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圓中華飛天夢鑄華夏中國魂—航天英雄楊利偉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1日 10:26)


楊利偉日前訪問香港培僑中學時,與學生對話。新華社記者 武斌攝

  新華社消息:隨著“神舟”五號的飛天,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

  這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首飛航天員,以自己的壯舉和英姿,贏得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尊敬,同時也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2003年11月7日,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譽稱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全國人民向航天英雄楊利偉學習。

  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楊利偉頒發“航天功勳獎章”和“航天英雄”證書。

  這是英雄對祖國的忠誠奉獻。這是祖國對英雄的最高褒獎。

  英雄出征:圓中華飛天夢

  2003年10月15日5時2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員公寓問天閣廣場。

  身著乳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邁著從容而穩健的步伐,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走去。

  “總指揮同志,我奉命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準備完畢,待命出征,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楊利偉。”

  “出發!”隨著總指揮莊重下達的命令,楊利偉大聲答:“是!”一個標準的軍禮,定格在共和國的航天史冊上。

  這是一次英雄出征。這是一次偉大出征。這是楊利偉歷經磨煉征服太空之旅。

  38歲的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育了楊利偉,同時也塑造了他剛毅質樸、沉靜溫雅的性格。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於成了空軍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實。

  從此,他盡情地飛翔在藍天。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在祖國的萬里藍天上,處處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的飛翔藍天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他説:“航天員是個非常神聖的職業,自己特別希望能走進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我當時心裏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説:‘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説,“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並不是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航天生理功能檢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特檢”: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的臨床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在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楊利偉開始了航天員的訓練生涯。也就是在這裡,他真正體會到了,在“航天員”耀眼光環的背後,是汗水和艱辛,奉獻和犧牲。

  首先面臨的是航天員基礎理論學習。這是實現從飛行員到航天員轉變的第一道難關。

  楊利偉至今仍記得所在飛行部隊師長為他送行時説的話,“利偉,到那兒好好幹。別的我都不擔心,你飛了10年,操作沒問題,你遇到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

  “我當時對師長這句話的認識還不深,因為根據這麼多年的飛行經歷,我以為只是訓練會比飛行員更多一些。到了航天員訓練中心後才發現,在基礎理論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楊利偉説。

  要學的課程非常多,天文學、天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航天醫學、心理學、外語以及載人航天七大系統的有關知識等都要學,涉及30多個學科、十幾個門類。比在飛行學院學習要難上幾倍、幾十倍。楊利偉説:“好多知識是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掌握這些知識對我來説非常困難。”

  “楊利偉的文化基礎在這批航天員中並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于吃苦,善於鑽研。”楊利偉的戰友這樣評價他。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次考試楊利偉得了93分,除了兩位曾經在俄羅斯培訓過的航天員外,楊利偉的成績在新入選的航天員中名列第一。

  楊利偉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為攻克英語關,他經常從航天員公寓往家裏打電話,讓妻子張玉梅當自己的英語陪練。一遍一遍,反反復復。後來考試時,他居然得了100分。

  基礎理論學習結束時,楊利偉的成績是全優。

  然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除了需要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特殊的身體素質,接受嚴格的特殊訓練。

  在普通人看來,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對於要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來説,太空不僅神奇美妙,而且又是殘酷的。這裡沒有重力,沒有氧氣,沒有水,沒有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而為了進入太空,航天員要在密閉狹小的飛船裏經歷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過程。

  要克服這些障礙,除飛船必須具備適合人生存的條件外,航天員必須進行航天環境適應、任務模擬、救生與生存等專門訓練。

  “我的爆發力不錯,短跑還可以,但是耐力較差,長跑不行。記得原來在飛行學校的時候,所有的體育項目考試都是優秀,惟獨長跑需要‘攻關’。”楊利偉回憶説,“而在航天員訓練中,耐力訓練是最基本的訓練。為了把這一關攻下來,我就抓住各種機會練習長跑,結果導致骨膜炎,上廁所都不敢蹲下來。”就是這樣,楊利偉依然堅持不懈,最後,他的長跑成績也是“優”。

