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怎樣讓中華文化更“活”更火?——推進文化數字化創新實踐調查
新華社記者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數字化文化有什麼新特點,如何更好地落實文化數字化戰略?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走訪。
解鎖新創意、催生新業態、刺激新消費
從飛出壁畫的敦煌飛天到行駛在“光影”大運河上的“沙飛船”,從取材泰山古典文化的數字藏品到線上重遊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
《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近年來,在數字技術加持下,文化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現象。
——數據資源規模化、集成化進程加速。在敦煌,目前200多個洞窟的數據已超過300TB,匯集形成的“數字敦煌”中英文數據庫免費向全球共享。得益於這一資源,遊客們能夠在球幕影院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壁畫,在數字“飛天”的陪伴下暢遊洞窟。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提升。目前,“江蘇公共文化雲”已實現全省各級文化館全入駐、線上累計服務人次超1.9億。
“讀者經過裝備RFID無線射頻的借閱通道時,不必停留就能辦完借閱,實現真正‘無感’。”江西省圖書館新館工作人員介紹説。
隨著各類新技術在文化服務領域被廣泛應用,服務體驗不斷提升。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觀眾可登上一艘巨大的“沙飛船”,在四週投影的帶動下,模擬坐船揚帆遠行,感受兩岸的繁華盛景。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信息部主任劉華成告訴記者,通過結合VR、AR、MR以及互動魔墻等技術手段,該館製作了虛擬展和系列動畫,受到觀眾歡迎。
——紅色革命文化數字內容供給能力增強。山東博物館副館長高震告訴記者,該館推出了多項數字化展陳設計,將革命文物數字化採集成果與裸眼3D、VR、全息投影等技術創新結合,如:中國首輛重型卡車黃河系列JN150下線3D展示、《紅色跡·憶》巨幅長卷等。
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對渣滓洞、白公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等多處革命舊址進行了3D虛擬建模,還開發了“巴渝往事”“紅岩記憶”等AR程序APP,及“火燒渣滓洞”墻體投影産品。
——文化消費新場景不斷“解鎖”。今年2月以來,泰山景區管委會發行3期泰山數字藏品,實現銷售收入數百萬元。在有效保護數字版權的前提下,不可複製、永久保存、隨時鑒賞的數字藏品成為文化消費場景創新的“排頭兵”。
2021年底,敦煌文旅集團啟動敦煌文創IP授權業務,在聯名、跨界等創新模式下,敦煌文化以更加年輕的面貌進入大眾生活。
《意見》有望進一步打通文化數字化進程堵點
《意見》明確要求建立文化數字化標準體系、提升科技支撐水平、健全文化資源數據分享動力機制、加強文化數據安全保障、激活智力智庫資源等。記者發現,《意見》提出的這些措施,將大大緩解文化數字化過程中的問題。
據專家介紹,由於當前部分地方文化數字化水平偏低,缺乏頂層設計,各單位在相關標準確定上往往自行其是。
重慶一位專家表示,目前各地大多采用300DPI的檔案採集標準,但是要看清紙質文物上的蟲眼、折痕、印跡等細節,往往需要800DPI以上的分辨率,到底採用哪一標準更合適,大家莫衷一是。
“我們館目前沒有做古籍數字化掃描,如果投入巨大,結果卻不符合國家標準怎麼辦?”山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主任王恒柱説。
江蘇一位業內人士説,在數字文旅産業領域,由於尚未確立統一的標準和路徑,行業規模化進展緩慢、産品創新不足、品牌難以成型。
重慶一位供職于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數字化保護專家表示,由於國內缺少專門針對文物的數字化識別軟體,難以精準識別圖片上的文字信息,採集了海量圖片後也難以形成可供搜索、查詢的有效數據庫。
王恒柱透露,一些企業受託從事古籍數字化掃描工作,但技術能力有限,只能將古籍逐頁拆開,這導致部分古籍難以恢復原貌。
此外,有專家表示,在數據採集加工、交易分發、傳輸存儲等環節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安全措施。
部分地方數字化“活性”不足。部分地方數據聯通、共享程度仍有待提高。記者了解到,江西各縣級數字圖書館基本沒有實現互通,市以下的數字文化館則未完成與省館數字平臺的對接。
山東大學文學院研究員李振聚告訴記者,當前珍稀古籍數據開放聯通程度偏低,這與各單位希望自家能優先甚至壟斷使用稀缺資源的觀唸有關。
數字旅遊領域同樣存在此類問題。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會長王德剛認為,一些雲展覽、雲演藝仍停留在“網頁化”階段,並未根據數字形態優化內容,僅將線下內容“平移”上線,觀感不佳。
專家認為,《意見》提出的要求,非常具有針對性。落實《意見》提出的舉措,必將大大推進我國文化數字化發展進程。
建立科學標準 加快規範供給 堅持深度創新
專家認為,《意見》為打通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堵點提供了分類施策、綜合發力的重要依據與方向。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説,《意見》提出要加快文化數字化建設標準研究制定。完整、有序、統一的數字化標準是對數字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該院正在聯手相關機構,完善文物數字化採集加工標準,開展絲路沿線文化遺産及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項目。
專家認為,《意見》要求在文化數字化建設領域佈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這為深化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勁動能。劉華成説,文化數字化建設,推動文化存量資源轉化為生産要素,利用全息呈現、數字孿生等技術,將帶來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業和信息化法治戰略與管理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趙精武表示,推進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措施和優惠政策,將確保文化數字産品能夠“村村通”“家家通”。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力認為,《意見》明確要構建與文化數字化建設相適應的市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産權、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規體系。這正是針對相關工作具有跨領域、跨部門、跨時段、跨場景的特徵提出的。
趙精武表示,文化數字化擴寬了文化産業市場空間與消費場景,但保障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競爭也很重要。既要及時填補數字化進程可能帶來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空隙,也要平衡好權利保障與促進産業創新動能之間的關係。(記者:張玉潔、周文衝、孫曉輝、朱筱、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