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刻 冰雪生輝(文化中國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5年01月02日 11:38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5年01月02日 11:38
原標題:精雕細刻 冰雪生輝(文化中國行)
正在加載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裏的冰雪雕。

  哈爾濱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博覽會上的群馬雪雕。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裏的冰雕。

  哈爾濱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博覽會上的悟空雪雕。

  入冬以來,“冰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再次迎來文旅熱潮。為迎接2025年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哈爾濱在多處設置了主題豐富、形態多樣的冰雪雕作品,廣受市民遊客歡迎。

  從1963年兆麟公園首屆冰燈遊園會,到如今享譽世界的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冰雪雕藝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今天,冰雪雕刻師在創作理念、主題、形式、材料等方面不斷創新,冰雪雕藝術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外形與內涵,成為嚴寒中一道美的風景線。

  藝術與科技的交融

  藍紫色、淺橙色、藕荷色……一組莫蘭迪色系冰塊做成的青銅器、玉龍、玉璧等彩色冰雕作品,讓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在陽光下顯得色彩繽紛。

  “這是新研發的‘植物有色冰’,我們從木材、樹葉、花朵裏提取植物色素,用於彩色冰雕製作。”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張鑫捧起一塊彩冰説,它不僅環保無污染,而且色彩更加柔和、耐看,還不掉色。

  傳統彩色冰塊大多由丙烯顏料和食用色素製作而成,容易掉色,且冰塊融化後可能産生環境污染。為此,張鑫聯合其他學科專家,共同研發出“植物有色冰”,其成本比食用色素製作的彩冰還低約1/3。

  冰雪雕技藝是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因其創作過程需通過去除材料以達到藝術效果,被稱為“減法的藝術”。冰雕重在雕刻,美在晶瑩剔透;雪雕注重塑形,美在潔白樸實。

  隨著社會發展,傳統冰雕面臨著材質、造型等方面的瓶頸。從業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科技冰雪應運而生。所謂科技冰雪,即結合現代科技,對冰雪雕藝術進行適應時代的更新升級。“這也是新質生産力在促進冰雪雕藝術發展方面的表現。”張鑫説。

  例如,傳統冰建築多由天然冰經切割、砌築而成,但天然冰強度較低,冰建築的造型和規模難免受到限制。近年來,一些團隊通過在水中按比例增加紙屑、纖維等物質,形成更具黏合度和拉伸力的複合冰。複合冰不僅無味無色,而且硬度能達到混凝土的80%,可以製作出跨度兩三千平方米、內無支柱的立體造型。

  “由此更新了冰雕的創作材料,催生出新的藝術風格與形態,也為大眾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冰雪文化體驗。”張鑫指著一張照片説。畫面是上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中備受遊客喜愛的“天空之舞”景觀,其中的冰餐廳、冰酒吧、冰酒店都是由複合冰材料打造而成。

  除了材料創新,冰雪雕工具和技法也因科技助力而大為豐富。據悉,20世紀60年代,國內還沒有專門的雕冰工具,當時的冰雕師在創作中摸索出了常用的幾十種工具,也研究出圓雕、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如今,電動工具日益普及,多種形狀的直磨機鑽頭能夠快速打磨冰塊。“原本手工打磨需要一天,使用電動工具後,半天都用不上了。”張鑫説,電動工具還幫助他們研發出了背面雕刻、正面欣賞的“反雕”技法。

  科技助力,讓冰雪雕藝術在創作材料、工具、形式上不斷更新,進而産生出新的冰雪視覺藝術景觀。本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也採用了許多“黑科技”,如多普勒雷達、音頻傳感、投影技術、柔性洗墻燈技術等聲光電技術,進一步增強了冰雪雕藝術的觀賞性、體驗性、互動性,展現出自然與人文、藝術與科技的交融之美。

  冰雪世界流光溢彩

  傍晚時分,夕陽為冰雪大地披上一層溫暖的霞衣。隨著夜色降臨,五彩斑斕的燈光亮起,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猶如黑夜裏的“水晶宮”,似琉璃仙境般流光溢彩。

  “我兒子特別激動,連走路都在蹦蹦跳跳。”俄羅斯遊客安迪第一次帶家人來哈爾濱,首站就直奔冰雪大世界,“特意前來感受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題樂園的風采。”

  本屆冰雪大世界的主題為“冰雪同夢,亞洲同心”,是即將在哈爾濱舉辦的2025年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口號。“園區的主形象大門‘冰雪同夢’,以冰雪與心形相互交織的形態,象徵亞洲各國各地區有著同樣的冰雪夢想。”冰雪大世界市場營銷部副部長孫澤旻介紹。

