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因為有夢,我們才奮鬥不止;因為有愛,我們才心靈相通;因為責任,一切才可成為現實……
  鄉村孩子,用樸實訴説夢想;鄉村教師,用責任完美人生。 
我叫李計軍,男,漢族,1981年1月出生,1999年7月畢業於河北威縣師範學校,在“面向農村,面向小學”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紮根農村,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無悔奉獻着自己的青春。

  一.不完美的教師路
  
  之所以説我的教師路是不完美的,是因為我並沒有像別人所説的“從小立志就當一位光榮而神聖的人民教師”。當初選擇教師的原因很簡單:國家包分配。
  那是1996年,中考填報志願的日子。當時的家境用“禍不單行”來説一點都不為過。父親因為兩年前的一次意外腦部受傷留下終生殘疾,母親患有嚴重的氣管炎,整天氣喘吁吁。為了早日盡到照顧家庭的責任,我毅然選擇了有可靠保障的職業:教師。當時教師的待遇非常低:每月不到200元的工資,加上經常拖欠,生活異常艱難,“不務正業”的現象也就日趨增多了。可這一切我並沒有多想,先學好本領再説!

  二、教好學生是自己的良心

  1999年師範畢業。經過了幾年的鍛煉,2003年,我服從教育局的分配正式成為一名“吃財政”的老師,老百姓有句話叫端起了“鐵飯碗”。在農村,很多人都認為教師就是一年上不了幾天班的“閒人”,每天扯着嗓子吼兩聲工資就拿到手了。真是這樣嗎?當你面對一雙雙純真稚嫩而又充滿渴望知識的目光的時候,你真的忍心隨便吼兩聲嗎?此時,我悟出了教師的第一層含義:就是要教好學生。一時間,我感覺到自己肩負的是一種做好本職工作、儘自己所能把孩子教好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不耽誤學生,才能對的起自己的良心。
  有了責任,也便有了動力。學校離家有十多裏,每天騎着自行車由家匆忙趕往學校。冬天,多想在溫暖的被窩裏多呆一會兒。可自己一定要提前到學校啊,於是趕緊起床,隨便喝上一碗粥,急忙趕往學校。刺骨的寒風很快就吹透了棉衣。滿腦子的學生讓我忘記了寒冷,來到學校,看到了孩子們熟悉的面孔,聽到了孩子們親切的問候,我的心立刻變暖;夏天,迎來了酷熱。每天頂着大太陽在學校與家庭之間穿梭。但被雨淋也是常有的事,騎着自行車在污水中前行,要是身旁過一輛車,準會濺得渾身是水——就當一天勞累的放鬆吧。就這樣,緊張的節奏伴隨我走過了近十個年頭。

  三、不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教一輩子的課未必有所作為,缺少的就是對自己教學的反思。隨着縣教育局“高效課堂”的推廣,我開始接觸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我深深體會到了教師的第二層含義:要有較硬的基本功。結合自己及學生實際,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縣教研室盧老師的指導下,我終於取得了一點可喜的成績:2007年,獲市級“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和縣政府嘉獎獎勵;2008年縣政府嘉獎獎勵;2009年,縣小學語文“同課異構”特等獎;2010年,縣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二等獎,作文研討論文一等獎,縣“模範教師”、“骨幹教師”,首屆“師德標兵”。同年5月,參加邢臺市第二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獲一等獎。年底,被縣政府授予“三等功”獎勵。2011年6月被邢臺市教育局授予第三屆“名師”稱號,9月又獲縣“優秀教師”榮譽稱號。今年5月榮獲縣“首屆小學語文素養大賽”一等獎和縣優質課一等獎。這一切,我並不滿足,我要用實際來證明:農村教師不比城裏教師素質差,不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我們應有的責任!

  四、愛是兩顆彼此貼近的心靈

  態度決定高度,責任決定一切!當班主任這麼多年,我一直保持着一個良好的習慣:進班先撿起學生無意間丟下的字紙。正是因為這個細微的動作,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班風總是得到學校的好評。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講學者問台下的老師們:“你愛自己的學生嗎?”“大家一齊大聲回答:“愛!”再問,答“愛”,但聲音小了許多。第三遍,台下一片寂靜。這説明很多時候,我們把發自本能的關心當成了人間大愛!我不敢説對學生心存大愛,但我敢説我會把愛學生當成自己應盡的責任,儘自己的一切去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我沒有讓教師這一職業神聖化,而將其生活化——做對了,我會加以褒獎;做錯了,除了給予批評還要正確引導。無形中讓他們學會正確評價、學會面對生活。
  作為班主任,我始終把責任放在首位。把愛盡到每一位學生身上。班中有一個叫李一潔的女生,從小患有軟骨病,發育遲緩,行動不便。課間上廁所都需要老師抱着,但我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男老師而顧忌一切。一次,學生跑來告訴我:“一潔要去廁所!”當我抱起她走的那一刻,我發現她滿心的喜悅和周圍同學讚許的目光••••••,我忽然又悟出教師的第三層含義:愛是兩顆彼此貼近的心靈,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

  五、家是一份情感與責任

  教師也有自己的家。像我,除了“教書育人“之外,還要照顧妻兒和病床上的父親。説起父親,我總想流下眼淚。每天看著他老人家痛苦的表情、日趨漸瘦的身影,聽着他老人家痛苦的呻吟和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心如刀絞。為自己不能在他身邊,為自己沒有盡到孝心!可當我在父親身邊每多呆一分鐘的時候,他就會語重心長地説起永不變更的話:“你不去學校,誰教課啊?”我懷着沉重的心情離開家庭,奔向學校。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內心的痛楚與矛盾。加倍的努力是我報答他老人家的唯一方法!
  學校是家,家庭亦是家。家到底是什麼?一份厚重、樸實、真摯的情感與責任!
  我不是偉人,做不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我不是詩人,寫不出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我是凡人,只能用樸實的筆去書寫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教師是什麼?教師就是一普通人。但大家不要忘記,教師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責任!是責任,鑄就了孩子的人生,完美了孩子的人生!

 

我為農村教育建言獻策
  

    提到農村教育,人們總會與“窮”聯絡起來。當下,農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師資不足、不強、不均衡的趨勢。在“享受良好教育”思想浪潮的衝擊下,農村也出現了生源大量流失的現狀。作為一名農村教師,不可一味把責任歸咎於客觀,忽略主觀。
農村教師改變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有關部門的正確思想引導外,還需加強以下建設:
  1.強化農村師資隊伍,加強農村教師的培訓工作,並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2.定期補充年輕教師。通過政策宣傳、思想引導讓他們樂意紮根農村、奉獻農村。
  3.縮小城鄉差距,改變“鄉村教師比城裏教師矮半頭”的心理。
  4.鞏固措施。
總之,改變農村教育的現狀不是蓋兩座教學樓分配幾個年輕教師就可以完事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想從本質上改變農村現狀,須從本質上改變教師,讓他們樂意留在農村。