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行業發展新格局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 王俊壽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12月24日 22:13
央視網 | 2022年12月24日 22:1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尊敬的各位學者、嘉賓、領導,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受邀參加“2022首屆中國保險大會”。

我們現在全國上下都在學習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保險的重要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已經做了很深刻的詮釋,對建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特別是對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在內的相關險種都寫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這充分體現保險發揮保障和健康管理的職能。

過去十年,中國保險業走出了一條從低水平到高質量、從粗放式到精細化、從過去過度競爭到今天有效競合的轉變之路。今天我也結合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從十個方面談一下我對中國保險業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供大家批評和討論。

近年來,銀保監會全力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引領保險業回歸風險保障和補償功能的本源,積極引領保險業樹立“保險姓保”的理念,發揮其社會屬性、政治屬性,進一步提升保險的人民性和普惠性。

一、發展理念上,由“保險向上”向“保險向善”演變。

過去保險業深度、密度不夠,我們必須要通過“量”的擴張來實現“面”的覆蓋,需要規模數量的增長。今天,我們要由追求“上”即規模的增長,變成“善”,即內涵式的發展,就是需要充分體現剛才周延禮主席提到的“今天的保險就是明天的保障”,這才是保險真正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價值的最高詮釋,也體現了保險的屬性和人文關懷。

疫情期間,上海銀保監局指導行業捐贈社區守“滬”險,對車險採取保單延期和續交保費等優惠措施,對農險保單提供“抗疫雙倍賠付”等。這些都體現了保險既要注重業績增長,更要承擔其社會屬性和人民性。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導下,我們要繼續引導保險回歸本源,堅持客戶至上、誠實守信,更好發揮保險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緩衝器和減震器作用。

二、擴張模式上,由“攤煎餅”式擴張向“釘釘子”式深耕演變。

近十年,我國保險業以超過15%的速度增長,保險業資産達到27萬億元。過去保險業普遍存在以規模論英雄、以業績論成敗的導向,忙於網點擴張等。現在更多保險機構已經開始結合自身的定位和屬性,追求內涵價值和服務質量的提升,開始專注于某個領域、某方面險種做深做透,弘揚工匠精神,樹立專業形象,實現由過去低質量“人頭”向高質量“人力”的昇華,由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導向,由資産負債驅動轉向價值服務驅動,由“償一代”監管過渡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償二代”監管。我們的監管模式本身也是一個“牛鼻子”,引領行業更加注重內涵價值的增長。

三、展業步伐上,由“短平快”式裸奔向“馬拉松”式勻跑演變。

過去一些保險公司,無論是財險還是壽險,熱衷於“開門紅”,追求短期的、爆髮式的業績增長,激勵扭曲、炒作停售等行為屢見不鮮,嚴重影響消費者對保險産品服務質量的體驗。一些公司過分強調保險的投資、融資等金融屬性,而淡化了服務屬性,喜歡長險短做,期限錯配超出紅線,引發大量的退保、糾紛、理賠爭議等。

銀保監會成立以來,通過一系列新的監管制度設計,引導保險機構更加注重樹立長期主義,合理規劃業務發展,平衡全生命週期業務發展節奏。以上海地區銀保渠道為例,期交業務佔新單保費收入的比重從2018年的32%上升到去年底的49%,今年前十個月已經上升到52%。期交業務已經開始超越躉交業務佔比,説明長期價值型業務已經成為大部分保險機構的主流,這是很科學的變化,也是重要的拐點。

四、主打産品上,由“一枝獨秀不算美”,向“滿園春色才更好”演變。

過去,在規模導向的發展思路下,短期能帶來現金流的産品一度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的重點,比如説萬能險高峰時期超過壽險總保費的三分之一,財險領域更是車險一險獨大。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保險機構回歸本源的力度也在增強,其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業務創新,優化産品結構。以上海轄區為例,2022年前十個月萬能險和投連險收入分別下降37%和78%,普通壽險和健康險收入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財險方面,車險改革後,上海車險單均保費較改革前下降了269元,降幅7%,特別是非車險業務佔財險業務的比例已經上升到60%,這也是財險領域很重要的改革,打破了過去“一車獨大”的狀況。總的來説,保險産品的供給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是越來越擬合和趨同,人民群眾的需求就是保險公司的追求,這個大家已形成了新的共識。

五、科技運用上,從“腳趾尖兒”向“手指尖兒”演變。

“腳趾尖兒”即以前的展業過多依靠人力,理賠查勘主要靠手工。現在更多的是靠科技賦能,我們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保險業提供“足不出戶”的解決方案。保險業的數字化建設這兩年也是邁出了可喜的步伐。無論是在展業方面還是查勘、理賠等,保險業都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銀保監會和上海市政府指導下,上海銀保監局積極落實打造臨港新片區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我們開展了很多科技保險創新的試點,包括成立集成電路共保體、海上風電風險管理聯合體建設、巨災保險新機制建設、UBI差別定價模式的研究等,這些都體現了科技賦能的價值。

