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戈壁深處的“紅柳”
——記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教授周義朋

副標題:

來源:教育部  |  2022-05-09 10:54:13
教育部 | 2022-05-09 10:54:1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為了國家核能事業,他紮根新疆戈壁荒灘十五載,在野外五度春節,兩次遭遇生命危險,突破一道道科技難關,培養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矢志不渝,就如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紅柳,用堅韌、執著和奉獻,生動詮釋了新時期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題記

“我們和種子在春天許下的亮晶晶的心願,終會在秋天純凈的高空看見果實的圖案……”榮獲第五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光榮稱號的周義朋博士,再一次站在東華理工大學“核新講壇”的講臺,以《我們都是追夢人》為題與400多名青年學子分享十多年從事核軍工教育、科研的逐夢之旅,並深情地引用吉狄瑪加的詩句勉勵在場的學子。

周義朋黝黑的皮膚,質樸的外表,話語不多,但在我國砂岩鈾礦地浸行業,卻是個小有名氣的“腕兒”。由他主持設計並在新疆建成的微生物地浸採鈾工藝系統,是我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實現工業化應用的微生物地浸採鈾系統。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16項,發表論文80余篇;為我國鈾礦地浸事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研究生人才培養成果獲江西省教育成果特等獎。

為國家核軍工教育科研紮根戈壁荒漠十五載

提到新疆戈壁灘,沒有不知道死亡之海“羅布泊”的。一位地質教育工作者,離家萬里紮根在與羅布泊一山之隔的戈壁荒灘默默耕耘,只因那地下的戰略資源——被譽為“軍工基石,核能糧倉”的鈾礦。

2004年,懷著對國家核能事業的強烈興趣,工作多年的周義朋進入東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憑藉著勤奮與刻苦,參與了學校承擔的第一個核能開發項目,2006年3月第一次踏入人跡罕至的戈壁灘,從此一扎就是十五個春秋。

在戈壁腹地,生長在南方的周義朋見識到了太多他人生前32年不曾見過的新奇——寒冬的潑水成冰,苦夏的流金鑠石,茫茫戈壁寸草不生,還有滾滾沙塵遮天蔽日……為了研發綠色高效鈾礦採冶技術,周義朋像候鳥一樣“逐礦床而居”。在戈壁灘,住“地窩子”和鐵皮寢車,沒有淡水,夏季地表溫度高達八十多度,春秋兩季沙塵暴肆虐;烏孫山下,他經歷過幾十年不遇的暴風雪和零下三十度的嚴寒。

為了保證試驗全天候連續進行,周義朋每年要在野外工作9個月以上,最長連續工作11個多月沒回一次家。2010年,野外試驗進入關鍵期,學生們因考試和畢業相繼返校,需要五六個人才能正常運轉的試驗,只剩他一個人。臨時雇來兩人,因難以忍受每天12小時的超負荷工作,其中一人幹了沒幾天就不辭而別。但周義朋咬牙堅持,經常一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連飯都顧不上吃,有時忙到淩晨三四點,回宿舍囫圇睡上三四個小時又得趕去試驗現場,苦撐四十多天直到學生們回來,沒有讓試驗有一點點耽擱。

除了身體上的勞累,周義朋還要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現場試驗涉及到試驗工藝系統的設計與建造、試驗條件設計與數據監測等方面,往往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只能一直堅守在現場,對試驗進行全過程保障、跟蹤監測和調控。尤其是冬天需要時刻保持待命狀態,嚴寒天氣使工藝系統容易出現故障導致停車,必須在1小時內排除問題,否則整個管道系統將被徹底冰凍。有一次淩晨三點多,試驗現場突然停電,周義朋和電工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雪地裏巡線排查故障,半個小時內系統得以恢復,而他在巡線途中掉進井坑把小腿磕傷。十幾年來,為了保證一個個試驗順利進行,他始終是在這樣的精神緊繃中度過的。

除了工作上的超負荷壓力,野外還有意想不到的危險。一次天黑時,周義朋收工回住地,在路過地下泵房時聽見房內有滋滋的異樣聲音,從露出地面的半截窗戶往裏一看,注液管與泵頭的連接處被高水壓衝開了一道縫,水直往外噴,他趕緊從側面漆黑的臺階衝下去關電閘,一下踏進了至膝的深水中。事後才發現積水幾乎就要淹沒電控櫃裸露的電纜接頭,如果水再漲幾分鐘,他踏入的那一刻就會觸電致命。