  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最為艱苦的,是向人的極限能力挑戰。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訓練為例,在飛船處於彈道式軌道返回地球時,超重值將達到8.5個G,即人要承受相當於自身重量近10倍的壓力。通常情況下,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極度困難或停止,意志喪失、“黑視”甚至直接影響生命。要“飛天”,就必須通過訓練來增強人的超重耐力。

  超重耐力訓練在離心機裏進行。在圓圓的大廳裏,楊利偉坐進一隻8米多長鐵臂夾著的圓筒裏。在時速100公里高速旋轉中,他不僅要練習緊張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負荷動作,而且還要隨時回答提問,判讀信號,保持敏捷的判斷反應能力。

  離心機在加速旋轉,人受到的負荷從1個G逐漸加大到8個G。楊利偉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肌肉下拉,整個臉只見高高突起的前額。做頭盆方向超重時,他的血液被壓向下肢,頭腦缺血眩暈;做胸背方向超重時,他前胸後背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

  這是對人意志的考驗。在他的左手旁,有一個紅色的按鈕,是用來報警的。如果航天員在訓練時,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鈕叫停。但是,在每次離心機訓練時,他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平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從未碰過這個按鈕。

  楊利偉在訓練中並不蠻幹。“他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楊利偉的教練這樣評價楊利偉。每次訓練他都有意識地按照個人體驗的方法去練習,及時與教員溝通,總結經驗,慢慢地琢磨出規律和方法,使一些極具挑戰、嚴格的訓練逐漸變得輕鬆起來。一位對航天員訓練要求非常嚴格的老專家自豪地説:“楊利偉是我最得意的學生。”

  2003年7月,楊利偉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

  征服太空:鑄華夏中國魂

  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牽動著億萬人的心。

  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著億萬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楊利偉進入飛船,按照規定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發射前的各項檢查。

  8時59分,0號指揮員下達了“1分鐘準備”的口令。火箭即將點火。指揮大廳裏充滿緊張氣氛,許多觀看飛船發射的人,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間仿佛凝固了。

  楊利偉在飛船內安穩地目視著前方,靜靜地等待著那輝煌一刻的到來。醫學監視儀器顯示,楊利偉的心率:76次/分。據國外有關資料顯示,發射前航天員因為激動或緊張,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達到140次/分。

  指揮大廳裏傳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這時,屏幕上出現楊利偉向大家敬了一個標準軍禮的畫面。全場頓時掌聲雷動。一位老專家激動得滿眼淚花,不住地説:“楊利偉,好樣的!”

  事後,這位老專家向記者説,在這樣的特殊時刻,楊利偉敬禮向大家致意告別,心裏想的是大家,惟獨沒有他自己。這不僅體現了楊利偉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展現了楊利偉的人格魅力。

  那還是1992年的夏天。楊利偉所在部隊來到新疆某機場執行訓練任務。那天,他駕駛著戰鷹在吐魯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飛行。突然,飛機發出一聲巨響,霎時間儀錶顯示汽缸溫度驟然升高,發動機轉速急劇下降!

  楊利偉明白,自己碰上了嚴重的“空中停車”故障,飛機的一個發動機不工作了!緊急關頭,楊利偉異常冷靜。他一邊向地面報告,一邊按平時訓練的要領做出一系列動作,進行妥善處置。他心裏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飛機開回去!

  他穩穩地握住操縱桿,慢慢地收油門,駕駛著只剩一個發動機的戰機一點點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飛機越過天山山脈,向著機場飛去,穩穩降落在跑道上。

  飛船起飛了。飛向了太空。從飛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楊利偉看到了深邃而美麗的太空。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看到美麗的太空了。”

  這時,大家想起了一個故事。發射前,楊利偉參加飛船模擬發射演練。按照飛行程序,飛船起飛後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艙外的“整流罩”將被拋除,航天員在此時可以看見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練時,這只能是一種想象中的景況,不會實際發生。因此,指揮大廳裏的老總們誰也沒料到航天員在此時會有什麼反應。

  演練在進行,飛船座艙內的楊利偉在一絲不茍、忙而不亂地做著各種規定動作。程序剛剛走到3分20秒,指揮中心大廳裏傳來楊利偉響亮的報告聲:“整流罩拋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專家們驚訝地問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你們的航天員訓練得這麼好,連這都知道?”宿雙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開玩笑,你都知道,他還能不知道?!”

