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政策和規劃一樣重要。”國務院2月26日全文發佈《實施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簡稱《配套政策》),在政策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仔細翻閱1萬多字的《配套政策》全文,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作為主線貫穿全篇。財政、稅收、金融……在這些政策領域內,亮點頻閃,不乏讓人們振奮的“硬措施”。
科技投入:“實現大幅度增長”
【亮點頻閃】16個重大專項“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實現大幅度增長、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的績效評價體系……
【背景解讀】財政政策主要通過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活動進行資助、補貼和引導,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供財力保障。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財政科技投入總量規定過於原則,投入穩定機制沒有形成。根據測算,從1996年到2003年的8年間,有一半的年份,財政科技投入增長幅度大大低於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從近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來看,科技投入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總體上處於下滑趨勢。總體上,雖然財政科技投入絕對數值一直在增加,但卻低於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其相對比例仍在降低,沒有體現出科技發展的優先地位,也不符合公共財政建設框架的要求。
政府採購:“確定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産品目錄”
【亮點頻閃】建立自主創新産品認證制度;建立財政性資金採購自主創新産品制度;確定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産品目錄;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産設備採購比例一般不得低於總價值的60%;建立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建立本國貨物認定制度和購買外國産品審核制度;國防採購應立足於國內自主創新産品和技術……
【背景解讀】利用政府採購政策推進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和産業結構升級,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國儘管出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但政府採購仍主要以節約資金為目的,對促進自主創新作用不明顯。目前政府採購的“本國”或“國産”商品多限於較為低端的日常用品,沒有體現出對高技術産業的傾斜,缺少針對高技術企業的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産品制定相應的採購政策。
稅收激勵:“獲利年度起兩年內免徵所得稅”
【亮點頻閃】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企業用於研究開發的儀器和設備,單位價值在30萬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攤入管理費;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內新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經嚴格認定後,自獲利年度起兩年內免徵所得稅;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創業風險投資企業的發展;鼓勵社會資金捐贈創新活動……
【背景解讀】目前我國採用的生産型增值稅不利於降低投資稅負。現行稅收政策缺乏鼓勵消費者使用新産品的優惠措施,如美國規定,家庭安裝太陽能取暖裝置,其安裝費用就可以作為個人所得稅的扣除項目。我國創新需求政策工具單一,除政府採購政策外,尚無相關的通過稅收手段鼓勵消費者使用新産品的需求拉動政策。內外稅負不統一的問題至今沒有解決,使內外資企業處於不同等的競爭地位。
金融支持:“適時推出創業板”
【亮點頻閃】加強政策性金融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引導商業金融支持自主創新;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産權權利質押業務試點;鼓勵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適時推出創業板……
【背景解讀】在扶持自主創新方面,我國金融政策尚存在幾大問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科技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的政策性金融處於摸索階段,規模小;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資本市場體系單一,股權融資渠道狹窄;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工具創新不足。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限制盲目、重復引進”
【亮點頻閃】限制盲目、重復引進;鼓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定期調整鼓勵引進技術目錄;加強對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管理;對訂購和使用國産首臺(套)重大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國家優先予以安排……
【背景解讀】國際上後發國家實現趕超的普遍經驗,是高度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的培育。但我國2003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僅為1比0.07,而日本和韓國技術引進與消化的比例均保持在1比10左右的水平。
知識産權:“推動以我為主形成技術標準”
【亮點頻閃】掌握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的自主知識産權;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推動以我為主形成技術標準;建立重大經濟活動的知識産權特別審查機制;縮短髮明專利審查周期;加快建立我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
【背景解讀】隨着全球化進程加快,知識産權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在我國,知識産權尚未成為支持自主創新的戰略手段。思科訴華為等一系列知識産權糾紛案表明,知識産權濫用已嚴重影響到國內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努力。我國亟待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工作,同時要採取措施應對知識産權濫用和壟斷。(新華社記者李斌、吳晶晶、衛敏麗)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