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湖北

謝愛娥 情係大湖鑄醫魂

發佈時間: 2012年10月19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網絡電視臺

    救死扶傷,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醫務工作者,被人們尊稱為白衣天使,不僅是因為拯救了他人的生命,使他人重獲健康,更因為他們表現出的仁愛之心、崇高醫德讓世人仰止。

    洪湖市濱湖辦事處船頭咀村村醫謝愛娥,中共黨員,一名普通的村醫,她二十年如一日,情牽漁民,紮根湖上,憑著對大湖漁民赤誠的愛和全心全意為患者做好醫療服務的職業信念,贏得了廣大湖區群眾的真切愛戴與尊重。

    懷揣夢想  她在這裡安家落戶

    船頭咀村常年“飄蕩”在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洪湖大湖中央,是一個由170多艘散居船屋、600多人組成的小漁村。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偏僻的湖上小漁村缺醫少藥沒有一名醫生,湖上的漁民誰要生病了,哪怕是小小的感冒,也得駕船走上20多公里水路上岸看病。希望有一名醫生成了湖上漁民最熱切的期盼。

    1992年初,新婚不久的謝愛娥還是洪湖岸邊濱湖辦事處的一個衛生所裏的醫生,收入不多,日子雖不富裕,倒也過得安穩。一天晚飯的時候,在湖上做了二十多年木工手藝很少回家的公公與家人聊起湖上缺醫少藥的事情。“現在湖區漁民的收入增加了,漁民的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惟一不足的是缺醫少藥,大家要是得了個小病小災的總是沒法子。”公公很無奈地説。説者無心,聽者有意。“現在形勢好,湖區漁民收入增加了,要是我們能到湖上去,這樣一來可以為漁民看病,二來還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謝愛娥在心裏盤算著在徵得家人理解和支持後,義無返顧地向組織申請到船頭咀村當村醫。後來經組織同意,謝愛娥于1992年8月把家安在了百里洪湖上,從此開始了水上行醫路。

    初來乍到,湖上的境況遠不如想象的那麼美好!湖上沒有安家的地方,只能蝸居在“村支部”——一艘綠色的船塢裏一間高不過1.5米,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船艙;這裡沒有電,連簡單的家電也派不上用場,湖面的清風難以排解夏天的悶熱;這裡沒有路,方圓20多公里的船頭咀村一片浩淼,謝愛娥既不會游泳,也不會撐船,加上廣闊的湖面無風都會涌起三尺浪,讓過慣了陸地生活的她寸步難行;這裡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漁民絕大多數來自江蘇、山東、安徽等17個省市,各具特色的方言,且不説看病問診,就連簡單的日常溝通也是困難重重;這裡的人家居住分散,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的通訊聯絡工具,常年生活在船上精神生活極其單調,甚至連竄門的機會都沒有,有的只是孤獨與寂寞。

    艱苦的生存環境,一下擊破了謝愛娥懷揣的夢想。面對重重困難,她猶豫了,退堂鼓在她的心裏狠狠地擂響,進退兩難讓她寢食難安。然而,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又讓她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聽説村裏來了醫生,村民們搖船架槳,有的走了幾個小時的水路,聚攏到“村支部”爭相問候岸上來的美女醫生,家長裏短,尋醫問診,好不熱鬧。雖然全是“外語”謝愛娥一句也聽不懂,但她從村民淳樸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熱切的期盼,都沒有難倒倔強的謝愛娥,她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不會游泳,慢慢學;不會撐船,慢慢憋;語言不通,慢慢説;皮質的出診箱沾水容易散架,就自己用木頭做…19年來,每天劃著小船出診接診,風裏來,雨裏去,她在這片水面走過的水路,足可以繞地球兩圈。

    掀開醫務室的一塊“地板”,就是謝愛娥的家--一個高不過1.5米,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船艙。夏天悶熱,她唯一可以用來解暑的電器是放在床頭的一把電風扇;冬天陰冷,她就加一床棉被,而她所有的“家當”也都堆放在船艙中,既無冰箱彩電,也無音響洗衣機,因為即使有這些,船上也沒有足夠的電能。所謂的“家當”,無非就是一套陳舊的衣櫃、一些必要的換洗衣物,外加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作為女人最喜愛的化粧品,也僅僅是最普通的護手霜——因為冬天湖上風大,雙手常常皸裂。要説最值錢的“家當”,則是一部用來接診出診24小時不關機的手機。