在野外現場,經常見到的周義朋是裹著件滿是泥土的迷彩工作服,扛著鐵鍬,拖著管子,背著工具包……像極了工地上的農民工。就是這樣一位“科研民工”,憑藉著滿腔熱情,他和團隊成功解決了高礦化度鈾礦地浸世界性難題,盤活了一座被認為“呆礦”的鈾礦山;研發了微生物地浸採鈾新工藝,建成了我國首個微生物鈾礦地浸採鈾基地,每年創造效益近千萬元。為此榮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和首屆江西省創新爭先獎(個人)。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課堂搬進戈壁灘

十多年來,只要現場工作不停,周義朋就全年無休。但儘管再忙,對學生總能擠出時間。很多人覺得做科研出成果多,帶學生那是捎帶手,可周義朋始終牢記育人的責任。在野外項目基地,他把課堂搬進礦山現場,除了手把手向學生傳授理論和實踐知識,還開展專題講座和系列技術培訓100多場次。每週拿出一天時間與學生和礦山技術人員一起開展專題探討,解決生産中的技術難題;他親自設計開發地浸採鈾精益化分析方法,引進多套先進的專業技術軟體,並進行全程講授培訓。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屆又一屆在他身邊成長起來的青年學子仿佛“流水的兵”,而他就是那“鐵打的營盤”。畢業多年的學生電話聯絡時,第一句總是“周老師,您還在新疆?”,答覆也總是“是的,還在”。

周義朋就是這樣一直把根深深扎祖國的戈壁荒漠裏、紮根在祖國核軍工教育科研事業這片熱土中。他培養了一大批科研和實踐能力突出的研究生,有獲國家獎學金的,也有在中國大學生水環境模型大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國家級競賽中拿獎的。在他身邊成長起來的30余名碩、博士研究生和很多企業技術人員已經成為行業的科技創新骨幹。作為主要成員取得的“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核地學領域研究生多元化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成果榮獲2019年度江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不爭名不爭利,板凳甘坐十年冷。十多年的寒來暑往,這位“老黃牛”的職稱直到2019年卻還是副教授。到了評職稱的時候,同事們都勸他趕緊申報,但周義朋不慌不忙,“我現在還不夠格,早一點晚一點當上教授都沒有關係,我只想做好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野外生活當然是苦的,但這些別人眼裏的‘苦’與一個個突破帶來的成就感以及大家對我的認可相比,就不那麼重要了。”就這樣,“和誰都不爭”的周老師雖然2019年底才評上教授,但他卻早已是戈壁灘上那一株堅韌不拔的“紅柳”。

其實,總會有待遇優厚的高校和企業向周義朋拋出“橄欖枝”,可他卻始終堅定地選擇留下。“鈾是關係國防和能源安全的戰略資源。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把這份事業堅持下去是我的責任!”他的博士導師、著名的水文地質學家沈照理教授曾語重心長跟他説“周義朋,你只要用心做好鈾礦地浸這一件事,就夠了!”他一直銘記和踐行導師的諄諄教誨。

永葆仁愛之心,他是學生成長的旗幟

在學生眼裏,周義朋既是一位工作嚴謹和要求嚴格的老師,又是一位有著仁愛之心的家長和朋友。
在學習上和工作上,周義朋總是要求身邊的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叮囑他們不要虛度光陰,利用好時間多學習知識,多思考問題,要求大家每天早起讀一個小時的書。每週定期召集學生討論會,分析探討課題研究以及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討論他們的論文成果。為了提高學生論文質量,開會討論和反復修改的次數往往都得七、八次以上。儘管這樣做會佔用他很多時間,甚至有時學生不理解為什麼老師這麼較真,但他總是耐心地改,耐心地教導學生要用嚴謹、認真和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論文,要邏輯經得起推敲,成果經得起考驗。在為人、做事和做學問方面,學生沒少挨他的批評。而對學生的這些要求和矯正,他始終堅定地將其作為自己為人師的職責。