  為了這個“都知道”,楊利偉付出了太多的艱辛和巨大的努力。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準備階段,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楊利偉以其優秀的訓練成績和綜合素質,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並被確定為首席人選。

  楊利偉全身心地投入了“強化訓練”。“飛船模擬器”成了楊利偉的“家”。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到進入軌道,再調姿返回地球,持續時間幾十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有100多個。艙內的儀錶盤紅藍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星羅棋佈。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復演練。

  於是,楊利偉把能找到的艙內設備圖和電門圖都找來,貼在宿舍墻上,隨時默記。他還用小型攝像機把座艙內部設備和結構拍錄下來,輸入電腦,刻製了一個光盤,業餘時間有空就放來看。

  他自信地告訴記者:“現在我一閉上眼睛,座艙裏所有儀錶、電門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隨便説出艙裏的一個設備名稱,我馬上可以想到它的顏色、位置、作用;操作時要求看的操作手冊,我都能背誦下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不看手冊,也完全能處理好。”

  後來,在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他取得了2個99分、3個100分的好成績,專業技術綜合考評排名第一。

  正因為楊利偉對飛船飛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爛熟於心,在21小時23分鐘的飛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沒有出現一次失誤。

  飛船進入了太空軌道。這時,楊利偉突然感覺到身體似乎要飄了起來,他清醒地意識到,飛船已經脫離地球引力,來到了太空。在他還來不及體驗失重的奇妙感受時,就覺得好像頭朝下腳朝上,十分難受。他意識到這是在太空失重狀態下出現的一種錯覺,如果不及時克服,就很可能誘發“空間運動病”,影響任務的完成。他用平時訓練的方法,憑著頑強的意志,強迫自己在意識上去對抗和戰勝這種錯覺,很快就調整過來,恢復了正常。

  飛船在飛行。舷窗外,陽光把飛船太陽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邊就是人類的美麗家園。蔚藍色的地球披著淡淡的雲層,長長的海岸線在大陸和海洋間清晰可辨。

  飛船繞著地球90分鐘一圈高速飛行。一會兒白天,一會兒黑夜。黑白交替之間,地球邊緣仿佛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景色十分迷人。楊利偉拿起攝像機,趕緊把這壯觀的景色拍攝下來。他不由得從心裏騰升起從未有過的強烈自豪感,為中國人飛上太空感到驕傲。他鄭重地在飛行手冊上寫下了“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飛船飛行到第七圈時,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表達了中國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美好願望。

  飛船總設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

  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

  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傑出表現,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祖國至上:情切切天地間

  “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這是楊利偉返回地面後向歡迎的人們説出的肺腑之言。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從普通軍人到航天英雄,在楊利偉的人生坐標上,始終是祖國至上。為了祖國的利益,楊利偉付出的很多,捨棄的也很多。

  飛船繞地球飛行第十四圈進入了返回階段,這是整個飛行的最關鍵階段,也是最危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飛船要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穿越“黑障區”,船體要經受2000多攝氏度高溫的考驗,航天員要承受比發射升空時更為難受的載荷衝擊力。

  楊利偉返回地面後,有人曾問他:“在進入‘黑障區’這個最危險的階段時,你心裏想過什麼?”楊利偉答:“親人和戰友。”

  楊利偉的妻子張玉梅原來是位中學教員,嫻靜文弱。為支持丈夫的事業,張玉梅承擔了所有家務,即便是兒子出生,也沒耽誤過丈夫的工作。

  2001年7月,張玉梅因病住進醫院,做“腎活檢”手術。張玉梅説:“當我被推進手術室的一剎那,看到楊利偉對我那種從未有過的萬般牽掛和憐愛歉疚的眼神時,我心如刀絞啊!”

  手術後,張玉梅身體十分虛弱,24小時平躺在床上一點兒都不敢動。可是,手術後第三天,楊利偉就面臨一項新任務:到吉林某空軍基地進行航天員高空飛行訓練。

  大隊領導很替楊利偉擔心:“你妻子病得很重,是不是推遲幾天出發?”

