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人共襄盛舉,山西嵐縣面塑文化藝術節再現非遺風采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4-03-29 17:50:15
央視網 | 2024-03-29 17:50:1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抬眼望去,手指上下飛舞,揉、捏、挑、撥、點……轉眼間,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就呈現在了遊客面前。駿馬、鯉魚、喜鵲、飛龍、猛虎,一切生靈都可以神奇地“藝術”再現。

       3月28日,央博民俗拾“遺”主題活動暨嵐縣第十八屆面塑文化藝術節在嵐縣嵐城鎮城內村盛大開幕。活動以“守正創新·數智賦能”為主題,開展了面塑精品展、北街供會、迎賓舞劇、紅色話劇、裸眼3D視頻《飛龍獻瑞》、非遺大集、農特産品展、《嵐縣土豆宴》特色小吃等15項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相聚嵐縣,沉浸式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

       嵐縣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牛耘介紹,嵐縣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潛力,聚焦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面塑文化,將非遺傳承與文化旅遊緊密相連,成功激活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使面塑藝術從單一的文化符號轉變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産業鏈條。

四街聯動,盡現嵐縣魅力

       在春風和煦的三月天裏,嵐城鎮城內村的古老街區熱鬧非凡,北街作為此次活動的核心區域,精心策劃並展示了一條活靈活現的“面塑龍舟”,上千件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面塑作品依照“十個嵐縣”的主題依次排列。

       其中,既有保留著原始風味的素色面製品,又有精雕細刻的精緻工藝品,場面異常壯觀。鳳凰、龍、獅子、面人、面蟲、面花、面塔……多種生動逼真的面塑,色彩艷麗,惟妙惟肖,使得參觀者紛紛駐足欣賞,人群中不時傳來誇讚聲與相機咔嚓聲。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形態各異的龍型面塑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為今年的龍年春天平添了一份濃厚的喜慶與熱鬧氣氛,引來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更令人驚喜的是,本次文化節還誕生了一顆璀璨奪目的新星——慧蓮IP形象,該形象源於當地流傳已久的慧蓮傳説。慧蓮身著典雅的國風服飾,頭戴象徵純潔高雅的蓮花發飾,貫穿于整個文化節的各個角落,不僅出現在各類宣傳海報、展示區以及周邊紀念品中,還通過先進的AR技術與廣大遊客實現深度互動。無論是與慧蓮合影留念,還是參與到與慧蓮相關的各種趣味活動中,遊客們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喜愛。

       據悉,嵐城鎮西靠獅子崖,東南地勢平坦開闊,209國道順城東由北向南穿城而過,總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12178人。嵐城城內村是嵐縣的舊縣城所在地,自隋朝起歷經唐、五代至明清各朝,均為州或縣治所。明朝萬曆八年建造的防禦磚城至今仍有遺跡留存,城中心曾矗立一座象徵性的鐘鼓樓,嵐縣民間對此有“嵐城有個鐘鼓樓,半截插進雲裏頭”之説,足見昔日古城風貌之壯觀。

       北街作為嵐城歷史脈絡的重要載體,富含深厚民俗文化,尤以面塑供品祭祀活動最為突出。此外,這裡亦見證了紅色文化的烙印。抗戰時期,賀龍師長指揮的一二〇師曾在嵐城設立師部,1945年為戰備需求,晉綏邊區政府在此修建機場。

       當前,嵐城在保持淳樸民風和優美環境的同時,積極推動面塑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早在2009年,嵐縣面塑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4年升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隨著時代的發展,嵐縣面塑在保持原有技藝的基礎上,積極順應潮流,傳承譜係與製作技藝不斷與時俱進。2020年,嵐縣建成了面塑一條街,通過面塑作坊與鄉村扶貧産業相結合,形成了全國唯一一個集非遺傳承示範、文化旅遊體驗、特色産業帶動,集研發、推廣、銷售為一體的“非遺文化産業集群”,産值規模可達500萬元,帶動就業500人,帶動文旅、服務、電商等相關産業增收5000萬元。

