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枝獨大到百花齊放--再造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新格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3日 20:04)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東北地區是我國國有經濟比例最高的地區,也是最晚退出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老工業基地如何脫離計劃經濟的慣性、輕裝上陣步入新生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在東北地區的經濟結構中,國有經濟所佔比例分別為黑龍江89.34%,吉林77.8%,遼寧62.7%,高出全國平均值24個百分點。而在這其中,半數以上的國有企業屬虧損或倒閉企業。從98年至今,並不富裕的東三省累計産生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超過400萬,累計用於困難群體生活和再就業的資金超過千億。
遼寧省計委副主任李戈軍:國有企業由於體制不活、技術裝備落後、産品競爭能力不強,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推進企業的技術進步,這樣就要解決一個錢從那裏來的問題。
國家能夠提供的資金有限,地方財力也有困難,那麼龐大的資金從哪來呢?
丹東黃海客車集團曾是國內最大的客車生産廠。進入90年代中期,由於産品單一、技術裝備落後企業生産開始不景氣。6000多工人的大廠,市場份額已經從老大變為10名以外,身背2億元債務,接近虧損的邊緣。
原黃海客車廠黨委副書記殷實:應該説從感情上講是很難割捨的,但是從發展企業的角度,理智告訴我們,必須進行變革。
老黃海邁出了轉制的步伐,民營企業丹東曙光車橋股份有限公司注資1.12億元控股黃海客車廠。所有制構成的變化,給老黃海帶來了急需的技改資金和全新的管理理念,而民營企業也得到了老國企原有的市場份額和發展平臺。2003年新黃海銷售收入比02年增長了450%,黃海客車也成為遼寧省最大的一家民間資本嫁接改造國有大型企業的典範。
在瀋陽市鐵西區,如何盤活一個區域的思考也在進行着。這裡是全國老工業密集度最大的地區,聚集着瀋陽市三分之二的工業企業,卻有一半以上的企業虧損,被人稱為虧損一條街,那麼一年後的今天,老百姓又如何審視鐵西的呢?
鐵西區老百姓:老百姓非常滿意,綠化,咱這社區環境美了,原來臟亂差,現在美了。
鐵西區老百姓:四個字,天翻地覆。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鐵西何以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瀋陽市鐵西區副區長周航:通過引進外來資本嫁接改造我們的國有企業。
黨的十六大之後,中央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注度逐漸升溫,敏感的國內外商家開始意識到投資鐵西的價值;另一方面,鐵西區政府通過拍賣、破産、租賃、合資、參股等靈活的方式對一批虧損倒閉企業進行了所有制改造。宏觀環境的改變、資本擴張的需求以及盤活經濟存量的願望,使得短短一年多時間就有90億資金落戶鐵西。在合資合作中,鐵西區經濟結構中國有成分的比重悄然下降了23個百分點,但政府財政收入上升了51%,與此相對應的是鐵西國有經濟優良率上升了35%,政府和企業的內在活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責編:周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