  楊利偉説:“請首長放心,我已請老母親過來幫我照顧,任何事情也不會影響我的訓練。”

  臨行前一天,楊利偉在妻子病床邊陪了整整一夜。望著身體極度虛弱的妻子,他小聲地問:“你真的挺得住嗎?”妻子含著眼淚回答:“利偉,這麼多年我都挺過來了,你就放心地去‘飛’吧。到了那兒,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楊利偉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那一個晚上,我體重下降了1.5公斤。”第二天一早,楊利偉告別病床上的妻子回到了航天員大隊。那次高空飛行訓練,楊利偉完成得乾淨利落,又一次取得優秀成績。

  大隊領導告訴記者:“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一邊是病重的妻子,一邊是緊張的訓練,楊利偉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訓練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來沒有耽誤過一次訓練。”

  楊利偉內疚地對記者説:“這些年,我欠家人的實在太多太多了。由於職業的特殊要求,節假日我不能陪伴他們,連上街給孩子買件衣服的機會都沒有。”

  航天員大隊是個團結和睦的集體。在這個集體裏,楊利偉享受著溫暖,同時也把溫暖給予大家。他始終把自己看成是航天員大隊中的普通一員。在被選為首飛航天員後,他説,我是代表13位航天員出征太空的。

  因此,在太空飛行中,他的心和戰友們一直緊緊相連。按照預定的太空飛行計劃,楊利偉在太空有5小時的休息時間。但他只睡了半小時。他説,首次太空飛行,機會太難得了,我要盡可能地體驗太空飛行,為戰友們將來上太空做準備。

  回來後,楊利偉成為了公眾人物,有許多活動需要他參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戰友們在一起,交流太空飛行心得。回來後不久,他就主動要求參加航天員例行的體能訓練。

  10月16日,楊利偉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時已是晚上。21小時太空之旅的極度疲勞尚未消除,他就給訓練航天員的教員們一個個打電話,向教員們彙報自己在太空的情況。而此時電視裏已全是他的新聞和形象,他卻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一位老教員感嘆地説:“難得啊,難得。能在巨大榮耀面前,保持如此平常心態,正是優秀航天員應該具備的素質。”

  是的,面對巨大的榮譽,楊利偉沒有居功自傲,也沒有忘記航天員的神聖使命,猶如平時,淡然置之。

  他的親人成為了新聞人物,甚至兒子小寧康也被眾多媒體包圍,他要求媒體不要宣傳,一再希望以平常人對待。

  他在空軍時的戰友還記得,1997年,當楊利偉通過體檢,回到部隊等待通知的那一年裏,他仍然專心致志地投入到飛行訓練中。那年他飛了150多小時,大大超過當時部隊規定的飛行時間。儘管體檢耽誤了許多時間,但在這一年的考評中,楊利偉的飛行成績依然名列前茅。

  這就是航天英雄楊利偉。記者曾問楊利偉,你對航天員的職業怎麼看?他説,在飛天的征程上,不僅充滿了艱辛,風險也時刻存在,許多勇士還為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員的神聖使命,作為一名軍人,就是要時刻準備奉獻和犧牲。

  11月7日,當祖國和人民給予航天英雄楊利偉以最高榮譽時,楊利偉説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感謝祖國和人民對我的培養,光榮屬於祖國,光榮屬於人民,光榮屬於千萬個航天人。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我將繼續努力工作,時刻準備接受祖國和人民交給我的任何任務!”(新華社記者 奚啟新 人民日報記者 廖文根)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君翔一日天 國圓千年夢—航天英雄楊利偉(2003/11/11/ 09:57)
  • 航天英雄楊利偉與天津大學生激情對話(2003/11/10/ 22:23)
  • 載人航天慶功大會:楊利偉獲航天英雄稱號(2003/11/07/ 10:23)
  • 楊利偉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2003/11/07/ 22:30)
  • 航天英雄楊利偉已抵達港 掀起香港航空熱(2003/10/31/ 19:04)
  • [現場直播] 對話航天英雄楊利偉 (2003/10/29/ 14:26)
  • 楊利偉家鄉遼寧葫蘆島市決定為航天英雄塑像(2003/10/19/ 10:37)
  • 航天英雄凱旋——西郊機場歡迎儀式側記(2003/10/16/ 18:30)
  • 視頻:航天英雄回到航天城(Real 56K)(2003/10/16/ 17:30)
  • 航天英雄楊利偉飛抵北京(2003/10/16/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