  走進園區,亞冬會吉祥物“濱濱”“妮妮”憨態可掬,傳遞著“哈爾濱歡迎您”的信息。抬眼處是由錯落有致的冰柱簇擁而成的主塔,名為“亞洲同心”。“主塔以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官方會徽為設計靈感,塔心為太陽形態,代表亞洲及亞洲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兩側環繞著巨龍和鷹,冰柱自底部向上漸次內收、逐級攀升,表達團結一心、共同發展的願景。”孫澤旻説。

  中國的天壇、日本的大阪城、韓國的崇禮門、蒙古國的國家宮……園區內將亞奧理事會成員42個國家和3個地區的地標景觀,用冰雪雕的形式進行藝術再現,讓遊客“足不出園遊亞洲”。

  “哈爾濱太浪漫了,這裡的冰雪建築很神奇、很壯觀,來到這裡仿佛置身童話世界。”參加第六屆“第三隻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采風團的巴西青年導演佩德羅·尼希被眼前的冰雪仙境深深震撼。

  “借著亞冬會的東風,我們致力於打造沉浸式冰雪運動體驗,讓冰雪大世界不僅是遊玩勝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紐帶,讓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中國的熱情與友好。”孫澤旻説,園區還提供了多語種志願服務。

  紅帽子、紅圍脖、圓滾滾的雪白肚子上有兩顆紅色的心……自落成以來,群力音樂公園“大雪人”雪雕受到遊客熱情歡迎,日訪客量近萬人次。

  “‘大雪人’高18米、寬13米、厚約10米,用雪量有2000多立方米。”哈爾濱市道裏區園林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了讓“大雪人”以純凈潔白的姿態現身,今年,他們提前建了沉澱池,對江水進行沉澱凈化處理,從源頭把控雪質,使用先進的造雪機進一步提升雪的純度,並嚴格做好拉運雪坯車輛的清潔工作。

  不僅用雪考究,“大雪人”的“配飾”也細節滿滿,其紅帽子、紅圍脖和兩顆小紅心並非染色,而是用紅色絨布製作而成。哈爾濱市道裏區園林局相關工作人員説:“我們專門找來服裝加工廠為其定制,僅圍巾就長22米、寬2米。”

  雪雕大賽高手雲集

  “這是本屆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的一項重點展示內容,名叫《冰雪之舞》,造型是3位花滑運動員,這件作品也是為了迎接亞冬會製作的冰雪藝術主景觀。”走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主樓對面的工學橋上,校團委工作人員田文佳介紹,這座長8米、高4米、寬4米的雪雕作品由10多名學生耗時三四天完成。

  “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是一次實地練兵的寶貴機會。”帶隊製作主景觀的教師杜兆群説,為迎接本屆比賽,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隊員們已經在油泥和黏土上做了許多練習。

  “我們這次的參賽作品靈感來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名《萬象更新——蛻變》,塑造了一條銀蛇蛻皮的過程,也是為迎接農曆蛇年新春而作。”談及比賽和作品,杜兆群信心滿滿。據悉,杜兆群已經帶過40多支隊伍、200多名學生,獲得過眾多雪雕大賽獎項,僅世界和國家級冠軍就有23個。

  順著工學橋往前走,眼前是一片“雪立方”的世界——50多塊長、寬、高均為3米的雪塊規整擺放,10塊較小的雪塊散落其間。這是本屆大賽參賽團隊將要用到的雪塊。

  起源於2009年的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目前已是第17屆。作為承辦方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將獨特的冰雪文化與自身辦學特色結合,打造出集教育性、實踐性和創造性于一體的社會實踐育人模式。十幾年來,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87所高校、6200多名中外大學生參加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他們在寒冬裏心懷熱愛,揮灑汗水,累計創作了700多件雪雕作品。

  “除了國內40多所院校,本屆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還有泰國、俄羅斯、英國等9個國家的20多支隊伍參加。”田文佳説,本屆大賽的國際參賽團隊數量創下歷屆新高,促進了中外雪雕藝術的交流,也加強了中外青年學子之間的對話。

  每次大賽結束,哈爾濱工程大學都會迎來一大批遊客前來觀賞雪雕作品。“我想這也是我們傳承冰雪文化的一種表現。”24歲的張永明來自黑龍江省綏化市,天生喜愛冰雪,剛剛成為機電工程學院設計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就迫不及待地報名參賽了。“我的專業會接觸一些雕塑類的練習,因此上手比較快。”張永明一邊介紹自己練習雪雕時製作的油泥,一邊説,參加比賽可以和其他國家的大學生交流,共同精進技藝,他非常期待正式比賽的到來。

  本報記者 郭曉龍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1月02日 第 12 版)

編輯:吳慧芳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精雕細刻 冰雪生輝(文化中國行)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