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文物搶救進入倒計時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1日 09:37)

  新華社武漢11月1日電 三峽工程首期蓄水發電時間正一天天逼近,上千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正在爭分奪秒地進行庫區文物搶救。如今,135米水位淹沒線下的大量歷史文化遺産搶救進入倒計時,有些項目的發掘、搬遷和保護工作甚至處於緊張的“讀秒”中。

  據悉,三峽工程導流明渠即將截流,大壩明年6月將實施首期下閘蓄水,庫區135米水位線以下將被全部淹沒。

  湖北省文物局三峽辦公室主任王鳳竹介紹説,整個庫區的文物保護工作早在1995年下半年就已啟動,國家先後組織1200多人次投入三峽文物搶救工作,涉及文物考古、建築、地質、測繪、水文等各個方面。

  專家説,眼下必須緊急搶救的文物,即處於庫區135米水位線下及跨135米水位線的文物點。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國家共安排重慶庫區文物保護資金2.48億元,而湖北庫區已到位資金為0.91億元。

  隨着三峽文物搶救工作越來越緊張,湖北省、重慶市都制訂了庫區蓄水前的超常規文物保護實施計劃。湖北省計劃在2003年6月前全面完成135米水位線下的文物搶救任務。據最新統計,湖北庫區地下考古發掘已完成總工作量的86.7%,還剩下4萬多平方米,地面文物保護項目完成拆遷的有26處。重慶市計劃將對294處地下文物和159處地面文物實施搶救保護,到2003年年底,重慶市的三峽文物保護項目可完成一半以上。

  王鳳竹説:“按三峽工程建設工期,三峽庫區文物保護的時間只有10年至15年,如果以正常的工作方式,保護完庫區文物至少需要50年。時間緊,任務重,每一個三峽文物保護工作者不得不夜以繼日地工作。”

  為搶時間、爭速度、保質量,許多考古項目都採用現代技術,進行多學科合作:南京大學考古隊用重力篩分儀和光透視粒度分析儀等先進儀器對張家灣遺址進行研究,推斷出巫山大寧河從唐宋以來至少發生過3次特大洪災,併發現這一地區一度出現過明顯的高溫期。在湖北庫區的考古發掘中,省文物局三峽辦從2000年起就引進了田野考古管理軟體,實現了考古數據和資料的共享。(記者李延麗 戴勁松)

責編:千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