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翔一日天 國圓千年夢—航天英雄楊利偉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1日 09:57)
光明日報:行過出征前的最後一個軍禮,飛船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經歷了超重、失重等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考驗,在億萬華夏兒女的期盼中,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軌道。
外面,飛船帆板在太陽的照耀下晶瑩剔透。藍色的地球上,飄逸的雲層,潔白的雪山,淡綠的大海,隱約的海岸線,透過弦窗盡入眼底。太空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
在21小時23分鐘的飛行中,預定有2次總計6小時的睡眠時間,楊利偉只睡了3個多小時。從回傳地面的圖像中,楊利偉給人的印象總是躺着,這是大家的錯覺。其實大部分的時間裏,楊利偉始終在忙碌。
除了必須完成的200余項動作外,作為首飛航天員,他在太空中的所有體驗,都將為祖國乃至人類探索宇宙積累極其可貴的經驗。把太多時間用在睡眠上,他心疼。
飛行過程中,每50分鐘就是一個白晝,40分鐘又是一個黑夜。在這14個“晝夜”交替中,他一點也不感到孤獨。下面那個藍色的星球上,有祖國、事業,親人、戰友……他,承載了人們太多的希望與夢想。
與藍天結緣二十載
從1983年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與藍天結下不解之緣,到今天成為第一個遨游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的軍旅生涯走過了20年。
對藍天那種與生俱來的神往,促使楊利偉把盡可能多的精力都用在飛行上。在航校,他學習成績一貫優秀。大學畢業後當強擊機飛行員,他是全師的訓練尖子。1992年,部隊在整編中面臨撤消。許多人勸他到民航掙大錢,他卻向組織遞交了一份申請繼續服役的決心書。
從繁華的都市來到偏僻的山區,面對種種困難,楊利偉沒有退縮。在一年多的新機改裝訓練中,他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成為一名優秀的“全天候”殲擊機飛行員。
不僅僅要飛好,還要飛得更高。1996年8月,當他得知要進行航天員選拔時,心中對這份神聖職業的嚮往便無可抑制地萌生了。到空軍總醫院進行臨床體檢,他甚至提前三天報到。在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航天特殊功能檢查是選拔中最大的考驗。離心機、下體負壓、低壓缺氧等許多項目都是以前當飛行員時很少經歷或是根本沒有接觸過的。為了通過選拔,有心的他在業餘時間總會不自覺地加大運動量,提高腹肌和胸肌的力量,他知道,這有益於選拔。
一關又一關,最後一項檢查是模擬萬米高空的低壓缺氧耐力選拔。這要先在艙外吸氧排氮,然後坐到艙裏。當從“萬米高度”下降時,楊利偉一直繃緊的神經終於放鬆了。他想:我終於把所有的檢查項目都堅持下來了。也許是因為興奮,他下意識地摸了摸頭。豈料,這個動作讓檢查的醫生很是緊張,以為他是因為感覺身體不適才這樣。
等他們這一批全部體檢完,臨走時,領導囑咐他:“回去注意身體,不要有體傷。”從話中,細心的楊利偉看到了自己當上航天員的希望。
回到部隊,楊利偉沒有過分渲染這次檢查。在等待消息的一年中,他執行了很多任務,打空靶、夜航訓練、接運飛機、飛機轉場。那年,他飛了150多個小時,飛行時間位居所在部隊前列。
1998年1月5日,楊利偉和其他13位航天員一起來到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在這裡,他開始系統了解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了解有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為了中國航天員能早日遨游太空,在默默地奉獻着。
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自己身上實現!一股豪情陡然從他胸中升起。
心血凝成上天階梯
飛船又繞地運行了一圈。剛入軌時頭朝下的錯覺與極度難受,經過楊利偉的主動調整,已逐漸消退。地面訓練中摸索的手段在對抗航天環境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為了獲得這些“上天的階梯”,五年中,楊利偉付出了多少心血!
最嚴峻的是第一階段的基礎理論學習,有30多門課程。僅一本《載人航天工程基礎》,就有厚厚的600頁,涉及飛行力學、宇宙物理學、太空飛行測控等十多個門類。對當了10多年飛行員、習慣了長期戶外訓練和飛行的航天員們來説,實在是一種考驗。
楊利偉本不愛喝水,可是怕聽課時間長了打瞌睡,他每天泡一大杯濃濃的茶水。為記住英語單詞和語句,他經常從航天員公寓往家裏打電話,讓妻子張玉梅在電話裏提英語問題。初來的三年間,他從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睡過覺。
航天環境的適應性訓練非常艱苦。其中的“超重耐力”訓練模擬飛船返回地球時的環境,訓練中航天員於時速100公里的離心機裏高速旋轉。要在承受相當於自身重量七八倍壓力的情況下保持敏捷的反應能力,隨時回答提問判讀信號,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呼吸極度困難乃至停止、意志喪失,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楊利偉是個善動腦筋的人。他悉心體驗教員所講授的抗負荷動作,有意識地按照自己體驗的方法去練習,掌握好抗負荷用力的度和頻率,終於琢磨出規律和方法,使這項極具挑戰性、嚴格的訓練逐漸變得輕鬆起來。
懷着對航天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執著追求,楊利偉嚴格要求,精益求精,各項訓練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太空中,他一次次解開束縛帶,讓自己漂在空中,做出站立、吃食品、抓東西等各式各樣的姿態,還將筆記本、筆、食品、電池,拋在空中,觀察物品的漂浮。
其實在太空中動作多了,幅度大了,極易引起比地面“暈車”更兇猛、更難克服的症狀。但想到要為地面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料,他還是不住地“折騰”自己。
休息的時候,楊利偉總忍不住想探望外面的世界。看著飛船外偶爾飄來的指甲片大小的太空碎片從艙外掠過,聆聽着飛船在寂靜的太空中發出的奇特的聲音,他感到非常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