    情係漁民  她在這裡播灑愛心

    平時看病,挂賬的現象在所難免,儘管手頭上還有1萬多元的欠賬至今還沒收回來,但不管是誰,只要有人身體不適,謝愛娥都會盡全力醫治。現年59歲的漁民董繼財去年12月份剛做完肺葉切除手術,恢復期需要打針吃藥,又因為身體原因不便來回顛簸,謝愛娥便每天定時送診上門。2011年洪湖大旱,機船根本無法通過,謝愛娥便準備了膠鞋、探路棍,每次到董繼財家,她總是大汗淋漓。等到身體恢復的差不多時,董繼財便堅決要求自己每三天親自上門一趟赴診。有一天,謝愛娥發現老董沒有來就診,便親自上門了解情況。原來老董因為家境和身體原因,在謝醫生那裏有不少欠賬,現在一直受謝醫生的關照卻又無錢付費,心裏實在過意不去。得知這一實情後,謝愛娥依舊笑容滿面勸慰老人不要計較,並要求老人繼續好好看病。去年深冬的一天半夜,熟睡中的謝愛娥被急促的手機鈴聲驚醒——吳紹好老人突然發暈動彈不得。謝愛娥立馬起床,準備好急救箱、藥品、手電筒,獨自駕著小船急速趕往老人的漁船,直到輸完液老人有了病情好轉才離開。

    恪守醫德  她在這裡收穫真情

    在近7000個日日夜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每到年底,漁民為表達感激之情,將自家養的魚送給她,即使她一再謝絕,但總是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把魚放在她的醫務室門口轉身就走,有時一天就收到好幾十條魚。漁民們以一種純樸的傳統方式,表達著他們對謝醫生的深深謝意。有人曾勸謝愛娥上岸謀一份差事,告別水上漂泊的生活,但謝愛娥説她不會選擇離開,一是自己習慣了,二是和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了感情,離不開,因為她也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

    為了更好地給漁民治病,謝愛娥領頭建立了船頭咀村民公共衛生健康檔案,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時時處處替漁民解決疾病防治的後顧之憂。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對謝艾娥來説是人生的一大劫難--媽媽病重,孩子需人照顧,而整個湖區一片汪洋,特大洪災隨時有爆發特大疫情的可能,她的工作更是舉足輕重,片刻不能離開。為了給受災的漁民做好疾病防控,她每天在大風大浪中滿湖奔忙,好多次險些船翻人沉,常常一天休息不到7個小時。工作結束,他又要和丈夫一道抱著剛剛牙牙學語的孩子去照料病重的母親。2008年元月,特大冰雪災害使洪湖大湖上結滿了一層厚厚的冰,漁民全被圍困在漁船上,64歲的陳德勝患食道癌,其妻在為他煎中藥時不慎引起大火,船上所有家什全部著火,住船也燒焦了,謝艾娥聞訊毫不猶豫將他們一家接到了“自己家”,共同生活和醫治。2009年3月7日午夜,村民劉俊鳳臨産了,謝艾娥打著探燈連夜護送其到計生指導站生産。2010年,洪湖發大水,為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她頂烈日冒酷暑,挨家挨戶發放消毒藥材。今年洪湖持續乾旱,為保障漁民飲水衛生,她帶著探路棍,穿上膠鞋,逐家逐戶指導投放凈水藥品……

    堅定信念  她在這裡執著追求

    正因為她的忘我工作和傾情奉獻,船頭咀村民于2002年推選她為村委成員,分管婦聯和計生工作;2006年光榮入黨,連續多次被濱湖辦事處評為優秀醫務工作者、優秀共産黨員。面對這一切,她説:“這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這將激勵我更好地為鄉親們服好務。”

    謝愛娥認為,作為一名醫生,除應當具備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外,更要具備一顆誠摯的愛心和無欲無求的平常心。在這樣的職業信念指引下,她在僻靜的湖心孤舟上一幹就是19年,熱情週到為漁民服務,積極參與合作醫療、婦聯計生等工作,從不言棄,任勞任怨,靠她那滿腔的熱情、高尚的情操去救死扶傷,解除患者疾苦,以一位鄉村醫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的內涵、演繹了奉獻的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當代共産黨員的奉獻之歌。

責任編輯:王繪然

熱詞:

  • 中央電視臺
  • 尋找最美鄉村醫生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