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博物館
高安元青花博物館是迄今為止國內外唯一一座以元青花命名的專題性博物館。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是貴州民族文化的集成地。
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菩薩廟鎮
結合邊海防建設丹東東港紅色文化,精心打造“黨建+邊海防+文旅”濱海紅色旅遊路線。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是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
洛陽民俗博物館
民俗類專題博物館,基本陳列有信俗、婚俗、壽俗、民間藝術、刺繡五大部分。
臨汾博物館
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傳、教育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國潮五千年”文博專場
絲路大遺址之懸泉置-甘肅省博物館
畫像磚-甘肅省博物館
北周鎏金銀壺-寧夏固原博物館
館藏文物-江西省博物館
不同朝代穿什麼-洛陽民俗博物館
車塵馬跡-甘肅省博物館
故紙拾遺-家譜-洛陽民俗博物館
如果國寶會説話:銅奔馬
文化和旅遊部開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文化和旅遊部決定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後,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2022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亮相南寧 48個經典劇目連臺上演
2022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將集中展示一批經典戲曲作品,重視戲曲藝術骨幹人才的培育選拔,對於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滿足民眾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漢家陵闕——咸陽博物院西漢帝陵考古回顧展”開展
此次展陳設計採用黑紅兩色為主基調,同時添加了富有漢代特色的紋飾、圖案,展覽體現了西漢文化的大氣恢弘,深沉典雅。展覽依託咸陽原西漢帝陵的歷史背景,及9座帝陵陵區出土的文物,旨在回顧咸陽原西漢帝陵考古調查的系列工作,全面展現咸陽博物院西漢帝陵考古工作的真實成果和咸陽博物院早期考古人的風采。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啟動
本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以“文藝展新姿 精品獻人民”為主題,邀請40部精品劇目在京集中展演。開幕式上,由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出品的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帶領觀眾重返延安,沉浸式展現當年中國青年熱血投身革命的崢嶸歲月。
240余件珍貴文物亮相山西博物院帶你探尋文明起源
從距今243萬年的西侯度遺址鹿角化石到1萬年前的磨制石器,再到4000年前的陶寺禮樂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的“大政之源”展覽,精選240余件代表性文物,結合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展現了人類從遠古時代走向早期文明的歷程。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
本次展覽以“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為主線,通過中國百年來100處考古發現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中國考古百年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此外,同時推出的還有“文明的淵藪——河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兩個展覽匯集全國文博力量,共有79家考古文博單位共同參展,展出來自全國的889件/組精品文物,其中一級文物達115件/組,部分文物為考古發現後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三星堆出土迄今最大動物造型青銅器
新出土的一件大型立人神獸為青銅器。神獸大嘴、細腰、四蹄帶有紋飾、頭頂立人,從嘴到尾部的長度超過1米。自去年7月發現以來,考古隊員將器物逐漸提取,神獸的輪廓才完整暴露出來,其重量估計在300斤以上。據8號坑考古負責人趙昊介紹,從1986年三星堆第一次發掘至今,出土的神獸都是嬌小型“選手”,大約長20厘米至30厘米。而8號坑這件“大型立人神獸”長度與高度都是1米左右,體型非常龐大,目前僅此一件。
敦煌藝術大展將在京展出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敦煌藝術主題展覽,“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在展覽結構、展品數量上均實現新突破,將展出文物、臨本、現當代藝術家創作計280余組件,其中,複製洞窟8座,文物級壁畫臨本、彩塑臨品等總計約202組件。展覽還將第一次系統呈現常書鴻、董希文、孫宗慰等37位藝術家的70余件作品。力求為學術界和公眾奉獻一場結構多元、內容豐富、古今集合的藝術大展。
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濟南開幕
本屆博覽會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設有“新時代 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4個版塊,共有全國各地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博物館文創産品頻頻“出圈”的背後
挖掘産品背後的文化價值,結合當下社會語境,以獨具匠心的思想表達帶給人們情感共鳴,是成功的文創産品普遍具有的特點。
八閩地域文化經典亮相中國印刷博物館
此次展覽共展出近百件福建木雕精品,包括饌食盒、壽屏、建築木構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福建木雕文物,展現了福建木雕精雕細琢、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及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
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在江蘇南京開幕
本屆博覽會展覽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設6個展區,展品共計10萬餘件,將持續至8月21日。
“馬踏飛燕”後,下個爆款在哪
從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甘肅省博的“馬踏飛燕”,消費者期待著,下一個爆款在哪?
