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號,西伯利亞北極圈以內的維爾霍揚斯克監測到38攝氏度氣溫,創下北極地區新的高溫記錄。
根據相關資料,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持續減少,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
高風接受央視網專訪
外交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介紹説,北極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調製作用,原本北極冰可以把太陽光反射回大氣層,現在北極冰覆蓋範圍持續減少,變成深藍色的海水,就能夠更快的吸收太陽的熱量,加速了全球氣候變化。
北極理事會于1996年9月在加拿大渥太華成立。中國自2006年提出申請,歷經7年,終於在2013年成為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實現了從特別觀察員國成為正式觀察員國的轉變。
中國作為北極區域外國家,為什麼要參與北極事務?
高風説,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指示器,而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高風接受央視網專訪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從未來的挑戰變成眼前的危機。
2021年1月一場超級寒潮席捲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1月6號北京出現了零下19攝氏度的低溫,這是1966年以來北京地區的最低氣溫。
2021年7月,我國河南省鄭州市遭遇了極端暴雨天氣,在颱風煙花的影響下,7月20號鄭州市一小時的降雨量達到了201.9毫米,突破我國大陸小時降雨量歷史極值。
對此,高風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是不分疆域的,北極是全球的北極,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持續減少,全球都會受到影響。
2018年,中國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國作為北極域外國家,是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努力為北極的變化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高風是我國北極事務發展的重要見證人,同時他也代表我國參與了大量的國際環境會議和談判。回顧他的工作經歷,每一次會議和締約都是中國環境事業的重要時刻,但在眾多的歷史事件中,一場20年前的談判讓他至今記憶深刻。
2002年10月23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八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在開幕式上,時任中國政府代表團副團長、中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副司長的高風代表中國政府進行了發言。
高風大會上發言
在這次會議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代表經過10天的艱苦磋商和激烈爭論,終於在會議的最後一天達成共識,正式通過《德里宣言》,強調抑制氣候變化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進行。
有關專家指出,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不僅僅是一個環境保護問題,它實際上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政治等領域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尖銳較量。
2015年,聯合國制定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應對氣候變化是其中之一。
高風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最可實現的”唯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