在生活上,周義朋對待學生卻又像一個溫情的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野外戈壁荒漠條件十分艱苦,他總是儘自己所能在生活上給予學生們關心。學生們在野外待久了一個個都不願去礦山的食堂吃飯,寧可天天吃泡麵。為了能讓學生們能在野外吃上可口的飯菜,他下決心自己開火做飯。儘管佔用時間,他經常親自下廚,還手把手教學生們做飯,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的廚藝也大長。野外春節他們一起做年夜飯,過除夕,迎新年,宛如一個溫馨的大家庭,他就是個溫情的家長。2018年野外試驗期間,一位同學晚上突然腎結石疼痛發作,周義朋連夜將他緊急送往70多公里外的城裏,先後跑了兩家醫院就診,陪伴到深夜,並一直和幾千公里以外的學生家長電話溝通,讓家長放心、安心。

在學校的時間裏,周義朋經常分享他在新疆野外科研的經歷,激發青年學子報效國家的熱情。他先後在江西省委主要領導接見教師代表座談會、“中國共産黨的故事進校園”宣講活動、江西省科協特邀報告會發言和作報告,為青年教師和學生作專題報告近20場。講自己時他總是説很平凡,講他的老師、身邊人和身邊事時,他卻總是很動情。他是一位授道解惑的教師,也是一位家國情懷的傳播者。

缺少對家人的陪伴,一直是他內心深深的愧疚

結束完一天緊張而忙碌的工作,因為時差,周義朋都要看看時間。如果時間合適,他就會拿上手機走上山坡,電話接通:“崽崽,你還好嗎?爸爸到處找信號給你打電話……”
周義朋踏進戈壁灘的那年,女兒周梓一剛剛三歲。

15年來,周梓一最怕的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因為一到這時,爸爸就要收拾行囊遠赴大漠,再見時又是隆冬時節。

“他這十多年裏,幾乎是一年回一次家,在家不過七八十天,好幾個春節都沒在家裏過。2010年除夕,別人家都在歡聚團圓,他還在冰天雪地裏忙到天黑。”説到丈夫,周義朋的妻子楊志雲滿眼淚水,有委屈也有心疼。

“我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和父親。”每每提及家人,一貫堅毅淳樸的周義朋總是哽咽:“轉眼女兒已經上大學了,自打她上學以來,我接送的次數屈指可數,家長會只參加過一次。長時間的分別使得女兒的成長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是跳躍式的。每次久別重逢,感覺到女兒説話的內容和方式又有了很大分別,我內心愧疚也一年一年增加。”

妻女看到周義朋的堅持與執著,從不理解漸漸變成了支持。而一回南昌,周義朋就包下家務。只要他在家,妻子就不用下廚房。楊志雲知道,這是丈夫無言的補償。

紅柳壯大,初心不改

“荒漠堅守十余載,突破道道科技關。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紅柳耀戈壁,家國大情懷!”這是第二屆“感動江西”年度教育人物頒獎典禮給周義朋的頒獎詞,全場觀眾聽後無不動容,以雷鳴般的掌聲向他致敬。掌聲中,他朝著台下的妻女動情地説,“老婆,你辛苦了!我的女兒,你是爸爸的驕傲!”

2019年2月末,中宣部公佈國家第五批50名“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周義朋作為江西省唯一代表赴京領獎。懷揣榮譽的他執著不變、初心不改。“‘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一種幸福,我雖沒有選擇這樣的幸福,但我把東華理工大學的根深深扎進了鈾礦採冶的最前沿陣地,使學校的産學研合作在我國最大的天然鈾生産基地落地生根。”“我做的都是極為平凡的本職工作,能夠在邊疆服務祖國的國防科研事業,是我心之所願,職責所在。我將一如既往立足崗位,努力工作,讓自己這顆‘螺絲釘’永遠牢固、堅定和閃亮。”周義朋説。

看到昔日學生取得的成績,著名留蘇老專家史維浚教授十分欣慰:“周義朋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磨練,放棄了許多個人利益,一心為事業奮鬥。如今,紅柳已壯大,水文地球化學後繼有人、東華理工大學後繼有人、中國鈾礦事業後繼有人……”

編輯:魯楊 責任編輯:魏曼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教育精彩視頻
正在閱讀:紮根戈壁深處的“紅柳”
——記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教授周義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