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楊懷栓
男
山西省平順縣槐樹坪村小學
簡介: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他秋冬6點多、春夏5點多就起床,穿褲子還需要借助一個小木棍做支撐。有好幾次他寫板書時,從特製的板凳上摔了下來,楊懷栓就是這樣為山區的教育默默奉獻著,他用辛勤的汗水激勵著一個又一個山村少年,同時也感動著妻子和兩個上學的兒子。妻子既得伺候楊老師的父母、照顧孩子,還要種地。看著妻子肩挑背扛,楊老師不知哭過多少次。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天剛亮,我便起床,利用“雙休”時間,搭乘鄉村班車到168里遠的平順縣虹梯關鄉槐樹坪村小學看望一位身殘志堅的教師。這是我第二十三次前去深山裏了。
提起這位教師,還得從2000年11月8日説起,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也是值得我紀念的日子。
2000年,我在長治人民廣播電臺擔任科教部負責人,專門負責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報道。一次我從群眾來稿中,偶然發現一篇寫有 《一位山村重殘民辦教師對山裏娃的期盼》的報道,看著看著我的眼前模糊了,隨後眼睛就濕潤了。於是,我便和同事郭志輝、羅愛東商量,一同去平順大山裏,想通過我們的採訪報道,認識認識這位教師,了解一下山區的教育。
山路陡峭,崎嶇難行。一路上,我們乘坐的吉普車,先是壞了輪胎,後又熄了火,最後停在距目的地9里處的地方,只好雇一輛三輪車前行,終於在臨近天黑時趕到。
這名殘疾教師名叫楊懷栓。1984年9月,楊懷栓所在的村小學正缺教師,村幹部和鄉親們都想讓他回村任教,當時在縣城搞家電維修的高中生楊懷栓,面對鄉親的哀求,他心軟了,決定放棄高收入的技術活,回村裏教書。此時的楊懷栓,年齡23歲,身高1米7以上,身強力壯,有位外村姑娘正要嫁給他,因為她相中了楊懷栓聰明、利落、收入高。
父母知道後哭著堅決不讓他回來,因為他們深知山區太窮,當民辦教師也不會有出息,且收入又低,父母連勸帶罵地説:“你回來別人會罵你是傻子,對象也難找。”楊懷栓經過反復的思想鬥爭後,流著淚認真地對父母説:“村裏公辦教師不願來,孩子將面臨失學,咱們山區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咱們山區文化太落後,我高中畢業,符合民辦教師要求……”父母見拗不過,只好勉強答應。原先想嫁給楊懷栓的女子卻和他分手了,為此,楊懷栓痛苦了好幾個月。也許是楊懷栓的行動和選擇又感動了另一個女子,一位名叫張付英的女子執意要和楊懷栓結為終身伴侶。
楊懷栓在本村教書不到半年,又被派到一個更艱苦的小學,短短幾年,他輾轉了好幾所小學,由於山區居住陰暗潮濕,加上工作勞累,1988年的一天早上,他突然渾身麻木,疼痛難忍,上午8點還沒起床去上課,學生們來了,見他滿頭是汗,學生哭著跑回家告訴了家長,家長們用門板抬著楊老師去了鄉里醫院。經檢查,他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脊椎炎,在住院的幾天裏,鄉親們領著孩子,拿上雞蛋、掛麵看望他,希望楊老師早日康復,返校上課。大人和孩子們的熱心使楊老師在病床上再也躺不住了,他擔心孩子沒人教,學校要停課,於是他強忍巨痛,走上講臺。學生們當時看見楊老師彎曲的不足1米5高,每挪一步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板書還要站在一個特製的小板凳上,都感動得哭了,孩子們動情地説,他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將來報答楊老師。
1999年國慶50週年大慶之際,由於學校經費太緊,楊懷栓只好把賣廢紙的7元多錢買了塊兒紅布,參照國旗的尺寸,精心製成國旗,和學生一起舉行升旗儀式。
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他秋冬6點多、春夏5點多就起床,穿褲子還需要借助一個小木棍做支撐。有好幾次他寫板書時,從特製的板凳上摔了下來,楊懷栓就是這樣為山區的教育默默奉獻著,他用辛勤的汗水激勵著一個又一個山村少年,同時也感動著妻子和兩個上學的兒子。妻子既得伺候楊老師的父母、照顧孩子,還要種地。看著妻子肩挑背扛,楊老師不知哭過多少次。
2000年初,聽説學校不使用民辦老師了,妻子安慰起楊懷栓,“你就是不教學,坐到家,我也會養活你”,聽著妻子的話,楊懷栓覺得太讓妻子受委屈了,便哭著對妻子説:“我不能再連累你了,要不你就……”正當楊懷栓生活、工作、家庭陷入絕境之時,2000年11月8日第一個記者節,我們相識了。從那天起,我就把他當成我的朋友,也是我人生的老師。
我一次又一次地對楊老師和貧困山裏娃進行宣傳和跟蹤報道,讓這位重殘教師的命運有了根本好轉,有關部門考慮到他的事跡感人,成績突出,以及其他因素,將楊老師由民辦轉為公辦教師。2001年9月10日,他榮獲“山西省優秀教師”,2005年他當選為長治市“十大感動校園人物”。市委組織部還將楊懷栓的事跡,通過遠程教育,對全市黨員進行教育。
黨和政府的關懷,給了楊懷栓以極大的鼓舞。
多少次我看到楊老師用發抖的手拿著粉筆給山區孩子傳播知識,多少次我看到楊老師拖著搖晃而彎曲的身子為山區孩子送去無限關愛和一種希望時,我感動了。
2001年教師節,我買上白麵、方便麵和食油等去祝賀。
2005年春耕時節,為減輕楊老師一家沉重的負擔(他妻子身體也不好),我特意買了輛三輪車,以禮相送。
每當我看到他和學生們沒有圖書和學習用具時,我都會和一些人出資出物,從百里之外和他再次相識。
我去的次數多了,那裏的百姓也和我熟識了,其中有位年過八旬的桑魁林大叔含著淚對我説:“你是大好人,好幾次為俺們送衣送物,來了飯也不吃,你是城裏人,卻沒有把俺們當窮朋友對待,每次都問俺們有啥需要……”
楊懷栓猶如懸崖絕壁上的一顆青松,任憑風吹雨打,默默地、頑強地生長著、奉獻著。(李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