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八大首席經濟學家解讀

來源:北京商報 | 2024年07月22日 09:59
北京商報 | 2024年07月22日 09:59
原標題:
正在加載

7月21日,新華社受權發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就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部署多個方向。頂層設計上,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金融監管層,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金融服務上,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

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錨定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決定》對金融體制改革作出了前瞻性、系統性頂層設計。

其中提及多項舉措,包括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優化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等。

廣開首席産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認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將有多個著力點,其中要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重點是加快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

事關中央銀行制度,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潘功勝此前就曾公開發文稱,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同時,落實中央銀行獨立財務預算管理制度,增強中央銀行財務實力,為依法履職提供堅實支撐。

“《決定》重申‘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這意味著接下來央行將持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則認為,上半年信貸、社融、M2等金融總量指標下行,但接下來貨幣政策還將保持穩增長取向,重點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王青判斷,在經歷政策觀察期後,三季度貨幣政策會再度發力,降息降準窗口有望開啟。由於此前幾年我國貨幣政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政策工具充足,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都有空間。其中,下半年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在0.1至0.2個百分點,不排除三季度落地的可能。

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構建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墻”

引發關注的是,《決定》也明確,制定金融法。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機制,構建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墻”。

其中,為更好推進金融強國建設,加快推進金融領域的基本立法,制定出臺國家層面的“金融法”緊迫性提升,需確保無論是傳統銀行業務、保險、證券,還是新興的金融科技、數字貨幣等新型金融活動,都受到監管,不留監管空白地帶。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監管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全面、一致且不留空白的監管體系,確保所有相似的金融活動均受到相同的監管標準,以此避免監管套利和真空地帶的形成,減少潛在風險。

2023年,我國金融監管領域機構改革“靴子”落地,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不再保留銀保監會,並厘清責任邊界,強化了金融監管之間的統籌協調。機構改革後,中央和地方監管的協同作用進一步加強。

曾剛認為,明確和壓實各方監管職責同樣關鍵,他強調,在執行層面,必須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以增強監管的有效性。隨著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明確職責分工,以及監管制度的不斷優化,還應考慮利用科技手段,如監管科技以提升監管效率和精準度。

構建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墻”需強化審慎監管。近年來,監管機構開展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整治,穩妥有序清退高風險機構違規股東股權,重點打擊惡意掏空金融機構的違法股東。潘功勝此前表示,把好金融機構準入關,嚴格股東資質審查,築牢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防火墻,堅決糾正違規關聯交易。

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構建“防火墻”,首先是為了防止産業資本在金融領域無序擴張,防範一哄而上、不顧實際幹金融,避免産業和企業本末倒置、脫實向虛。在推動産業與金融深度融合的同時,要堅持産業為本、金融為用,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形成産業—金融—科技良性循環。其次,要防止産業資本的風險向金融資本蔓延,避免單一行業的危機影響到整個金融系統穩定性。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合作應在監管框架內進行,確保所有交易透明、合規,避免利益輸送和內部交易,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投資者權益。

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

關於如何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決定》中同樣有多處提及。

其中包括,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和應用;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等等。

連平認為,推動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覆蓋多個層面,其中包括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穩步擴大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此外還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推動和引領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新興領域國際規則標準制定,提高我國在國際金融規則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自2023年11月超過日元以來,人民幣“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的位置一直保持至今。

回顧近年來,高水平對外開放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外貿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對此,《決定》中也指出,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一方面,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産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積極應對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

另一方面也提到,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産品和服務供給。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在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看來,深度的開放既讓中國能夠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切身理解和體會現代化基本規律的重要內涵,也能在觀察其他國家探索各自特色現代化的過程中更好總結和發揮中國特色的主導作用,對外開放的高水平推進讓資源優化配置的求解更加與時俱進。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發展部聯席負責人黃文濤則表示,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動能轉換仍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主線。《決定》對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關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回應,強調政策發力,改革驅動,預計下一步將進一步致力於彌合宏觀經濟數據與微觀主體感受的“溫差”,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方面,《決定》中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即“發展多元股權融資,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發展多元股權融資是提高我國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環節。這不僅有助於滿足企業日益多樣化的融資需求,還能促進企業創新和産業升級,增強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其次,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能夠為企業提供豐富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也有助於完善金融市場的風險分散機制,增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韌性。此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助於優化融資結構,減少企業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降低金融系統的風險。直接融資的發展還能促進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支持創新和創業活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提到,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才能發展多元股權金融,這也是培育耐心資本、吸引長期資金入市的舉措。

“提高出資直接融資比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若未來要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還是要把二級資本市場‘搞活’,充分重視資本市場,認識到資本市場對於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楊德龍如是説。

另外,《決定》指出,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防風險、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支持長期資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上市公司監管和退市制度。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完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規範約束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紅激勵約束機制。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則對接、標準統一。

就在今年初,證監會機構司司長申兵表示,投融資兩端總體要保持平衡發展。申兵表示,從融資端看,近五年A股IPO總額2.2萬億元,再融資總額3.8萬億元,合計融資總額約6萬億元。從投資端看,公募基金、養老金、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從6.4萬億元增長至15.9萬億元。權益類基金從2.3萬億元增長至7萬億元。北上資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從0.7萬億元增長至2萬億元。個人投資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從10.8萬億元增長至22.1萬億元。

五篇大文章

金融機構探尋新增長點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中也提到,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這亦體現了中國在深化金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戰略思考和佈局。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曾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其中,科技金融在“五篇大文章”中居於首位,助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創新,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增強針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科技創新和科技型企業。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産業和項目,鼓勵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普惠金融致力於解決小微企業、農戶、低收入群體等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促進金融資源的公平分配和社會穩定。滿足日益多元的養老服務需求事關百姓福祉,養老金融鼓勵個人和家庭進行長期儲蓄和投資,有助於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數字金融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服務,正成為擴大內需、促進創新創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談及下一步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的發展路徑,曾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戰略方針將成為金融機構尋求新增長點的契機,促使金融業務結構與業務模式的轉型升級,進而引發金融行業的深刻變革。

為了平衡支持薄弱環節與風險管控,政策層面需提供引導和支持。曾剛強調,例如,人民銀行可通過低利率貸款工具激勵金融機構增加特定領域的信貸投放;調整相關領域貸款的風險權重,降低監管成本;構建風險分散體系,如設立擔保基金、推廣科技保險等,以分擔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完善基礎設施,如信用體系建設和數據基礎設施,幫助金融機構有效識別和控制風險。

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要求金融機構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自身應提升專業化能力和科技應用水平,通過設立專營機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數字金融技術提高風險管理效率,從而實現對薄弱環節的支持與風險控制之間的動態平衡”,曾剛説道。

程實指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將有助於科學技術的原創突破和現實應用,進而為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奠定更強大的硬實力基礎。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宋亦桐 李海媛 冉黎黎

編輯:司曉穎 責任編輯:焦健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更多精彩
正在閱讀: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八大首席經濟學家解讀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