“藝匯絲路”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此次展覽即匯集了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藝術家受邀來華采風創作作品在內的來自112個國家藝術家的193件作品,集中體現了中外藝術家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的詮釋。
“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啟幕 講述國博文保故事
展覽既解讀了文保工作的專業性和學術性,也注重文物保護知識傳播的科普性,努力打造全景式、深學術、寬藝術的完整呈現,將文物保護背後的故事呈現給觀眾。
篆刻藝術展方寸
篆刻藝術展方寸,中華文化永傳承。中國郵政于8月5日發行《中國篆刻》特種郵票一套4枚。該套郵票採用豎長票型,全方位展示了印章、印蛻、印面三部分,並採用古樸淡雅的宣紙色為背景,視覺層次立體,畫面細節豐富,方寸之間展現傳統篆刻藝術瑰寶和中國篆刻藝術悠遠濃厚的文化韻味。
2022“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遺展開幕
7月3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主辦的2022“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在烏魯木齊市新疆美術館開幕。
全國優秀青年藝術人才展演啟動
7月15日,“藝苑擷英——2022年全國優秀青年藝術人才展演”在北京啟動。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等參加啟動儀式。
影音邂逅非遺 煥發全新活力
今年展映的115部紀錄片均為2015年以來,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驗收完成的8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優秀成果,涉及題材和主體對象豐富多樣、拍攝創意和技術手段新穎特別。
讓非遺“活起來” 山西呂梁70余個非遺項目集中展演
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視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命的記憶。中華文明亙古綿延,一脈相承,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民眾用辛勤的勞動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産,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
第28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浙江臨海開幕 298件作品亮相
本次展覽有紀錄類、藝術類、創意和商業類、多媒體類共298件入展作品,突破光影靜止的膠合,融入多元媒體要素,為參展民眾呈現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147件版畫作品亮相重慶展示中國西部地區精準扶貧脫貧成果
這些精選展出的作品在主題內容表達、形式語言運用、藝術風格呈現上體現出了當下版畫創作的優良水準。運用了現實主義版畫具有較強敘事性和優越媒介傳播功效的藝術創作形式,全面呈現了中國西部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中的現實風貌。
“一見你就想笑” 醜萌“馬踏飛燕”玩偶為啥能火出圈
博物館作為公益類文化文物單位,是中華優質文化資源的集中保存地,近年來,不少博物館推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創意産品。“馬踏飛燕”玩偶正是通過“醜萌”“接地氣”的靈活姿態,拉近觀眾與文物的距離。
中傳新文創藏品平臺正式上線 賦能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
中傳新文創藏品平臺依託文化和旅遊部直屬大型文化央企的公信力,以及中傳新文創(IP)平臺高品質技術服務和優質IP內容支撐的品牌影響力,打造全流程規範運作新模式,引領開放共享新趨勢。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典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是故宮所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國際化香港之間的創造性結合,是內地與香港文化文物合作的里程碑事件,是香港與內地共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傳承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實踐。
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精彩延續 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再添實證
龜背形網格狀器、銅豬鼻龍形器、頂尊蛇身銅人像……近日,三星堆遺址公佈最新考古發掘成果,最新出土的文物再一次讓我們為古蜀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而驚嘆不已。
怎樣讓中華文化更“活”更火?——推進文化數字化創新實踐調查
文化數字化建設,推動文化存量資源轉化為生産要素,利用全息呈現、數字孿生等技術,將帶來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
寧夏石嘴山境內發現30余幅以馬和鹿圖案為主的新岩畫
此次新岩畫點的發現,是歷史真跡的佐證,為研究早期人類社會生活增添了新的資料,也為研究古代人類原始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證據,具有重要的文化與學術研究價值。
“一帶一路”文明的代碼·人類的記憶展覽在昆明開幕
“一帶一路”文明的代碼·人類的記憶展覽在雲南文學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文明的代碼”和“人類的記憶”兩部分構成,展出展品535件、攝影作品100件、老相機260台。
湖南高校舉行畢業設計展示周 展學生工匠精神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夢想綻放”2022畢業設計開放展示周在長沙啟動。1657件(套)優秀畢業設計作品現場,展現師生們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