       如今,嵐縣面塑文化藝術節也已成為集文化博覽、民俗旅遊、商貿物流和“互聯網+”于一體的節慶盛會,成為了嵐縣的特色文化名片。與北街交相輝映的是,東街以一系列多元化的文化活動點亮了本次藝術節的另一面旗幟。《古鎮·慧蓮》迎賓舞劇、紅色經典話劇《軍媽媽》以及大型裸眼3D視頻《飛龍獻瑞》等演出,共同構建了一台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大餐,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喚起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精神文化的深度熱愛與追求。

       嵐城鎮南街與西街則分別上演了生活藝術與地道美食的生動畫卷。南街如同非遺技藝的大觀園,全國多地的非遺傳承人在此集結,展出了一系列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包括剪紙、綢畫卷軸、錦鯉魚燈、漆扇團扇絲、川劇面具、燈籠、吊幅等現場互動頻繁,吸引了大量遊客參與其中。傳承人們親自示範,手把手傳授技藝,遊客們或是虛心求教,或是用心記錄,尤其是孩子們被巧奪天工的手工藝深深吸引,聚精會神觀看剪紙師傅瞬間塑造出的一個個生動傳神的生肖動物形象,年輕遊客則沉浸在一代代傳續的故事與手藝背後的歷史記憶中。

       西街堪稱美食探尋者的聖地。在這裡,“嵐縣土豆宴”也憑藉其豐富的菜品與純正的地方口味吸引了無數食客的目光。莜面栲栳、圪堝、甄糕、面皮等小吃攤位也在熱火朝天地烹飪著,遊客們在品味美食之餘紛紛駐足選購當地新鮮農産品和特色加工商品,將這份源自嵐縣獨特的風味帶回家中,共享給親友。

       東西南北四街的一幕幕場景共同編織出一幅富有生活氣息與地方特色的繁華圖景讓遊客真切感受到了嵐縣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此次藝術節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嵐縣的旅遊吸引力和文化影響力,帶動當地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的繁榮發展;同時,通過展示和推廣嵐縣豐富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産品,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産業和消費市場的活躍,拉動了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藝術節為嵐縣搭建了一個優質的招商平臺吸引外來投資為縣域經濟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實現從文化軟實力向經濟硬實力的有效轉化。

科技織夢,喚醒古韻新生

       近幾年來,嵐縣依靠科技賦能,告別了昔日的農業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向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圍繞著生態立縣,産業富縣、創新強縣戰略,打造生態農業經濟循環示範區,構建生態農業循環體系,按下了鄉村振興的快進鍵。文化資源作為嵐縣的獨特優勢,被視為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和內在動力,其中,嵐縣面塑作為一項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技藝,更是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的時代機遇,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華麗轉身,不僅傳承了歷史文化的精髓,更在新時代背景下獲得了全新活力。

       在本次別開生面的面塑藝術節上,嵐縣深植創新理念,秉持著包容開放的科技精神,將傳統與現代科技巧妙融合,AR技術賦予了嵐縣面塑全新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形態。

       遊客們紛紛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搭載的AR應用程序掃描特定的面塑作品,原本靜止的平面面塑瞬間躍然眼前,轉化為動態立體形象。新穎的互動方式極大地提升了遊客參與度,增強遊客與面塑藝術的情感連接,使遊客不僅能近距離觀賞精美的面塑工藝,更能親手“觸碰”歷史,深入了解面塑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此次嵐縣攜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央博數字平臺),以數字化技術為媒,也賦予了嵐縣面塑嶄新的傳播方式,為當地的文化産業注入了強大動力,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嵐縣文化底蘊的認知,提升了地區文化品牌的影響力,也為面塑這一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找到了與時俱進的發展路徑,使其在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得以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這場科技與非遺的浪漫邂逅,就像是一場古老面塑與現代科技之間的甜蜜約會,讓沉睡千年的故事在指尖“舞動”,讓智慧的光芒照亮了非遺傳承之路。當嵐縣面塑遇見未來,一場屬於全年齡段的趣味探索之旅就這樣歡騰開啟,這也讓人們更加期待非遺文化與科技碰撞出更多的精彩火花。

編輯:李倩然 責任編輯:白玉清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新聞欄目推薦
正在閱讀:10萬人共襄盛舉,山西嵐縣面塑文化藝術節再現非遺風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