓高原水産從“1”邁向“100”

  如今,走進嘎瑪農業,一個個保溫曬水蓄水池、薄膜保溫大棚、“鋼架結構+保溫板”廠房保護著魚蝦的健康生長,魚蝦的種類越來越多,養殖週期越來越短。

走進嘎瑪農業,一個個保溫曬水蓄水池、薄膜保溫大棚等保護著魚蝦的健康生長。

  一尾尾三倍體虹鱒、鱸魚、鯰魚、香魚和各種蝦類既可以走向市場,也可以用作人工育苗,推動區域物種保護和開發利用;

  一條條水循環管道裏流動著生態環保的理念,以其為代表的各種實用新型專利,體現了高原漁業産業化發展技術的日益成熟……

農場職工正在打撈沐泉魚。

  這場高原魚蝦養殖的探索,不僅改變了當地藏族幹部職工的觀念和習慣,也改變著珠海援藏幹部們。

  林浩生來到嘎瑪農業後,逐漸變成了“半個農業專家”。“如果半夜看見繁星,那第二天就要打霜了,果園要報備放煙保溫,魚塘也要檢查設備。”林浩生説。

  康曉丹來到農場之後,幹起了銷售、跑起了渠道、做起了調研。原先不愛發朋友圈的他,也開始推介農場的各種産品。“老百姓吃什麼,我們就養什麼。農場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康曉丹説。

  而這些改變,都是為了一個目標——推動當地建立起可複製推廣的繁育、孵化、標粗、養殖完整産業鏈條,讓高原漁業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嘎瑪農業的沐泉魚大豐收。

  廣東等沿海省份雖然是水産大省,但每年夏季氣溫太高,部分魚苗培育較為困難。相反,林芝夏季氣溫、水溫都特別適合育苗,將來可以培育國內少有的無病害魚苗返銷至廣東等地。

  嘎瑪農業還在建設林芝嘎瑪現代高原漁業科技示範項目,依託中央銜接項目資金,打造海水魚循環水養殖車間、廣溫性魚類循環水養殖車間、對蝦循環水養殖車間和苗種繁育車間等,讓水産養殖更加智慧化。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水産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建設告訴記者:“西藏水産養殖産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既可以豐富本地居民的飲食結構,又可以幫助農戶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推廣價值。”

  “如今,高原水産養殖産業化已實現從‘0’到‘1’的突破,而留下技術、留下模式、培養人才,未來我們還將讓高原水産將從‘1’邁向‘100’,讓高原漁業成為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林浩生説。(金璐、廖明山、魏磊)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高原魚蝦“遊進”尋常百姓家 珠海援藏力量填補西藏水産養殖産業化空白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