當然,科技永遠是中性的,銀行業保險業都不能被科技所綁架,我們要倡導技術中性的原則,要突出保險和整個金融業的服務職能,還要注重科技倫理的建設。

六、風險管理上,從“扁鵲大兄弟”向“上工治未病”演變。

過去保險更多的是事後補償、賠償,現在保險公司在著力由事後滅火向事中控制和事前防範轉變。對於處理風險,一方面,要做風險的分攤和轉移,同時核心要做風險的減量管理,這是未來保險業必須要做的。若只是“擊鼓傳花”,風險沒有減少,最終還是要爆發,要通過端口前移,做到“治未病”,實現風險緩釋,這才是保險真正的內涵和價值。

如何做到事前防控?我們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對企業生産過程進行預演,實現對各種實體運營情況的監控和干預,減少意外事件;通過穿戴設備獲取更加全面和實時的生命數據,建立“動態生命表”,督促個體加強健康管理。這些都是保險參與社會治理、人民群眾對自己健康管理的重要方面。

七、同業競爭上,由“魚死網破”的紅海競爭向“退而結網”的藍海合作演變。

保險機構過去單打獨鬥,産品同質化程度比較高,所以大家通過打價格戰、費率戰開展競爭。本來以為是“雙贏”,結果造成了“多輸”——沒有贏家。現在各家保險公司也開始走出紅海,尋找自己的藍海領域,深挖長尾客戶,擯棄“大而全”,追求“專而精”和“小而美”。

保險産品的設計由大數法則抽樣轉向全樣本的個性化定價,體現每個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實現“千人千面、千人千險”,這才是保險公司真正能夠體現差異化的價值。比如各類責任險、長護險、ESG理念下的綠色保險、氣候融資保險等,這些都屬於藍海空間,各家公司都可以在這裡尋找屬於自己的“奶酪”。

八、保險仲介角色上,由“婚介所”渠道向“一家人”生態共建演變。

過去仲介機構大部分僅通過渠道作用,賺點“份子錢”。現在更多的仲介機構和保險公司之間要建立“一家人”的思想,一方面仲介公司幫助保險公司了解市場需求,完善保險産品,反饋客戶信息,有利於保險公司量身定制産品。另一方面幫助保險消費者聚焦風險籌劃,主動管理風險,形成“一家人式”互幫互助的健康合作模式。

在推進仲介治理方面,上海銀保監局按照銀保監會的總體部署,“抓兩頭帶中間”,優勝劣汰、正本清源,教育了一批“壞孩子”,推動仲介公司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轄內保險專業仲介渠道實現的人身險新單保費中保障型産品佔比超過九成,財險保費中車險佔比不到三成,説明保險仲介機構的價值發現功能和主體公司之間已經形成了同頻共振,實現宏觀政策要求、保險回歸本源和仲介展業動力之間的相向而行。

九、銀保協作上,由“自拉自唱”向“協奏合唱”演變。

銀保監會成立以來,我們強化推進銀保的合作。過去只是保險代理、産品銷售渠道方面的合作,現在通過保險增信機制的介入、履約保證保險産品的設計,著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同時,我們在信貸資金的使用和保險資金的運用投資方面,也形成很多聯動和互補,積極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形成了“1+1>2”的效果。

十、數據共享上,由“沉寂的火山”向“爆發的金山”演變。

過去保險交易是低頻交易,缺乏統一、暢通的信息平臺,一張保單辦完之後可能在抽屜裏、床頭下“睡大覺”,現在我們希望發掘保險數據的活力,把分散在數據個體手中的信息集成起來,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比如説疫情期間有些保單可以做保單融資,來解決企業臨時的一些現金流需求。

今年,在銀保監會指導下,上海銀保監局和上海保交所、中銀保信開展了一些創新合作,比如説上海保險碼的試點,這項業務年底就要上線,目的是使保險産品更加便利、快速、通暢地觸達保險消費者。

我們希望提高全社會公民的保險素養,從了解保險知識、了解保險基礎設施建設、了解保險到底能給我們提供哪些産品和服務等方面開始。

同時,我們也要堅定不移推進保險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發揮數據生産要素功能,著力提高跨境再保險交易的透明度、規範性和便利性,打造再保險分出和分入的良性循環。

我認為上述這十個方面的演變,是未來保險業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行穩致遠的發展方向。監管部門也將繼續做好一手防風險、一手促發展,呵護整個行業的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前我國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較發達國家和地區仍有差距,和老百姓的需求也有一定的距離。我希望在推進中國式保險業現代化的大環境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保險行業勇擔發展使命,順應演變趨勢,揚起高質量之帆,把牢守正創新之舵,創造中國保險業下一個新的華彩樂章。

編輯:焦健 責任編輯:吳強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更多精彩
正在閱讀:保險行業發展新格局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